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一、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网络舆情概况

字体:16+-

根据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数据,2017年共统计到校园欺凌类事件56起,从事件发生时间、地域、舆情首发来源及发布主体类型、涉事主体及死亡原因、涉事部门回应处理情况等做简要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上半年校园欺凌事件多发且集中在寒假前后

从时间上来看,2017年上半年校园欺凌类事件数量明显高于下半年,寒假前后是校园欺凌事件的舆情高发期。如图2-6-1所示,校园欺凌类事件时间分布在1月和4月出现双峰值,仅寒假前后两个月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就占全年事件总量的45%。较上半年而言,下半年校园欺凌事件类数量明显减少,下半年校园欺凌事件总数约占全年的35%,并保持持续稳定态势。

一方面,寒假前后天气寒冷,学生校园户外活动较少,学校管理相对松弛,同学之间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另一方面,春季学期同学关系相对熟悉,不同于秋季学期入学以来的生疏关系,学生更容易形成小群体,进而因利益冲突或斗智斗勇的性格发生恃强凌弱行为。

图2-6-1 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时间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二)东部地区校园欺凌事件多发且呈现地域性特征

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地域分布如图2-6-2所示,2017年仅江苏校园欺凌事件数量就达到7起,山东和安徽分别有6起,河南有5起,北京、上海和陕西分别有4起,湖南和四川有3起,其他省份均维持在2起以内。从校园欺凌类事件的地理空间分布来看,江苏、安徽等东部地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最高,河南等中部地区次之,然后是四川等西部地区,且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域性特征。显然,江苏、山东等经济教育大省的校园欺凌事件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笔者认为,形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发达省市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同一省市内部教育差距参差不齐,如江苏的苏北地区、北京的延庆区等地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教育欠发达,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西藏、甘肃等偏远地区舆论监督相对落后,存在校园欺凌类事件未被曝光的可能。另外,由于校园欺凌类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加之各省市人口基数不均衡,因而探讨校园欺凌类事件的地域性规律可能存在不严谨之处。

图2-6-2 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地域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三)网媒和微博是校园欺凌事件曝光的主要渠道

2017年校园欺凌事件舆情首发载体的分布情况如图2-6-3所示,由图可知,网媒和微博是校园欺凌事件曝光的主要渠道。其中,网媒曝光相关事件25起,微博等社交媒体曝光相关事件21起,以上两种渠道曝光数约占全年事件总量的82%,仅有14%的校园欺凌类事件的首发载体是报纸、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还有少量事件曝光来源为通讯社以及教育行业的专业媒体,但传统媒体在追踪报道和深度解说中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图2-6-3 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媒体首发载体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四)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涉事群体

如图2-6-4所示,在2017年发生的校园欺凌类事件中,事件主体为中学生的比例超过50%,其中以初中生为主。经统计,在56起校园欺凌事件中,仅欺凌主体涉及初中生的事件就高达18起,约占32%,其次为高中生和中专及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分别约占事件总数的20%和16%。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智模式尚不成熟,部分学生长期处于暴力、单亲等复杂家庭环境中,心理状态易产生畸变,产生错误价值观;另一方面,事件中学生多依靠自身优势,如高大、强壮、肥胖等,拉帮结派,恃强凌弱,欺凌低年级或同级同学。另外,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批低俗网络用语的普及化和低俗化让人猝不及防,给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言语欺凌也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图2-6-4 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涉事主体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五)近六成舆情得到官方回应处理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如图2-6-5所示,在2017年发生的校园欺凌类事件中,官方舆情回应情况有所好转,涉事部门逐渐意识到舆情回应的重要性。如图所示,统计的56起校园欺凌类事件中,有57%的舆情事件得到有关部门的发声并处理,但仍有20%的事件,涉事学校或部门有发声未做出处理,14%的事件推脱责任拒绝发声和处理。

相较于往年,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官方舆情回应总体态势有所好转。笔者认为,这与2016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不无关系,该文件为各学校、各部门处置舆情提供了法治思维,多数学校开始意识到校园欺凌事件舆情治理的重要性,并做到及时发声,及时处理,公开透明发布舆情信息,但是仍有部分学校舆情应对意识不够,观念相对滞后,尚不能及时发声并有效处理舆情。

图2-6-5 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官方发声处理情况(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