(一)中央层面的相关政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延伸方面,中央采取抑制高职升本,重点发展高等学校转型的策略。
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进行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公办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必须从严掌握。”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再次提出:“原则上现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普通高等学校。”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未来若干年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具体要求是: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的探索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规划,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招生规模方面,提出以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基础,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在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方面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具体措施是:“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毕业生。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在财政经费支持方面,文件也做出相关规定,要求:“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地方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11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提出:“持续缩减本科高校举办的就业率(不含升学)低的专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引导一批独立学院发展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重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随后,为了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
(二)地方层面的改革探索
2014年,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完善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由试点院校自主选择合作院校,自主确定衔接专业,自主实施衔接课程。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继续实施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3+2”分段高等职业教育、“3+2”高职加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开展“3+4”中职加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办学试点,开展示范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试点,开展本科院校专业转型发展试点。2015年,上海市、浙江省和河北省也做出了改革探索。上海市也在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在试点的专业设置方面,政策规定贯通培养的试点专业必须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技术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社会需求量较大且较为稳定、适合中职本科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的专业。浙江省决定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工作,全面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互联互通”,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和使用的契合度;全面建立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教育学校间学生互转、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制度。河北省在职业教育升学考试方面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考试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相互沟通,加快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015年浙江省部分高校试点加强应用型建设,效果初显。高校进行了提高应用型专业比例、增加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对接行业需求的探索,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待完善等难处。
2016年4月,上海市发布文件提出,要提升理工类院校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对接需求、多途径提升文史哲教类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加强高校文史哲优势学科建设,发挥其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2018年2月,福建省发出通知,福建工程学院等8所院校成为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州大学地矿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等35个专业群为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这8所院校为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武夷学院、泉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福建江夏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
2018年3月国家督学、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理事长沈健发文《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推进省域教育现代化》,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中高职、本专科衔接贯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改革试点,中职、高职双双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六连冠’。”
(三)相关研究和争议
对于高职升本的做法,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孙云志认为,应将高职升为本科并出台相关政策,这样的做法是利大于弊的。该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其一,高职院校升本政策的出台,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打通了高职学生深造的通道,必将大大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其二,对于高职院校升本政策议题设置的不足,应该增强政策设置模式与决策体制的透明度,尽量减少政府、升本支持者与反对者在政策议题设置上的误解,实现在保障政府政策决策主导权的同时,让高职院校、普通高校、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平等参与。[6]还有学者进行了高职升本的策略研究。[7]也有学者认为我国高职本科教育仍然处于困境。如汪亚明和王珏认为目前在我国高职本科教育存在三大瓶颈,包括缺乏法律支撑、相对独立的高职教育体系、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定位。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是: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和体制机制,构建切实可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厘清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定位。[8]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强烈要求升格为本科属于冲动行为,而面对这一冲动,必须对现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怀疑、反思、重新建构,来把握教育分流、职业教育体系、经济社会需求等问题。[9]
随着应用型技术大学在国内的兴办,许多学者也纷纷展开了对国内应用型技术大学的研究与探讨。不少研究者提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必要性,支持国内发展应用型技术大学这一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构建应用型技术大学及其定位等问题。[10]胡天佑认为“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议题。[11]侯长林等学者也提出,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一种新的大学类型。[12]
在本科、硕士层次的职业教育探索方面,研究者强调了职业教育向高一级教育层次发展的必要性,也有学者对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探索进行论述。王明伦认为,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构成,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要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以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为辅;但我国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划一,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13]梁燕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都是以培养经济建设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都具有应用性、职业性特征,共同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体系。[14]
专栏5-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隶属于天津市政府,归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1985年,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合并组建天津中德培训中心。2001年,在天津中德培训中心的天津职工工业技术学院和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10月,该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2015年11月,通过整合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图书馆教育资源,教育部同意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设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旨在发挥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先行先试,重点探索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构建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内第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应用技术大学,新建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系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学校的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既实施本科层次应用技术教育,也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稳步调整办学层次结构,每年稳妥安排增加本科学生。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高职和技工学历教育涵盖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交通技术与服务、软件与通信技术、新能源、经贸管理、文化创意与技术、应用语言9个专业组群,现有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业39个、中职专业2个。现有在校生近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8%,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年均超过2万人次。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有教职员工682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3.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5.9%。在中德、中日、中西政府级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拓展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韩国、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古巴等国家以及与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合作,获批设立“中德(天津)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并获“国家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单位”称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成功开展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博世力士乐、麦格纳、CSIP、森精机机床、NZWL、Schlote、大众变速器、中科曙光等20余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举办不同模式的订单班80余期,定向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超2000人。学校系统构建“政、产、学、研、资、用”六元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与津南区政府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累计注册企业135家。
(注: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