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二、典型案例分析

字体:16+-

通过对2017年56起校园欺凌类事件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因课堂反驳男同学观点被尾随暴打”“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受辱”“北京5名未成年女生在宿舍楼辱骂殴打同学被判刑”三起事件的舆论关注度较高、舆情持续时间长,这三起事件涵盖大学、中学、小学三个教育阶段,代表三种不同的校园欺凌舆情应对模式,同时,较发达地区校园欺凌舆情处理经验可为其他省市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课堂反驳男同学观点被尾随暴打事件:官方回应不当易加剧舆情恶化

1.事件概述

2017年1月5日晚,一条“上海女研究生课堂反驳男同学观点被尾随暴打”的视频在网上传开,经过多方媒体记者求证,此事发生在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的两名研究生之间。据被打学生称,同班的孙同学因课堂上的观点被她反驳而大打出手。

1月6日9时许,上海体育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学校正积极处理,并对打人的男生进行严肃批评和教育,将会按照校纪校规予以处理。

1月6日17时许,记者从上海体育学院相关院系负责人处了解到,此事仍在讨论中,具体处理结果将会周一公布。

1月10日14时,事发4天后,双方达成和解。被打女生男友向记者表示,打人男生进行书面道歉,双方就精神损失赔偿和处分等事宜达成和解。

2.舆情概况

如图2-6-6所示,以“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打”为关键词,搜索2017年1月的数据,在百度指数整体趋势中,搜索指数在1月6日达到峰值,之后稳步下降,并于1月10日后趋于平缓。因当月内并无相同关键词构成的舆情事件发生,可推断此次峰值与此事的发生密切关联。

图2-6-6 2017年1月份关键词“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打”百度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具体而言,百度指数新闻监测“媒体指数”如图2-6-7所示,以关键词“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打”搜索后可以得出,1月6日即C点凤凰网新闻《上海体育学院回应男研究生打人事件:女生无大碍》,首发来源为人民网,相关新闻量有7条。

图2-6-7 2017年1月份关键词“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打”百度搜索媒体指数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如图2-6-8所示,在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占比分布集中,其中30~39岁人群占比最高,达到48%,其次为40~49岁人群,占比为30%,20~29岁人群也保持12%的关注度。由此可推测30多岁人群作为青年群体的中流砥柱,对国家教育以及社会问题较为关心,40多岁人群推测多为家长群体,其子女在大学教育等阶段,20多岁年轻人正在经历研究生阶段教育。

图2-6-8 2017年1月关注关键词“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打”的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网民集体表示愤怒和质疑

“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因课堂反驳男同学观点被尾随暴打”事件一出,网民纷纷表示愤怒和质疑。网民愤怒的是,课堂讨论竟然会导致如此大的矛盾,最后衍生仇恨情绪,甚至失控变成“拳打脚踢”的暴力行为。网民质疑的是,课堂上的一言不合就挥拳相向,实在不可思议,不能理解这种极端行为。如@自己给自己阳光:男生心理畸形,脾气古怪,性情暴躁。@一诺的千:学校还不严惩那名男生?@AB大眼:太可恨了,简直心理变态!

(2)舆论“一边倒”认为素质与学历无关

1月6日9时许,学校官方微博发声,网友不但不买账,反而招致口诛笔伐。网民纷纷对校方“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表示不满,评论区一片谩骂声。评论几乎是“一边倒”谴责打人者,认为素质和学历从来不是正相关的,学历高低不能反映一个人素质高低。如@康地:应该把男生刑拘然后开除,打女人的都应该去死,学校怎么培养出这样的人来。@行远流:学历跟教养无关,这种人学历越高祸害越大!@富富321:女学生没有大碍所以呢?活该被打?应该开除。

(3)欺凌者道歉双方和解媒体停止追责

上海体育学院女研究生被打事件发生4天后,该女生男友表示打人男生进行书面道歉,双方就精神损失赔偿和处分等事宜达成和解。由于受害方主动提出和解,学校也对施暴男生给出相应惩罚措施,讨伐声才逐渐平息,网友也最终善罢甘休。虽然微博评论下,仍有部分声音对此事表达不满,但是媒体的视线已经开始转移到其他热点,对此事的报道日渐减少,舆情也逐渐平息。如@巴赫猜想:诚心道歉,双方和解,那就放过这小子!@字母DCB:学校要严惩不能再有这种事情了。@飞翔的兔子:女生答应和解了,用自己的宽容给男生一次悔改机会,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

4.舆情应对点评

(1)“女生+暴力”话题易触发社会敏感神经

上海体育学院女生被暴打事件中涵盖“女研究生”这个群体。面对这个依旧存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事件中女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标签,容易引发自认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集体反抗,从而迅速引爆舆情。

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女生遭受校园暴力的话题新闻不胜枚举。例如,中小学女生之间的校园欺凌事件、大学生女生宿舍互相排斥事件等。“女生+研究生”的标签话题,更容易触发“女性歧视”“女性暴力”等社会敏感神经。针对同类事件,学校应及时公开事情原委,给予女性群体更多关怀,做到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

