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中,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职业教育特性的集中体现,还是职业教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方式上会存在实质性的区别。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要从内容、教学安排的次序及组织实施的途径和方式上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进行合理构建。
2008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这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有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全面部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实践中主要在三个主线上展开:一是进一步强化德育,对2004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行修订;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倡导和推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全面改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条件,普遍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得到切实加强,不断完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专业覆盖、人人参与、学赛相长的局面初步形成;三是陆续制定并公布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公共艺术九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构成的国家职业教学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