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满足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但对于一些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则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金融企业和网贷平台、高校、家庭、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校园贷问题及其网络舆情的治理,笔者认为在以下三个时间节点应采取相应措施。
(一)事件发生前的防范
1.各政府职能部门应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多管齐下整治校园贷市场
纵观2017年发生的校园贷安全类事件,多数大学生起初在一家平台借贷,当发现自己没有还款能力时,便到其他平台继续贷款来弥补此前的空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让贷款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当事人因承受不了多方催债而走上绝路。所以笔者认为,个人信用体系、个人大数据征信的完善是治理校园贷的根本,要加快完善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空白区域,将十八岁以上的学生群体也纳入到征信体系之中,确保大学生的信用信息既能体现其价值又能约束其行为,这也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
金融监管部门与教育部门要联合商业银行及高校,在建立完备的监管机制的同时给予银行和学校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在余额宝、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等金融理财产品不断涌入校园的今天,相关部门还须尽快建立起监管机制,确保校园金融市场的规范、干净,避免裸贷、高利贷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司法机关也要及时介入,查处违规放贷、暴力催债的校园贷,追究放高利贷者的法律责任。要加强有关校园金融相关问题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来约束不良企业的放贷、逼债行为。
2.金融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五大国有银行以及一部分地方商业银行已经陆续开展有关学生校园贷业务,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能有效降低非法校园贷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小其造成的危害。一方面,银行要端正经营理念,着眼于未来客户的梯度培养,与高校联手为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并普及金融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地深耕细作,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打造贷款方案,在向贷款人父母充分说明情况、取得其父母双方的同意之后,再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此外,银行的资金实力、稳健的经营模式如果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优势相结合,则可能成为发展校园贷的一条捷径。同时,银行还应重点服务于学生在求职、培训、参加校外活动乃至创业等能实现自我增值的融资需求,而非一味满足其过剩的消费欲望。
3.高校应开设金融理财类基础公共课程
目前,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从根本上讲,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使学生具备金融风险识别意识和能力。从地域上看,陕西、江苏两省的高校在今后一段时间要格外注意金融安全教育。从年级来看,针对大三学生,应从心理上入手,在当事人已经借贷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了解情况,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尽量还清贷款,避免当事人产生轻生了债的念头。而对于大二学生,则更应加强金融风险教育,让其知道非法校园贷的危害,从源头上遏制其借贷的念头。要明确告诉学生,不能轻信校园贷宣传,更不能把参与非法金融业务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教育部门也理应将金融常识和守信意识的培养纳入中学通识教育之中,做到“防风险、守信用”从娃娃抓起。
4.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自身识别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固然是一个方面,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理性消费观、合理潮流消费、避免过度高档消费、避免与自身经济条件不匹配的消费。在日常生活方面,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和其他个人信息,不要将证件借给他人使用,也不要碍于人情关系帮别人贷款。签署贷款等协议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尤其注意协议中除利息外的手续费、违约金等费率。
(二)事件发生时的应对
1.地方政府要利用好地方新媒体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一起校园贷事件所产生的网络舆论平均持续时间为7~15天。事件发生后,往往是一些国家媒体或事发地之外的媒体报道相关新闻,这就容易让舆论的影响力进一步升级、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后,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地方新媒体网络平台,在相类似的事件发生之后及时通报、及时发声、及时跟进、及时回应,将舆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竭尽所能降低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让网络舆论平均持续时间进一步缩短。
2.涉事高校以及相关责任方应积极回应处置
2017年,政府、警方、银行以及其他社会相关部门均对社会上的校园贷乱象进行了回应和处置。其中“社会相关方友善提醒”在回应处置类型中占比最大,但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关注。对于处置校园贷安全事件起着根本作用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回应处置相对不足,并且仍然有一部分事件未见任何回应。通过9月教育部对校园贷事件的表态,以及后续各地方政府对违法校园贷窝点的集中整治,10月相关负面事件明显减少,这恰恰说明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早发声、多发声的重要性。如果这种高压态势仅仅持续了一阵子,那么相关负面事件又会迅速死灰复燃。根治校园贷事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校园贷局面、处置好深层次的校园贷事件,需要持久用力,久久为功,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此外,涉事高校发布通告在所有回应处置中仅占7%左右,反映出高校在回应处置方面严重缺失。一方面,大部分涉事高校并未做出任何回应处置措施,这就容易激起当事人家属、涉事高校在校学生以及社会的不满,乃至谣言滋生;另一方面,那些做出回应处置措施的高校也仅仅是在官网上发布一个通知便再无音讯,这种做法使得传播效果微乎甚微,难以对舆情做出正确的引导,更不能对其他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在今后,高校仍应创新传播方式,多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引导正面舆情。
3.家长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必要时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
在2017年学生身陷校园贷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中,造成经济损失、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损失的事件仍不在少数。一方面,事发时学生因背负巨额债务难以向自己的父母启齿,因心理压力逐渐变大最终不堪重负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家长与在外求学的孩子难以实现有效沟通,想要了解事发时的真实状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在遇到相关校园贷事件都要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尽早抽身;家长也要为学生营造沟通无碍的家庭氛围,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一旦被迫陷入“校园贷”困局,要及时以对方涉嫌欺诈以及以威胁等非法手段催款等方式向警方报案,积极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利益。
(三)事件发生后的修复
1.政府要加强地方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
2017年学生身陷校园贷事件舆情首发载体中,纸媒为报道事件最主要通道,其次为网媒。在纸媒中,有八成以上的发布媒体为事件所在地媒体,而首发载体为网媒的事件发布来源仅有一成左右为事件所在地媒体。尽管网络上虚假造谣信息相对较多,纸媒作为传统媒体相对而言更有真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及教育部门就只把目光集中在纸媒的报道上,如果不及时处理好网媒报道的各种事件,舆情很可能在网络上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及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当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平台的培训和关注,处理得当、处理及时才是避免舆情过热的良方。
2.以高校为主的相关责任方应及时改进工作方法、解决隐性问题
一些高校以及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碍于正面回应可能对学校声誉、地方政府形象造成的不良影响,选择少回应甚至是不回应的做法,但这往往反过来加剧了社会特别是网络上的负面情绪。因而,作为相关责任方的校方和教育管理部门,无论如何都应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站出来对舆情进行正面回应并勇于承担责任,这才是树立正面形象以及表明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态度的正确做法。同时也要善于反思,剖析事件发生要素中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并针对所显露出来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同类事件再度发生。
[1] 从2014年开始,社会上开始产生各种校园贷安全问题。2015-2016年也成了校园贷安全问题频繁出现、接连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高峰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17年政府对校园贷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与前几年相比空前加强。2017年下半年相关政策法规出台之后,校园贷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整治,校园贷安全问题较以往明显好转。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笔者认为将政府行动作为校园贷安全事件中的一个类别来研究更能反映出某些问题,遂在2017年的研究中加入了政府行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