(2)官方不当回应加剧舆情恶化

在1月6日上海体育学院的官方微博回应中,“女生没有大碍”这句话的措辞较为模糊,对于伤势没有解释清楚,给人一种推脱责任之嫌。另外“打人的男生也到医院赔礼道歉”中“也”字用词不够客观,给人一种事情到此为止的感觉。此外,对于受害者伤势鉴定,对于打人者的惩罚措施都没有明确说明。

总体来说,校方官博的回应给人感觉急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显示校方对校园暴力的态度暧昧,在网民心中丧失公正与权威性。失去公信力,网友就会担忧受害者受到校方压力,让施暴者逃避应有的惩罚,这种看似大事化小的做法让校方的形象“黑白不分”。

(3)“研究生”角色与社会期待容易形成落差

“研究生”这个词通常承载着过多的角色期待,在大众的认知中,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学历人才,应该品学兼优。因此,“上海女研究生课堂反驳男同学观点被尾随暴打”这样的新闻标题更容易引发社会公众脆弱的神经,“研究生”扮演的社会角色与理想角色形成落差。

被大众标签化的“研究生”欺负“弱女子”,这类事件对于众多网民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有网民甚至夸张地认为这是研究生教育的失败。在这起校园欺凌事件中,赔礼道歉等明显不是结局,应认真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不盲目贴标签,消除刻板印象,多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避免类似舆情再次发生。

(二)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受辱事件:未成年人校园欺凌应注重保护学生隐私

1.事件概述

2017年6月24日23时左右,北京延庆第二中学一学生在厕所被逼食粪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内容性质恶劣,随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6月25日,延庆警方会同区教委启动调查核实工作,涉事学校也表示已经请专业教师对受欺凌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日,北京市教委表示非常痛心和震惊并启动问责机制。随后延庆第二中学决定对7名欺凌学生分别给予留校察看和记过、严重警告处分,并对其家长进行警示谈话。

6月26日,延庆警方发布情况通报:7名涉案学生构成寻衅滋事违法行为,其中5人被给予行政拘留并处罚款,因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两人因不满14周岁不予处罚,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通报中还指出,被侵害人此前曾遭到涉案学生索要钱财累计100余元和伤害身体等欺凌,经鉴定,受轻微伤。

6月27日后,延庆区教委在全区教育系统内通报事件调查详细情况,开展反校园欺凌专项行动。微博平台上,疑似受害学生家长发布的微博被大量转载,其中写道“施暴者身背处分回到了学校”,引发舆论持续关注。

2.舆情概况

如图2-6-9所示,百度指数检索“北京+延庆二中+学生”为关键词6~7月份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可以发现数据量在6月下旬开始出现大的波动,搜索指数在2017年6月26日达到峰值,当天搜索指数最高达到37000,考虑到关键词约束范围较小,该阶段并无与关键词相关其他事件,可合理推断该阶段舆情皆由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受辱事件一事引发。

图2-6-9 2017年6~7月份“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根据百度指数新闻监测“媒体指数”如图2-6-10所示,2017年6月1日至7月31日的新闻头条D与此次事件相关,网易新闻6月26日报道《北京市延庆二中学生被曝受辱,警方称正调查取证》,原标题是《北京市延庆二中学生被曝受辱,警方称正调查取证》,有43条相关新闻。

图2-6-10 2017年6~7月份关键词“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媒体指数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如图2-6-11所示,关注事件人群年龄分布中,30~39岁人群占比最高,将近60%,其次为40~49岁,将近30%。两者占比之和高达九成。可以推断,关注此次事件的群体多为家长群体,其子女正在接受中小学教育阶段。

图2-6-11 2017年6~7月份关键词“北京+延庆二中+学生”百度搜索指数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家长反思校园暴力为何屡禁不止

将近40%的网民在评论中持以下观点:反思校园暴力为何屡禁不止,孩子为何不能有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校园欺凌类事件为何不能彻底根除。与此同时,希望能够采取有效方式杜绝同类校园欺凌事件。如@大雨小鱼:每每看到校园暴力的案件都很痛心,作为一名家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如何遏制校园暴力,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反思。@手指遇上烟花:太寒心了,孩子在学校还不如在家里安全。@不如跳舞006:学校不能严惩校园欺凌吗?非要等到事情闹大。

(2)网民对受辱学生表示同情

部分网民在评论中对受辱同学表示同情、怜悯,对于施暴学生良心道德进行严厉谴责,同时担心如此恶劣的欺凌行为会给受辱同学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对其未来的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一个想变成胖子:校园暴力一定要重视,受辱学生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转载,也给其心理留下难以痊愈的创伤。@名字是12:如此恶劣的行径,学校仅仅只是给予警告处分,是不是有点太轻了,心疼被欺凌的孩子。

