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三、新高考改革舆情引导建议

字体:16+-

2017年,新高考政策网络舆情反映出与其他政策舆情非常不同的特征:舆情内容主要以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反映为主,而非争议性内容的讨论。这样的舆情特点与政策本身和传播解释中的问题不无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四点提出舆情引导建议。

(一)增强线上线下政策传播解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舆情反应来看,政策的传播解释还不够充分有效,民众特别是学生对新高考政策还存在诸多不了解甚至误读的地方。

目前,新高考政策传播和解释过程采用的渠道较为正式,以主流新闻媒体和各地政务新媒体为主。但新高考政策的主要受众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并不依赖于官方的主流渠道,而是依赖于社交网络中各个兴趣圈子的小众渠道。同时,从目前各个平台网民的反馈上分析,政策的解释还停留在粗浅的表面,对选考赋分、分层走班制等实际操作过程中争议较大的制度尚未做详细解释,因而之前的政策传播虽消耗了大量媒体资源,但实际起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针对新高考政策传播解释过程中的问题,教育部门还需增强线上线下传播解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线上渠道上,可以与兴趣圈里的小众意见领袖打造“媒体联盟”,在政策传播时,官方的媒体账号或政务新媒体账号可及时@兴趣圈子里的小众意见领袖,利用学生关注的消息来源将政策分发给目标学生。同时,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相对集中,便于信息的快速传播,教育部门要特别注重线下渠道的政策解释。此外,教育部门应针对新高考政策这一系统工程中较为复杂和易造成误解的内容做细致解释,避免因政策解释不充分造成的负面舆情。

(二)社交网络中的教育政策传播需注意传受双向的互动

互动性是社交网络的本质特征之一,诸多新媒体研究也表明传受双方的互动能够增加信息传播有效性。但是由于传播解释教育政策的社交媒体账号管理人员未能对政策进行深入把握或者懒于进行互动,所以教育政策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的传播仍是单向的。而相关人员发布完政策后便对信息不闻不问,对网民的疑问或质疑不予理睬。

单向传播很难在社交环境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提升当前政策传播的有效性,教育部门的社交媒体运营人员需要及时对政策的疑问和质疑进行解答。比如在微博环境中,政策内容帖子下的评论较少时,运营人员可以一一回复网友疑惑,当评论较多、疑惑较集中时,运营人员可以原创一条微博对最为突出的几处疑问进行解释,并@其中情绪较为激烈的一部分人,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方式与此类似。知乎平台相关教育部门(主要为各地教育局)则可以开设自己的官方账号,一旦有知友发起相关问题,教育部门便可以在该问题下直接答疑解惑。有了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及时消除网友对政策的质疑,仅是如此积极的资料便能获得更多人的理解。

(三)选考信息的及时充分公开

信息是减少人们不安和猜忌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高考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很多公众本应了解的官方数据信息未能及时的公开,导致学生盲目和投机行为的产生,以及教育部门在舆情中的被动局面。比如新高考改革在浙江试点后,当地教育部门未能及时公布选考各科人数的浮动情况,某官方媒体发现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骤降的现象后对外传播,在各家媒体相继转发之后引起科学界担忧,也引起更多学生弃选物理的风险。虽然之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对选考物理人数的现象做了更为细致的说明,但并未能挽回公众的信心。同时,在每年4月和10月考生选考时,浙江省教育部门未能及时公布选考人数的变化,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等导致盲目和投机行为的增加。每次考试因选考人数和构成结构较大差异致使不同考生成绩出现较大偏差,因而选考赋分制度成为新高考改革的集中争议之一。

新高考制度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以及更多的考试机会,因而每年选科、每次选考都会呈现动态变化,甚至每次差异可能十分巨大。信息的闭塞和不对等极易影响到结果的公平,从而引发利益主体的强烈反应。在新高考之后的施行过程中,各地教育部门应及时充分公开考试变化、学生选科选考的数据变化,为学生的合理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四)把握舆情爆发的多个特征,做好风险防范

2017年新高考政策爆发出的网络舆情在时间和连带效应、平台和主体等方面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把握这些关键的舆情特征,将有助于在之后的新高考政策传播当中控制风险。

首先是时间点上,特别要注意与新高考政策联系较紧密的几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每年3月初召开的“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能就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相应议案提案。由于此时媒体的大量镜头都聚焦于两会,参会人员的任何举动都可能被放大,与民众利益相关的新高考政策极易引起强烈的关注。每年6月初和6月下旬高考考试和发榜之时,不少高考考生会因为考试成绩或志愿填报问题发表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余下的所有省份都将实行新高考制度,在6月高考季相关舆情仍将集中爆发,教育部门需特别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

新高考舆情的连带效应是能够在时间点上把控舆情风险的原因,与政策相联系的两会和高考都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因而能够在相应事件发生的时间做好相应舆情应对准备。而对于一些政策相关的显著人物,平时应加强其舆情信息的搜集,教育部门重要官员对政策做出评价或解释时,可以在事先做出相应的舆情预案,以掌握舆情的主动权。

平台和主体上,新闻网站和媒体机构对新高考政策的评价以客观或积极评价为主,同时网站互动性较弱,网民难在网站上充分讨论,故对新闻网站和媒体舆情的关注可适当减少。微博平台上,参与新高考政策讨论的人数众多,但参与者多与政策无直接利害关系,难有耐心对新高考政策做深入了解,易将个人情绪带到新高考的评论当中,教育部门要警惕这类情绪的大范围蔓延,影响社会对新高考的主流评价。知乎平台上,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和教师多从新政策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发提出质疑,这部分人群是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教育部门应更加重视在知乎平台的舆情引导,让学校师生重拾对此的信心。

[1] 声量指网络讨论数量,质量指正负面舆情信息各自所占比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