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二、典型案例分析

字体:16+-

纵观2017年学生身陷校园贷事件,造成人身安全/生命损失的事件占比较多。第二季度伊始,福建厦门华夏学院大二女生身陷校园贷自杀事件在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厦门这一沿海城市自身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却仍然暴露出校园贷监管不利的短板,这其中的原因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具有分析价值。尽管陕西和江苏成为校园贷安全事件两大频发地,但在8月,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也未曾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当此类事件与北京特殊的城市定位联系在一起时,舆情持续了半月之久,这一事件具有探讨价值。此外,今年研究与以往研究呈现出最大的不同,就是本年度政府针对校园贷乱象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为举措。2017年6月底,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自此之后校园贷网络安全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政府的这一举措,具有分析价值。

(一)“厦门女大学生身陷裸贷自杀”——校方应加强对学生防范金融风险知识的教育

1.事件概述

2017年4月8日17时多,厦门华厦学院大二在校女学生如梦(化名)因收到“快乐花吧”的催款短信欲轻生,被赶来的同学劝回宿舍。

2017年4月10日21时多如梦入住宾馆。直至11日14时许,其都没有走出房间。随后,宾馆工作人员报警,110和120来到现场,但女孩已无生命迹象。

2017年4月13日下午,丰泽区公安分局城东派出所初步调查显示,如梦系自杀。

2.舆情概况

在百度指数检索“厦门+校园贷”关键词后,新闻监测“媒体指数”如图2-5-11所示。4月14日至17日的两大新闻头条E/F都与此次事件相关,分别为4月14日“网易新闻”转载台海网4月13日报道:《厦门大二女生陷校园贷宾馆自杀仅从一平台就借57万》,4月17日“新浪新闻”转载中新网福州4月17日报道:《厦门一女大学生身陷裸贷自杀 校园裸贷如何叫停?》(原文为中国新闻网福州4月17日报道)。从数据来看,第一条传播量最高。某种程度上,网民“搜索指数”如图2-5-12所示,与“媒体指数”保持了相对一致性,从13日到14日迅速增长并达到峰值,14日当天的搜索指数为35875,之后迅速回落,在22日左右低至谷底后,舆情呈现小范围波动态势。考虑到该阶段并无与关键词相关的其他事件,可合理推断该阶段舆情与厦门女生身陷校园贷自杀一事有关。

图2-5-11 2017年4月关键词“厦门+校园贷”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图2-5-12 2017年4月关键词“厦门+校园贷”媒体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此次事件中,关注该话题网民的人群属性如图2-5-13所示,年龄分布中30~39岁占比最高,其次为40~49岁,两者占比之和达到了75%,再次为20~29岁,占比近两成,可以推断,最关注此次事件的群体可能为家长群体。

图2-5-13 2017年4月关注关键词“厦门+校园贷”的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现行规定“禁止向未满十八周岁在校大学生提供校园贷”无约束力

4月14日《燕赵晚报》发表文章《厦门大二女生陷校园贷宾馆自杀 仅从一平台就借57万》称,根据现行的教育制度,正式跨进大学门槛的学生基本上都年满十八周岁。这样看来,禁止向未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校园贷,简直就是个笑话,不仅毫无约束力,还给提供校园贷的组织或个人吃了定心丸。

(2)校方对网贷风险宣传工作收效甚微

4月1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厦门一大二女生身陷校园贷烧炭自杀》一文中指出,2017年3月,该校学工处和团委就面向全校学生下发《关于进一步防患和规避网贷风险告学生书》。除此之外,该校学生会还组建了一支“防患和规避网贷风险”校园学生督导队。但不难看出,这些举措最终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

(3)中介性网贷平台应承担社会责任

4月21日,中国经济观察网以涉事网贷平台“今借到”为例,进行由浅入深的报道,称尽管“今借到”平台的合规性程度比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运营模式不会触碰到法律红线,更不意味着不会发生风险事件。作为一个中介性质的平台,必须承担其应负的责任。

4.舆情应对点评

(1)政府应联合高校对校园内外的非法校园贷广告及犯罪窝点进行排查

本次事件中,当事人的身边好友都不清楚其是如何开始借校园贷的,只知道她是看到了校门口贴的广告才知道这些非法网络贷款平台的。一些来历不明、营业资质待考证的网贷平台随意就能进出校园张贴广告,反映出校方在校园安全监管方面的不足。同时,对于事件中涉及的“今借到”网络平台,其多次向借款方索取裸照以推迟贷款还款期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然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却迟迟未能在线下打击这些犯罪窝点,这无疑也说明政府在整治、排查非法校园贷犯罪窝点方面的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间。

