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二、高校思政课改革各方关注焦点

字体:16+-

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涉及国家、高校、教师等不同的利益群体,各方关注政策的焦点各有不同,自政策发布以来,网民代表各自的利益群体在网络讨论里发布了来自不同角度的言论,本章从各利益群体角度出发,分析其关注焦点及背后的情感倾向。

(一)“立德树人”:正面效应符合国家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是各高校乃至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高校思政课具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绝大部分网民也肯定了思政课传播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共同意识的作用。显然,高校思政课在德育方面的正面效应是符合国家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

在谈到对高校思政课的看法时,有网民认为,高校思政课蕴含的知识体系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便不会屹立,于人,于国家。也有网民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思政课”的问题时表示:“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网民在社会发展建设方面已经有一定的觉悟了。这时,思政课教学不仅应该引导学生“怎么想”,更要引导学生“怎么做”。

从网民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课为我国新时代发展培养后备军的作用已经十分突出了。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发挥高校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培育高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始终是国家大计。各大高校在中央党委的领导下,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改革创新计划,在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高校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固化观念也正日渐消解。高校思政课的正面效应作为国家和高校关注的重点,其成果也是调整制定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的依据。

(二)“生动的思政课”:打造生动的课堂是学生及教师共同的期待

目前高校思政课仍存在“枯燥无聊”等普遍印象,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而教师则将其归咎于学生态度不好。但概言之,学生及教师群体关注的焦点都在于,如何打造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表示,“课堂内一定要改革思政课的内容、授课方式,内容没有针对性,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就不爱听。”作为学生群体代表的普通网民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认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形式陈旧,二是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化。针对前一观点,有网民表示:“老师讲课太无聊,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听老师讲着就开始打瞌睡。”而谈到教学内容时,有网民表示:“课本理论性太强,全是文字,作为理科生,还没学就已经开始抗拒了。”这反映了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拘泥课本等问题,同时,思政课内容充斥大段理论,对大部分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来说晦涩难懂,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学生厌倦思政课的情况。

但对于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已经习惯了过去陈旧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将思政课上得生动活泼非一日之功,特别是许多新型教学技术对部分年龄较大的思政工作者来说仍是新事物。高校思政课存在到课率、抬头率均低的情况,部分思政课教师将其归咎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

可以看出,在面对思政课课堂的问题上,虽然学生们认为课堂僵化的原因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双重陈旧,讨论的重点聚焦于如何丰富教学形式,改进教学内容;教师群体则将其归咎于学生的态度问题,讨论的重心在于如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配合教师的积极性。但两方共同的焦点都在于,如何打造一堂气氛活跃、学生和老师都爱上的思政课。解决这个问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重构能力是巨大的考验,撕掉思政课“枯燥、无聊、乏味”的标签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思政课无用论”:学生和家长重点关注课程的实用价值

高校学生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自身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认知日渐清晰,大学生群体逐渐对直接的、现实的利益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在“思政课无用论”甚嚣尘上之时,高校思政课是否具有实用价值成为学生及其家长重点关心的问题。

网民评论中,“思政课无用论”尤为突出,有网民表示:“我们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有足够成熟的思想,也懂得什么叫道德,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学思政课。”产生这种论说的原因主要是教材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因此无法满足学生及其家长诸如找工作、换取经济利益等强烈的现实需求,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有高校老师表示,思政课中的恋爱与婚姻模块往往是教学过程中最能引发学生兴趣、抬头率最高的课程,因为这一模块更贴近生活,能对学生的发展提供现实意义,其他模块就很难引发普通学生的共鸣。比如有网民表示:“思政课离我们生活太远,不当政客为何要学得这么详细。”同时,高校思政课的学分占比大,考评方式繁杂,不少观点认为思政课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关联不大,占用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实际意义。

高校学生学业难、生活难、工作难,这一直都是涉及学生与家长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希望能学好专业课,成为日后学习工作的基础,家长更是希望子女成才,相较于专业类、就业指导类等课程,高校思政课的德育效益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打磨,所以在学生及其家长对各门课程“实用价值”的急切追求中,高校思政课隐藏的潜在价值往往被忽略。诚然,对“实用价值”的盲目追求并不可取,但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却不可忽略,如何使思政课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化解学生、家长与高校教育模式的矛盾,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四)“改革先改教师”:社会的焦点在于对高校和教师的教学监督问题

在高校思政课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仍有部分网民表示,思政课在学校被当作边缘学科对待,如学校和教师不重视思政课、教师带个人情绪进课堂、上课态度懈怠等。有网民表示:“思政课要改革,得先把老师都改了。”这时,对高校和教师的教学监督问题被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执行“监督功能”的群体主要有学生及其家长、教育专业工作者、普通网民等。

网民观点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仍待完善。例如,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还不够,存在排课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完善、对思政学科教师福利待遇低等问题;思政课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教学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色彩,但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客观、端正的教学态度,个人倾向过重的课堂会引发正处于自我意识强烈发展时期的高校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如何权衡高校与教师、教师与课堂的关系,也是重要的争论点。

高校是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渠道,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连接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桥梁。加强高校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防止思政课边缘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就把高校和教师置于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之下。对于高校本身来说,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认真执行中央部委的决定,优化教师结构,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锐意进取,吸收新时代新成果,打造学生爱听的思政课。要改变思政课在学科中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发挥出其立德树人的效果,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