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三、高校思政课改革舆情引导建议

字体:16+-

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得到了党和国家、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传播过程中仍存在刻板印象固化、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关注度持续低迷、传播内容同质化等问题,为解决政策传播中的问题,进行更有效的舆情引导。本章通过分析问题内在原因,提出合理建议。

(一)及时消除刻板印象,增强政策传播有效性

前文提到,网民对教育部发布“八成受访学生喜欢上思政课”的态度是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刻板印象的结果,对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造成了不良影响。刻板印象的出现导致无论有关部门如何改进不足,普通民众都始终保持怀疑态度,改革政策难以真正消除民众的成见,阻碍了思政课改革政策的有效传播。

出现刻板印象的原因主要为两点:一是理论化教学内容的非现实性,理论难以转化为实践,远离受众切身实际,导致思政课“枯燥、无用”的形象固化;二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制性,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兴趣,灌输式学习给思政课留下“乏味、无聊、不受欢迎”的形象。思政课形象的固化为思政课改革政策的传播平添了许多阻力,如何改变受众对高校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是媒体在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消除受众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媒体必须统筹大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要重视积极主动的显性宣传,更要注重潜移默化的隐性宣传。所谓的隐性宣传,就是运用间接的、说服的方式对倾向性政策进行传播。首先,要加强社会体系中各部门联动,在娱乐、民生、时事等其他类型新闻报道中也要宣传贯彻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较为理论化,所以更要注重思政课相关政策传播与受众生活的紧密性,一个发生在受众身边的显著案例远比一套晦涩的理论更能引发共鸣;最后,媒体要把握适度原则,因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过量的报道可能会刺激受众的反抗情绪,应对传播的内容和数量进行判断筛选。

(二)关注青少年思政教育逆反心理,避免政策传播负效应

人是环境的产物,许多人对社会和人生的反应大多受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作为思政课改革政策的主要受众,正处于情感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对自我意识个性发展的需求强烈,而思政课政策的强制性和非现实性容易与其自我意识的追求产生矛盾,由于年龄及阅历的限制,青少年难免出现思维混乱、非理性判断,从而导致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极抵抗,对思政课政策类信息产生排斥意念。

高校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育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共性认同。因此,对思政课相关政策的传播报道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这一特征使得部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急功近利,进行单向的灌输式传播,然而普通民众包括高校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两套思维体系的碰撞如果产生矛盾,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受众对此类信息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受众自发筑起的强大心理屏障隔绝了相关政策的传播,就会对思政课改革相关政策的传播产生负效应。

政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更要重视传播手段。一是循序渐进、渗透传播,避免急功近利式传播,隐性的渗透式传播模式将倾向性传播内容带进受众的日常生活中,营造天朗气清的思想政治大环境,对受众的政策理解力和觉悟度产生陶冶熏陶作用;二是端正态度、构建平等,部分媒体需要摆正自身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主动消除媒体的居高临下感,尊重受众的思想和尊严,构建平等和谐、双向沟通的传受关系。如何平衡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将问题敏感性降到最低,既保持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的导向性,又尊重受众独立的自我意识,这应当成为媒体传播思政课改革政策过程中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合理利用热门事件流量,借势传播增强关注度

在主流媒体的主导报道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相关政策传播一直保持着极低水平的话题度,政策的传播呈现单向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播的效率。从高校思政课相关话题走势来看,三次波峰的产生原因中有两次是受当下热点的影响,网民在对热点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时也顺便关注了思政课相关话题。可见,借势传播是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的可用之策。

在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中采用借势传播时可借社会变革之势、社会热点之势、时代潮流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都迎来了新一轮的转型和变革,同时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正在冒头,高校拥有全社会最活跃的学生群体,抓紧时代所需,借社会变革之势突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引发网民关注。另外,明星、娱乐、民生等话题向来都是网民讨论的热点,“王俊凯上思修课”“关晓彤讲思政课”等也都是正面积极的例子,社会热点话题的巨大流量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相关话题重新回到网民的视野中。此外,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和中央部委的有力推动下,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已经成为时代大势,媒体要紧紧把握时代潮流,合理利用普通网民在海量信息下对于优质信息的需求,将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相关信息推到群众中去。

(四)避免内容同质化与聚合渠道优势双管齐下

目前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还是以一家媒体报道、多家媒体转发转载的形式居多,这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如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2017年5月到6月间,中国政府网发布文章《教育部就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答问》,中华网、北方网等网站先后报道《关于印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高校媒体也发文报道各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工作动员会召开。看似多家媒体参与,实际上传达的信息几乎一致,极大降低了传播效率。

媒体在思政课改革政策报道时,应注重内容创新,避免产生内容同质化现象。一是避免不同媒体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二是避免同一媒体不同平台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前者需要各家媒体强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播任务的重视,培养优秀采编人才,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不再依赖于新闻的转发转载;后者则需要媒体加强自身管理,优化运营团队维护,促使各平台传播内容多元化。

另外,各平台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利用好渠道资源,最大限度聚合平台优势,才能使政策传播事半功倍。例如,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受众所接触的平台不同,对传播的理解力也各不相同,可接受的传播形式也就不一样,这要求媒体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削减传播渠道的劣势,聚合渠道优势,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做好了这一点,才算真正掌握了渠道制胜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