(2)高校对学生日常安全工作不能放松警惕

本次事件中,当这位学生再次收到催款短信准备轻生时,同学都来劝阻并把其带回宿舍了,然而学校有关方面的负责人甚至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也说明了在危机事件面前,学生、教师、学校之间的信息互通不够。校方给出的回应是,在3月份便在学校官网挂出提醒学生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并且当事人的辅导员称数月前已约谈过一次。这反映出高校对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确有疏忽。

(3)家长应及时与孩子保持沟通

本次事件中,当事人的父母早在2月份就接到过相关催款短信。而当时却只是委托其他亲戚奔赴女儿所在城市与之见面,父母二人却没有及时出现在女儿面前。而在4月初接连收到两次催款短信,父母却仍然只是用电话向女儿反复确认情况。试想如果在第一次收到催款短信时,家长就引起高度的重视,与女儿当面沟通说明问题,并一起解决,或许悲剧就不会愈演愈烈。而正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才使得孩子一直承受着无穷的压力无从释放,累积到一定程度最终不堪重负而走上绝路。

(二)“北京大三学生疑被校园贷逼溺亡”——省会及一线城市尤其要注意对校园贷安全事件的防范

1.事件概述

2017年8月3日,正在放暑假的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范某某向家人称要返回北京学校,随即离家,当天下午在其卧室发现遗书。

2017年8月5日,一具在水中的浮尸被人发现。DNA比对结果显示:溺亡浮尸就是范某某本人。

2.舆情概况

如图2-5-14所示,在百度指数检索8月份“校园贷”关键词媒体指数的整体趋势,可以发现,数据量在8月19日出现大的波动,当天搜索指数为4384。考虑到该阶段并无与关键词相关的其他事件,可合理推断该阶段舆情皆由北京学生疑遭校园贷恐吓留遗书溺亡一事有关。

图2-5-14 2017年8月关键词“校园贷”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图2-5-15 2017年8月第三周“校园贷”关键词需求图谱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如图2-5-15所示,根据舆情状况,考虑到8月19日是搜索指数峰值,所以将时间定位在8月14日至8月20日这一周,在百度指数检索“校园贷”关键词的需求图谱,可以发现,学生陷校园贷溺亡、溺亡都是占比较高的词汇,可以看出这个事件还是受到极大关注的。如图2-5-16所示,在所有相关词中,“学生陷校园贷溺亡”“溺亡”“学生”这三个词条依次占据去向相关词前三名;“学生陷校园贷溺亡”也成为这一周上升最快的搜索热词,可见该事件掀起不小的舆论浪潮。

图2-5-16 2017年8月第三周“校园贷”相关词分类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此次事件中,关注该话题网民的人群属性如图2-5-17所示。年龄分布中,30~39岁占比最高,其次为40~49岁,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了75%,再次为20~29岁,占比近两成,可以推断,最关注此次事件的群体可能为家长群体。

图2-5-17 2017年8月关注关键词“校园贷”的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认为学生自我把控能力不足及安全意识欠缺

部分网民认为范某某作为已经成年的在校大学生,理应对自己的消费能力有所了解,对校园金融安全问题也应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就事件本身来看,可见其在心理方面尚不成熟,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对物质**的抵御能力还不够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2)指出当事人借贷或与恋爱消费有关

《新文化报》在其8月26日发表的文章《大学生深陷校园贷溺亡:曾收到“神秘催命快递”》中提到对范家人的采访,称夫妇俩虽然不是富贵夫妻,但范家的家境并不艰难,每月给范某某生活开销既不拮据,也不夸张。8月4日,也就是范某某失踪的第二天,一个杭州的电话打进其父的手机,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得知这便是范某某的对象。两人从2016年11月开始建立了恋人关系。而那段时间,正好是范某某陷入网络借贷的初期。

(3)批判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的特点谋取暴利

8月19日在TechWeb发表的《学生陷校园贷溺亡 生前在多个借贷平台上借款》一文中表示,一些第三方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以及虚荣心较强的特征,钻监管的空子,谋取暴利。报道显示,“校园贷”在多地高校呈现多样性、普遍性、热度高等特点。同时在《法制晚报》发表的《大学生陷非法校园贷溺亡,当心这七种典型案例!》中也指出,类似于“今X客”等贷款平台在校园传播很广,很多学生手机里都有相关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一般都会发布工作信息,让学生介绍同学贷款,并给介绍贷款的学生一定回扣,但前提是介绍者自己本身必须也要从平台贷款。

(4)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网民在此次事件评论中也存在对家庭教育的批评之声,如“家庭教育的失败,各种攀比,让孩子铤而走险!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拒绝**的能力!即便家里很是穷困,大多数孩子也不会去借贷,毕竟应该知道,那属于高利贷,那是无底洞!”也有网民表示“也怪学校,放纵和容忍不良的风气进入纯洁的校园,校方也只顾抓经济,校长和教导处主任都该枪毙。”

