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92年初的第二次视察南方,推动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20世纪90年代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1994年6月14—17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各类大专层次的高等教育应适当扩大规模,注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函授等办学形式,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成人学历教育应向多样性、职业性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各种远距离教学形式为中小城市、乡镇企业、农村以及边远和经济发展程度偏低地区服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后,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贯彻落实该文件的大讨论,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对广播电视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993年12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门听取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关于成人教育工作的汇报。他指出:成人教育本来是非常开放的,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可以培养很多人。大学要向开放型发展,成人大学倒要办成封闭的,效益就没有了。中国人这么多,又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穷国,我们的办学模式就要多样化,要让我们的人民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受到各种层次的教育。科学越发展,远距离教育越发达。它是将来科学发展的趋势,是进步的产物,不是权宜之计。12月5日,李岚清为首都高校和全国重点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做形势报告时指出:广播电视教育花钱不多,效益最好,覆盖面最广,十分重要,要继续办好。要继续发展开放式的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深造的机会。1994年1月27日,李岚清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考察时又指出:当前能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只是少数,而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这是中国目前的国情。成才的道路不该是普通高等学校这一个“独木桥”,而应当构筑多渠道成才的“阳关道”。我国成人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要削弱,而是要继续大力发展。
来自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1994年1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21所地方广播电视大学领导联名写信给李岚清,建议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新格局的高度认识问题,采取面授为主的普通高校与非面授为主的、开放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共同发展、互相补充的方针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建议国家教委确认广播电视大学的性质、地位,制定相应的法规、方针、政策,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实行完全学分制,坚持宽进严出;建议促进广播电视大学同自学考试联合与沟通;建议加强电大办学网络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规模效益。此前,时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也曾以个人名义致信国家教委领导,提出要以战略眼光看待广播电视大学,希望慎重考虑电大的问题,电大现在最需要的是扶持、完善和引导。信中特别谈到始终困扰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一个难题,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性质归属及办学自主权问题。
1994年2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南海召开教育界人士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李鹏说:不要看不起电大,电大所起的作用是普通高校起不到的。要利用好电大,不能歧视电大,特别是待遇上要一视同仁。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两条腿走路”。而要“两条腿走路”,就应当支持电大。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电大在它的层次上是做出了贡献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广播电视教育机动灵活,覆盖面广,应当继续加强,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而且还有非学历教育。今后这方面要越来越多。11月22日至25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李岚清到会看望全体代表并发表讲话。他说: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国家人多、地方大、经济比较落后,要办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单靠一种模式是不行的,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其中电大就是一种多快好省培养人才的方式,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电视大学花钱少,覆盖面广,受教育的人多而且学生可以专门受教育,也可以业余学习,优越性很多。现在要进一步办好电视大学。
1995年4月4日和5月3日,国家教委主任办公会议两次专题研究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和发展问题。会议明确,进一步开放办学是电大的性质和特点,电大办学不能走普通高校的路子,要符合现代远距离教育和开放办学的要求,使更多的人参加学习。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委员会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提交的《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原则同意广播电视大学扩大开放办学和举办“专升本”教育,先进行招收“注册视听生”和举办“专升本”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1995年8月18日,国家教委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指出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电大发展的总目标是:立足国情,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开放办学程度,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终身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培训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总目标是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该文件还确定了以下主要任务: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努力办好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电大自身的建设,完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996年4月在黄山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工作会议,主要成果是形成了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路,简言之即所谓“一二二”:明确一个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做好两大命题——开放办学和教学现代化;开展两项试点——“注册视听生”教育和“专升本”教育试点。
先后于1995年和1996年启动的“注册视听生”教育和“专升本”教育两项试点是广播电视大学重又走向开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注册视听生”教育是在当时情况下按照远程开放教育观念、办学思路设计的开放教育模式,“专升本”教育则使长期以来只能举办专科层次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提升了办学层次。尽管对这两项试点有些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但很显然,没有这两项试点,就没有几年后启动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其意义和影响同样应该在探索开放大学发展道路的进程中考察。
1995年秋季开始试行招收的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与现行的电大专科教育及其他形式教育的招生、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严格区分,学生以自学和收听、收看必要的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为主,不组班教学,接受适当的教学辅导,实行完全学分制;二是必修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工作由国家教委自考办组织,中央电大参与(即所谓“教考职责分离”),由中央电大颁发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三是招生对象为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在职人员及社会青年,不允许招在校学生。招生重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尽管试点在开放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方面被认为未能明显超越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但还是受到了广播电视大学及社会求学者的欢迎。截至1998年,参加试点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由1995年的15所发展到38所。试点专业由1995年的3个发展到9个,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试点累计注册学生39万人。广播电视大学通过试点对开放教育的办学、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扩大了开放办学程度,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建设,增强了教学、管理、服务系统功能。
“专升本”教育试点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设置教学班;招生对象为在职的大专毕业生,参加国家教委统一组织的“专升本”入学考试,学制一般为2年,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颁发国家教委统一印制的本科毕业证书。该项试点只开设了3个专业,自1996年起连续3年招生,国家教委下达的招生计划是每年1 500人,加上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上海电视大学进行金融专业专升本开放教育试点,1998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专升本”教育在校生达到5 700多人。在此基础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1998年启动了和普通高等学校合作开展本科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
1994年,广播电视大学还曾根据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一度试办大学基础教育。不过,随着1995年启动“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还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就结束了。情况类似的还有1998年启动的高等职业教育试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确定了4个试点专业,并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远距离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研究。随着1999年教育部启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也未能继续加以推进。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广播电视大学陷于低谷时受到很大冲击,此时重又引起相关方面重视。1997—1998年,国家教委电教办会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一次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评估。这次教学评估是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以来对省级广播电视大学首次进行的教学评估,实际上为当时已开始进行论证,并于不久后启动的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进行了思想发动,在办学条件等方面也做了相应准备。稍前开展的关于广播电视大学“异化”问题的讨论,则是广播电视大学对于自身发展历程的一次集体反思,涉及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和发展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讨论发生在广播电视大学正以两项试点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基本命题的转折进程中,对于转变观念、指导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出现很多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育部讨论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1997年底开始酝酿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列为重点实施的六项工程之一,许多普通高校积极筹办网络教育学院,准备大规模进军现代远程教育领域。有设想认为广播电视大学是落后的和过时的教育形式,今后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普通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服务,这给广播电视大学带来空前的压力。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同年9月1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超常规发展给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1998年底开始研究普通高校扩招问题,并从1999年起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以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为标志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也使人们对主要开展学历补偿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前景产生了忧虑。
1998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部讨论起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同步研究实施问题,并提出拟在“注册视听生”教育和“专升本”教育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开放教育试点”。1999年3月在沈阳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工作会议,主题便是研究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接近完成论证阶段工作的“开放教育试点”成为会议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