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央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内部衔接改革措施。在此以职业教育较发达的江苏省和北京市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一)江苏省的改革实践
从2010年开始,江苏省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实施各类试点改革来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主要的改革举措如下。
1.实施注册入学制度,放宽“专升本”渠道
为突出教育公平,增强职教升学制度的包容性,江苏省将往届中职毕业生和来苏就读的外省学生纳入高校招生范围。2011年江苏省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首次在省内高职(专科)院校中试行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注册入学制度。
江苏省在原有高职毕业生“专升本”招生考试机制的基础上,对技能优异的学生实行加分政策,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可免试入学;推动公办本科参与招收高职毕业生;组织高职学生参加“专接本”自学考试,鼓励在籍专科学生接受自学考试本科教育和高职学生“专升本”成人继续教育;不断拓展“专升本”的渠道。
2014年,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考试招生制度;把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纳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计划中去,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招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自主权;逐步扩大招收比例,不断拓宽在职人员再学习渠道。
2.试点中职学校向上贯通办学
江苏省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社会需求,实行中职、高职分段合作培养、贯通一体办学试点。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高等院校学习2年或3年。2013年,江苏省下达了《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对试点内容和工作重点做出了明确要求,对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做出说明。这项工作由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
实行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实行7年分段一贯办学。学生完成中职3年的学习后,经高等学校选拔,进入本科专业继续学习4年。学校双方共同制定招生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江苏省又将中职教育的合作对象扩展到普通本科,由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开展试点。
3.试点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和联合培养
2013年,江苏省确立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的方案。由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8年前立项建设的省示范高职院校及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开展试点。实行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实行五年一贯办学。学生完成高职学习3年后,经本科院校选拔,进入本科专业继续学习2年。实行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由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制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培养四年制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在以上这些措施的基础上,2014年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发展机制。一方面,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向普通中小学和社区教育机构开放实训基地。鼓励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实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贯通培养,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完善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试点院校可以自主选择合作院校、确定衔接专业并实施衔接课程。预计到2020年,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比例达30%左右,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达50%左右。
(二)北京市的改革实践
在大力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服务于首都优化经济结构的需求,构建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北京市深化中高职学制改革,于2012年开展了“3+2”中高职衔接试点改革,于2015年开始实施“5+2”贯通试点改革。
1.“3+2”中高职衔接试点改革
“3+2”中高职衔接模式即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教育后再接受2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中高职教育学历证书及相关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在试验班就读的学生,前3年纳入中职校学籍管理,学生完成3年中职课程可获中职毕业证书。后2年(或3年)纳入高职校学籍管理,毕业时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大专)毕业证书。
目前北京市在“3+2”中高职衔接方面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加试点的院校数目、专业数和学生数逐年增加。2015年北京市报批了76个试点项目,招生计划达到3281人;2016年新增的“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点项目为70个;2017年,北京市继续开展“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验,通过中考招收学生,新增67个专业,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铁道运输管理等。在未来学龄人口下降和北京市严控户籍人口的条件下,可以预计“3+2”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学生将在高职院校在校生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
2.“5+2”贯通试点改革
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
根据招生主体,贯通培养试验可以分为“高职院校招生”和“中职学校招生”两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招生模式为前2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由示范高中协作培养),中间3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专业课程及职业技能教育,后2年对接市属高校接受本科专业教育。中职学校招生模式为前3年在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间2年在市属高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其中护理专业为3年),后2年接受本科专业教育。在“5+2”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接受本科教育。贯通培养的方式分为内培班和外培班。统招考生进入内培班,最后2年对接国内本科高校。提招考生进入外培班,最后2年主要对接国外高校。
贯通培养项目的优势主要在于整个贯通式培养改革方案集中优质教育元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结束高职阶段的学习后,所有贯通培养班的学生都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此外,贯通培养试验班的专升本考试和录取政策是单独制定的,计划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