4.舆情应对点评

(1)金融机构应仔细审核借款人资格并尽快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本次事件中,当事人曾在至少20个借贷网站和公众号上申请贷款,并均取得成功。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让当事人承受的压力瞬间扩大。这里面是否存在金融机构为盈利而故意放宽对学生借贷审核程序的因素?如果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那么一旦在一家平台借款之后,另外的平台都能够共享借款信息,是不是就能够避免这种拆借“游戏”的滋生?今后一段时间,不论是银行还是金融性平台,都应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2)学校应及时有效发布通知警示、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正是由于平时疏于警告,缺乏对学生相关金融知识的教育,才使得一些心智不那么成熟的学生轻易落入陷阱。如果学校能够在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回应,并对在校的学生发布通知和警告,至少能够在其后的阶段里稍许降低舆情的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校内有关部门要联合正规金融机构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力度,对校园内现存的网贷信息、相关网贷推广人员进行处理和整治,从源头上遏制校园贷乱象。此外,还要建立大学生的信贷体系,尤其是资助信贷体系,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性需求,而无须求助于校园贷。

(3)学生应建立理性的消费观

如果学校、家长特别是学生自身平日里注重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对待青春期恋爱等特殊阶段能够理性看待,是不是就能避免陷入校园贷?就此看来,一小部分当代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不能理性地看待,没能培育理性的消费观,这也是他们容易误入歧途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园贷的整治和清理工作绝不能松懈

1.事件概述

2017年2月17日,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高校要关注“校园贷”等新问题,配合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监管力度,引导学生增强对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意识。此后,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发布相关文件整治、规范校园贷市场。

2017年5月27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表示,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正在研究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杜绝恶性校园贷事件的发生。

2017年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从事校园贷业务的网贷机构一律暂停新发校园网贷业务,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同时,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表示,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此后,多家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市场,多地政府也纷纷下重拳整治校园贷乱象。具体情况如图2-5-18至图2-5-20所示。

图2-5-18 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市场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图2-5-19 湖南剑指校园贷四大乱象 呼吁大学生抵制非法网贷

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网站

图2-5-20 上海网贷企业全部暂停新增校园贷业务

图片来源:上海法治报网

2.舆情概况

由于此类政策性事件不像学生身陷校园贷事件那样容易引起大范围关注,数据可获得性较低,所以在本部分笔者将进行定性分析。据不完全统计,在教育部等三部门针对校园贷乱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指示后,诸如凤凰网、澎湃新闻、《南方日报》等至少17家媒体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报道、转载、评论。湖北、湖南、上海等地也先后出台政策,下重拳整治非法校园贷。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与高校联手,举办各种形式的金融知识专题讲座,呼吁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广东警方调派警力,成功捣毁一个非法校园贷团伙犯罪窝点。可以看到,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后,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与各主要媒体之间相互配合,治理校园贷市场乱象工作初见成效。

3.舆论观点

(1)部分网民认为这有利于保证大学生合理贷款、安全消费

“百家号”平台上发表的文章《教育部再次强调禁止校园贷,校园贷终于可以落幕!》称,产生校园贷的原因,是因为大学生都有消费需求。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求,教育部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保证大学生合理贷款、安全消费。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不妨在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方面做好文章,让真正有需求的大学生更便利地得到金融支持,有尊严也有能力进行贷款消费。

(2)作为正规军的国有银行理应树立好公益思维、承担好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在《校园贷成“校园害”,仅仅取缔还不够?》一文中指出:银行业和正规的网贷机构应积极开展融资业务。这块业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公益思维”,不能以追求高利润为目的;要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机制和业务操作规范,还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避免学生“多头借贷”“以卡养卡”的现象;做好学生借贷市场的“风控”,既防止学生陷入“贷款漩涡”,也避免借贷机构的违约损失。

4.舆情应对点评

(1)对事件直接、明确的回应有助于引导舆论向积极方面转变

此次事件中,教育部对校园贷业务明令禁止的态度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各大网络校园贷平台纷纷迎来寒冬。根据之前统计的数据,10月份学生身陷校园贷事件数量陡降,这与相关政府部门高水平出手解决校园贷事件不无关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政府态度坚决,所以才使得打击非法校园贷的工作取得突破进展,也使得舆论更关注这些正面的、积极的事件。

(2)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遏制事件继续恶化的势头

在教育部指明方向后,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应的限制性政策。例如,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江西银监局、福建省金融办等都对校园贷业务实施管控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不良校园贷款的势力,对此类事件的解决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只有中央和地方积极配合,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切实加强打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3)高校要加强政府、银行、学生之间的联系

笔者发现,在教育部提出整改意见后,高校方面却迟迟未见明显发声。在与各大国有银行加强合作、让银行金融产品更方便快捷地进入校园,以及加强学生金融安全教育方面,大多流于形式。只是在官网上发一个通知,让学生做一些问卷调查等,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上当受骗。所以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仍要加强与政府、银行、学生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