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是针对过去高考制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的系统而全面性的改革,新高考制度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效率和公平获得了人心。但由于本次改革的幅度很大,对原有格局的改变过多,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对新政内容产生了不适应。同时,新高考制度涉及考试和招生两个大方面多项具体的内容,教育部门未能对每项内容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好充分的预估和考虑,导致政策施行过程中产生相应问题后措手不及。新高考政策舆情是学校师生对政策施行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的看法和讨论。
(一)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引起科学界担忧
3+3选考制度改变过去单一选择文综或理综的格局,给了考生更多选择的可能组合。但随之而来的是过去被学生看作是老大难的物理被众多考生“抛弃”。浙江省2017届考生中选考物理的约为8.9万人,占考生总量的35%,在七门学科中仅位居第六位。在2018届考生中,该比例进一步下降至30%,选考人数仅为7.4万人。因为基数小,考生在高考改革中新出台的赋分法中获得高分的概率降低。大部分考生弃考物理已成为新高考制度中的难题,甚至在恐慌情绪与谣言作用下快速恶化。
这一现象首先引起了科学界的担忧,他们认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人群;政府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升级,不是靠“小清新”和“小确幸”,而是靠大学输送的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庞大的制造业工人还是尖端科技人才,都需要学习物理作为基础,相较于政史地等应用性较窄的学科,物理对各个行业的基础性推动作用非常大,因而不能用看待政史地的方式看待物理。有科学家担心,如果高中弃考物理的考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将要付出更多精力来弥补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不足,这又将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为解决这种困境,有人提出高校应该用专业录取的科目引导考生学习和选考物理。而更为激进的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在高考改革乃至教育改革上,过分强调学生的选择权,尤其是绝对的选择权,“可能真的是错了”。
而部分普通网民则认为选考物理人数的减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既然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物理学科难度大,本就应该留给少部分具有天赋的人,大部分人学了也是白学。
(二)学校未能对新变化做好充分准备
新高考对原有高考制度调整的幅度巨大,教育部首先选择在社会发展程度与学生素质较高的浙江和上海试点新高考制度。但即便如此,从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来看,浙江、上海两地部分中学管理仍存在较大问题,学校和教师仍未能很好地适应新高考政策。
面对新高考实施后突如其来的资源重新组合,许多高中未能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显得有点措手不及。比如,新高考试点后,学生多倾向于选择一门或两门难度较小的文史类学科,这一举动迅速改变了原有的文综、理综教师配比和过去多数学校理科强势、文科弱势的格局,但诸多学校没有及时根据这种变化调整师资配置,导致一些文科教师课业压力陡然提升,叫苦不迭。一些学校甚至只能通过教学视频的方式来应付文科教师需求的突然增加。与此同时,理科教师则面临学生大幅减少的窘境。面对大部分高中以理科为重的过去,理科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叹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光不再。
同时,分层走班制度实施后,部分学校秩序混乱,网友质疑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新政的准备不充分。为应对3+3选考制度的自由学科组合和灵活的考试时间选择带来的问题,浙江、上海施行了分层走班制度。但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如此大规模的学生内部流动,学校未能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拟定合理的课表,诸多学生面临着上课时间无课可上的尴尬境地。为方便教学安排,不少学校又粗暴地动员或强制学生只能按照学校规定的3~5种方案选科,实际上又是对改革初衷的违背。因此,部分一线教师认为因人口体量不同,中国式走班难以达到国外走班制度的效果,走班制不适合于中国国情。
(三)学生家长担心赋分制度引发盲目和投机行为
选考赋分制度的施行带来了考试投机和运气成分的增加。新高考制度为增加学生选科自由并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将考试改为“选考+一年多考”模式。为避免学科间的难度差异导致考生因自身实力以外的因素产生实质上的不公平,选考赋分制应运而生。赋分制度本是较原始分数更为科学的一种评分制度,但赋分制最大的特点在于每个学生最终得分多少并不一定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取决于参加考试的其他学生的水平高低。一部分学生家长质疑这样的动态调整机制改变了过去绝对竞争的态势,给了投机行为以空间。有质疑者举出浙江省2016年10月和2017年4月选考中的现象:前一次考试中,诸多名校考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很多实力不足的考生在有力竞争者缺席的情况下,轻松进入赋分制度的前10%,甚至前1%,拿到远高于自身实力的成绩。而后一次选考中,众多考生扎堆,导致大量学生因竞争过于惨烈,实际获得低于自己卷面的成绩。但两次考试成绩都被计入2017年高考总分。在此情况下,实际上部分非实力因素进入到考生的评价中。
在尝到制度漏洞带来的甜头后,选择避开传统强校的优势科目成了众多普通高中的策略,也有部分学校采取将一届学生分散考试、已取得高分的考生再次参加考试、减少低分学生参加考试的次数等方式,以求放大自己学校学生在选考当中的优势。学生的选考行为变成了学校操纵的结果。学生家长担心这样的制度会导致根据自身兴趣选考科目的初衷化为泡影,学生选考某一科目并不从属自己的内心,而变成一种策略性行为,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学才是背后的根本动力。
(四)第一届考生对新高考存在适应难题
新高考制度在浙江、上海两地试点后,不少学生在网络上抱怨新高考制度并未减少自己的学业压力,甚至变相增加了学业负担。他们表示以前的学生只在高三才会面对考试的重担,而现在他们高一、高二就需要面对多门考试的压力,高三整天面对语数外三门功课也无比枯燥。
除了考试制度外,新的招生制度也使不少考生在通往理想高校的路上马失前蹄。2017年大部分省份合并了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招生,山东、上海和海南只剩下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而浙江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不分批次、专业平行投档”机制,普通院校进而有了与名牌大学同批次竞争的机会。在浙江省,一些学生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学院前的名牌大学名字所误导而填报了较差的学校,出现了高考646分的学生上三本院校的极端例子。同时,2017年浙江省历史性地给予每位高考考生80个专业填报机会,面对如此多的选择,不少学生表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没能填满所有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