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在传播过程中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也存在着各家媒体内容同质化、内容解释停留于表面、单向传播缺乏对质疑及时回应等多方面的问题,造成民众特别是学生对政策理解不足,使得各方未能就新高考带来的巨大变化做好充分准备。
(一)关联事件引起网民四次大规模讨论
如图2-1-2所示,2017年新高考政策前两次较大舆情讨论分别出现在6月7日和6月23日前后,恰好分别与高考考试和高考发榜时间重合,新高考政策由高考这一“自带流量”的事件所引出并推高。如图2-1-3所示,词频图也显示人们较关注浙江、上海等地高考新政实施后第一届考生的情况。舆情第三次集中爆发在9月11日,当时新生入学后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骤减引起了科学界担忧。最后一次集中讨论发生在10月19日,正值十九大召开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回答记者提问,十九大的高关注度和陈部长对新高考政策的系列解读引起了公众关注。纵观2017年与新高考政策相关的四次突发舆情,相关事件和显著人物对推高舆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2-1-2 2017年新高考政策舆情演进趋势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图2-1-3 2017年新高考政策网络讨论词频分析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从2017年集中爆发的四次舆情上看,新高考政策舆情凸显出一定的“外因型舆情”特征:政策的发布和传播并未引起较大的舆情波动,但是政策一旦与公众所关注的事件、话题或人物相联系,便会引起公众对政策的连锁反应,进而推高舆情。
(二)不同媒介平台呈现差异化舆情特征
在新高考政策传播过程中,新闻网站、微博和知乎三种当下流行的媒介平台呈现出不同的舆情特征。这与各个平台的媒介特性以及它们不同的参与主体息息相关。了解差异化的舆情特征和背后原因,将有助于教育部门更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舆情。
2017年新高考政策舆情中,新闻网站多以资讯类信息为主。数据上,参与此次政策传播的新闻媒体几乎都报道了“30个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6省份今年启动改革”这一政策推进情况;另一则传播较广的媒体报道是新高考产生的影响:浙江、上海实行新高考制度以来物理考生骤降,该现象最先由《科技日报》报道,之后各家媒体纷纷转载。纵观2017年新高考政策的传播,新闻媒体均以事实性报道和政策解释为主。新闻网站是较早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形式,类似于传统媒体中的报刊,相较于其他媒介形式,新闻网站中传受双方的互动功能较弱。而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主要功能也体现为信息传递和信息解读,这在新高考政策的传播中尤为突出(图2-1-4)。
图2-1-4 2017年新高考政策新闻网站各类观点占比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微博上,舆情信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一句话表达个人立场,以观点、意见和情绪为主。舆情系统数据显示,对于新高考改革,参与讨论的近两成微博用户(18.79%)表示“只是高考选物理的人少了而已”;15.98%的微博用户表示“这正反映出了高考改革的弊端”。此外,也有个别微博用户对新高考的批评较为尖锐,认为“这是愚民政策”“简直是乱改”“是在过家家”。相比于其他媒介平台,微博中对新高考政策的质疑和否定最多,甚至一些用户言论中充斥着无理取闹的戾气。微博是“短平快”和互动性非常强的社交媒介平台,表达形式过去通常为140字内直抒胸臆,这样的平台特性使用户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以合适的篇幅表达出来。此外,从话语信息分析,参与新高考讨论的微博用户多是已经参加过高考的人群,他们往往未能设身处地以考生的立场思考政策的利弊,因而产生出毫无理由的谩骂(图2-1-5)。
图2-1-5 2017年新高考政策新浪微博各类观点占比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而知乎上,舆情多是以“政策评价后呈现论据或自身经历”的形式出现,回答往往会涉及新高考政策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总体篇幅较长。以“新高考”为关键词在知乎平台搜索,共检索到387个相关问题,知乎用户关注点集中在浙江和上海实施新高考政策后对学生的影响、对物理选考人数骤降的评价以及个人如何应对新高考中的变化等。知乎平台是针对某个问题群策群力的回答,回答需要充分完备、有理有据、思考深入才能获得其他用户认同。针对现象讨论的用户回答多是双向说服,从好坏两个方面对新高考做整体剖析,对利弊做出全面评价。不仅如此,从回答信息分析,此次新高考政策答主多是2017届高考考生和浙江、上海地区的高中教师,回答者多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对新高考制度做出微观评析,虽然他们的回答中仍包含着当事者的主观情绪,但对新高考制度的亲身参与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宏观教育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少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图2-1-5)。
(三)持续、跨平台、图文并茂的传播技巧
此次新高考政策的传播和解释过程,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体现了持续有力、跨平台和图文并茂三个重要特征。
首先,此次政策的媒体传播较为持续有力。虽然政策早在2014年便发布并开始试点,但政策在推进过程中一旦出现新调整和新动向,主流媒体和地方政务新媒体便会在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公众仍能及时获知政策变化。因而2017年全年,网络上均有政策信息的持续波动,达到了政策传播对公众认知的“累积式效果”。
其次,此次新高考政策的传播是跨平台的全方位传播。主流新闻媒体动用了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政务新媒体也在微博和微信上对政策进行了及时传播。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新高考政策的网络讨论总量近40万,新闻网站、政务新媒体、报刊、客户端等组织机构型媒介上均有对新高考政策的大量报道,在当前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和活跃度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主流媒体报道和政策解释的文章数量仍占近一半比重,凸显出主流媒体在新高考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图2-1-6)。
图2-1-6 2017年新高考政策单一媒介平台讨论数量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在主流媒体高频率政策传播带动下,网上各类型主体对新高考政策的讨论相当充分,在个人用户活跃的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也汇聚了不少相关言论。单一媒介中,最为活跃的前三种媒介平台——新浪微博、微信和新浪博客,均为社交网络。三平台在讨论数量上具有较大优势,说明民众对新高考政策的讨论相当活跃。
同时,此次新高考政策的传播做到了图文并茂。其中,中央级的央视新闻和地方各都市媒体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都用长图的形式,分类别对此次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对考生的有利影响做了说明。简要的文字、清晰的分类、活跃的图案和配色都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受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政策内容。
2017年对高考改革政策的传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各大主流媒体虽然在社交平台上使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政策进行解释,但大多数图文解释大同小异,较为雷同,甚至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直接抄袭中央媒体制作的长图进行刊发,缺乏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所做的独具特色的说明,使政策解释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不少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对政策的传播和解释是一次性的,发布消息后便对民众后期反应不闻不问。但实际上,在政策消息的评论里,不少网民对新高考政策提出了疑惑和质疑,主流媒体以及政务新媒体未能就公众的评论进行后续回应。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仍用过去的单向思路传播信息,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不仅如此,虽然主流媒体以及政务新媒体对新高考政策进行了持续有力的报道和解释,但就新高考政策的最主要受众——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在各类媒介上关注的对象很大程度上并非话语严肃的主流媒体或政务新媒体,即意味着铺天盖地的政策传播背后,可能存在未能抵达目标人群的无效传播风险,不仅难以达到传播效果,也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
(四)新高考政策舆情中敏感信息比重较小
2017年,新高考政策网络舆情总体比较平稳。全年只在6月、9月和10月出现过4次较大舆情波动,其中仅6月23日前后网络讨论量超过5万,舆情十分突出。此外,如图2-1-7所示,2017年新高考政策舆情中非敏感信息接近95%,对政策及其制定主体存在严重质疑的敏感信息仅占网络讨论总量的5%左右。评价舆情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是声量和质量。[1]2017年新高考政策舆情总体上较好,处于可控范围。
图2-1-7 2017年新高考政策情感分析敏感信息占比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