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一、高校思政课改革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字体:16+-

本章通过新浪微舆情数据分析平台一次性采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全网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微信、新浪博客等几大站点,涉及“思政课、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关键词,共采集信息约21万条。基于以上数据,本节将从舆情演进走势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的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一)整体话题度低,易受热门话题影响形成波峰

图2-2-1 2017年高校思政课相关讨论舆情走势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如图2-2-1所示,思政课相关话题舆情走势整体较为起伏,但总体话题度低。分别在1月、3月、9月、10月和12月中出现过7次波峰,其中前两次波峰与思政课无关,为噪音数据,在此不做详细讨论。故思政课相关舆情波峰出现时间为9月25日、10月13日、10月24日以及12月8日。而其中思政课相关话题热度最高峰出现在2017年12月8日,当天共产生超过7000条相关信息。详细趋势如下。

9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转载量近千。《意见》中涉及思政课的内容为“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但网民的焦点却主要集中在《意见》中同时提出的教师工资待遇、课后服务制度建设等问题上,针对德育体系建设的话题量不高。网民在重大政策发布时,通常会选择性地进行关注与讨论,本次舆情波峰属于被相关热门话题牵涉所致,也反映了思政课本身的话题性不强,难以引发热议。

10月13日前后与10月24日前后的舆情波动均源于当红偶像“王俊凯”思修课事件。10月13日,某微博用户发布当红明星王俊凯在校上思修课的情况,引起转载2000余次,形成讨论**。10月24日,新浪微博金V博主@星闻揭秘发布微博“王俊凯上思修课,大家都不逃课了”,转发量3000余次,形成10月24日的舆情波峰。与之类似的事件还有2017年11月4日,青年明星关晓彤代表北京电影学院参与人民网“90后心中的十九大”活动,对思修和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试讲,随后,“关晓彤讲思政课”的话题迅速占领了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可以看出,明星等具有极高热度和流量性的话题是普通网民关注的重点,高校思政课这类本身热度不高的话题,一旦和大型流量捆绑,便易形成讨论热潮。从转评内容中可以发现,除了对明星本人的热议,网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课堂逃课率等问题也进行了大量讨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网民对思政课问题的重视。

12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教育部调研显示:86.6%受访学生喜欢上思政课》的报道,当天由人民网转载,新浪网、早报网、VISTA看天下等微博大V转发,在各大社交平台产生热烈讨论,于12月8日达到高峰。不少网民对调研结果表现出怀疑、调侃、质问等态度,通过大量转发评论使思政课话题量陡增,并引发了网民对思政课的重新审视。本次舆情事件由主流媒体主导,普通网民热切关注,部分意见领袖推波助澜,由于报道内容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导致调研结果发布时受到了网民的大面积质疑,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却实实在在地引发了思政课相关话题的讨论热潮。

由于缺乏自发讨论,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在普通网民间的话题度并不高,这类政策在传播中极易受到相关热门话题的牵扯而引发讨论,网民从热门话题的讨论中分配了部分注意力到低热度话题里,并逐渐对低热度话题产生重视。在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的传播过程中,需要主流媒体适当利用热门话题的巨大流量,为高校思政课相关政策的传播提供一个有效的入口。

(二)主流媒体主导传播,立足高校主阵地,形成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

习近平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质,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的传播应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始终掌握处于党的领导之下,这使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由主流媒体主导传播,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并以微博作为主要的传播平台。

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下,坚持以高校作为主要阵地。部分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也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传播,活泼生动,吸引学生眼球,如厦门大学:“思政课”这道菜,厦大如此炮制!中南大学:这四位思政课老师,你想摔谁的玻璃杯。微言教育官方微博也推出系列文章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后的大学思政课堂进行了全方位展示。高校大学生是当今社会最活跃的力量,高校是大学生展现风采的平台,也是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中,牢牢把握住了中央政策大方向,抓住高校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使政策传播具有平稳有序的优点,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普通网民主动发声的概率,产生了“曲高和寡”的现象。

同时,根据微舆情数据平台分析显示,2017年高校思政课相关话题媒体报道来源主要是新浪微博,网民讨论量近8万条,占比约32.8%,网站与新闻次之,共占比约38.6%,媒体报道近10万条。另外,媒体活跃度方面数据显示,微博平台活跃度也在众多媒体中遥遥领先。所以,对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过程进行分析时,应对该平台进行重点关注(图2-2-2)。

另外,在思政课相关联的词汇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散,包括“大学生”“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等关键词,其中也包括“喜欢”“收获”等反映情感倾向的词汇(图2-2-3)。

图2-2-2 2017年高校思政课相关话题传播媒体来源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图2-2-3 2017年高校思政课相关话题传播关联词分析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相关话题传播关联词中几乎没有干扰词汇,说明在思政课改革政策的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大方向与中央政策保持基本一致。但也说明在政策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起了主导作用,由于网民自发讨论的内容很少,也就无法在传播关联词分析中全面体现普通网民对高校思政课相关话题的真实态度。如何在普通网民范围内提高对思政课相关话题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引发对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的重视,应成为后续传播的重要问题。

(三)渠道特征与报道内容相匹配获得受众关注

在高校思政课改革相关话题传播中,主流媒体的发声占主要地位,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报道:事实科普类、对策评析类、树立典型类和趣味互动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难发现,同一份政策信息,与不同的报道形式和传播渠道相结合,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主流媒体采取不同的报道形式,利用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平台将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和改革成果传播出去。

事实科普类报道是媒体传达政策精神的渠道,将中央部委发布的高校思政课改革相关信息及时、客观地传达给受众,是推动改革政策深入人心的基础环节。这类报道形式严肃规范,以通稿形式为主,一般在新闻网站发布效果最好,因其最为权威,被引用和转载次数多。

对策评析类报道是对相关政策的评析和解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政策的可理解性,媒体通过发布该类文章,表明媒体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一般在主流媒体网站上发表以示规范性,但由于微博和微信平台具有传播迅速、易与受众互动的特点,也成了媒体发布对策评析类报道的主要阵地。

树立典型类报道是媒体常用的宣传方法,将身边优秀的人和事树立为典型,更能使一般受众感受到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的成果,以更加生活化、常态化的姿态展现高校思政课,更能引发共鸣。

另外,媒体政策宣传过程中还开发了趣味互动类报道,这类报道通常采用互动模式,通过访谈、问卷、测试、图片、小视频等方式对高校思政课发展及现状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受众兴趣,对于改变思政课固有形象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这几种报道形式都需要及时了解受众反应,与受众进行及时互动,其中微博已成为其提高传播效率的重要平台。

(四)刻板印象仍然严重,提高传播效率任重道远

2017年12月7日,教育部调研显示八成受访学生喜欢上思政课的新闻引爆网络舆论,这一新闻报道本应是对高校思政课改革成果的正面宣传,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网民大规模调侃、质疑下适得其反。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在教育部党组积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的2017年里,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传播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高校思政课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长期以来世俗观念中存在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比如思政课教学乏味无聊、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思政课无用论等观点,不仅难以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德育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相关政策的有效传播。

这反映了媒体传播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相关内容时,应注重消除受众的刻板印象,减小信息传播的阻力,消除网民心中的刻板印象,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与媒体传播技巧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何减弱网民的心理壁垒,应该是媒体长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