(3)媒体呼吁教育管理应该多管齐下

将近两成的网友对此次事件中学校教育管理表达失望,作为学校理应提供一个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多家媒体认为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多管齐下,从源头上根治这种现象。例如,北京某媒体:这件事情,学校、老师和施暴学生家长都有责任,教育应放在平时。上海某媒体:学校的行政体系官僚化,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不想办法改变,这样的事情就会屡禁不止。

4.舆情应对点评

(1)注重保护学生隐私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从事件的处理来看,区教委、学校的反应比较及时——及时展开调查,启动问责机制,安抚受害学生。警方迅速查明真相,依法依规对欺凌学生进行了处理。但一系列处置工作完成后,相关舆情远未平息。

事件传播过程中,受辱视频发布近24小时后,仍在广泛传播,引发网民不满。有舆论认为,受害学生信息的大量曝光,对其造成了二次伤害。另外,对于网民人肉施暴学生信息的行为,也应该及时制止。

(2)安抚受害者及其家属情绪不可或缺

北京延庆二中学生被逼迫食粪事件中,受害学生的人格遭到极大侮辱,同时给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创伤,尤其是在舆情持续阶段,疑似受害学生家长对处罚不满的博文,更是刺激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敏感情绪,同时激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学校有关部门应及时安抚受害者及其家属情绪,尊重家属及其网民的情绪表达,最重要的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安抚慰藉工作,帮助被欺凌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避免再次陷入到校园欺凌的情绪中。

(3)舆情应对除了“常规动作”还应多点“人情味”

此次的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受辱事件,看上去学校已经按照程序妥善解决了矛盾,但是舆情应对除了“常规动作”外,还要多一份人情味、多一份责任感。对于教育者来说,惩罚不是全部目的,反思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弄清楚失范学生欺凌动机和深层次原因,并不断改进学校的防范校园欺凌工作,是教育者的责任。此外,监护人的责任也不应该被忽视,遏制欺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法律、制度等的共同参与。

(三)北京5名未成年女生宿舍楼内殴打辱骂同学获刑事件:法律及时介入可有效遏制校园欺凌

1.事件概述

2月28日15时至22时,北京西城区某职业学院女生宿舍楼内,朱某伙同另外4人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被害人。其间,5名施暴女生脱光了其中一名被欺凌女生的衣服并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微信群内小范围传播,另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3次。

3月1日,经鉴定,两名受害者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受害者精神抑郁,长达8个月时间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11月2日上午,北京西城法院公开宣判,朱某等5名未成年人因犯寻衅滋事罪获刑,其中朱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赵某、李某、霍某、高某均被判处有期徒刑11个月。

2.舆情概况

如图2-6-12所示,根据2017年11月关键词“女生+欺凌+获刑”百度指数搜索指数趋势可以发现,数据量在11月份明显出现4次大的波动,考虑到第一个波动峰值阶段并无与关键词相关的其他事件,可合理推断该阶段的舆情由“北京5名未成年女生宿舍楼内殴打、辱骂同学被判刑”一事引发,11月21日的峰值推测与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针对该起事件深度报道引发的舆情波动有关,另外两个阶段舆情高峰可推测也分别由有影响力媒体的相关报道引发。

图2-6-12 2017年11月关键词“女生+欺凌+获刑”搜索指数趋势图

来源:百度指数

百度指数新闻监测“媒体指数”如图2-6-13所示,11月2日,北京西城法院公开宣判,朱某等5名未成年人因犯寻衅滋事罪获刑后,媒体陆续进行报道,后续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也对其进行深度报道。图中点I,即21日网易新闻报道《5名未成年女生欺凌同学被判刑,央视独家还原案情始末》(原文为澎湃新闻11月21日报道),相关新闻报道有24条,引发社会持续关注。

图2-6-13 2017年11月关键词“女生+欺凌+获刑”媒体指数趋势图

来源:百度指数

如图2-6-14所示,从年龄分布中可以看出,30~39岁人群比例最高,其次为40~49岁的人群,两者占比高达九成,其他年龄阶段人群仅占一成。可以推断,最为关注此次事件的为家长群体,该校园欺凌事件的获刑引发了家长对子女校园教育的关注与思考。

图2-6-14 2017年11月关键词“女生+欺凌+获刑”关注人群年龄及性别分布图

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支持法律介入校园欺凌

11月2日,北京西城法院宣判此案中5名未成年女孩因犯寻衅滋事罪,朱某获刑1年,其他4人分别获刑11个月。这个被定性为“校园欺凌”并加以判决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此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处罚规定,在我国未制定校园欺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法律的有效介入得到多数人支持。如@静水流深:判得好,校园暴力就该重判。@吴家人:事件有警示作用,量刑不在多少,在中国判刑对今后前途影响会很大。@漫想家:判得好!法制的进步!@LAP:全国各地都值得学习效仿!批评教育完全没有意义!

(2)质疑未成年人从轻处罚合理性

这起未成年女生宿舍楼内殴打、辱骂同学被判刑事件中的施暴女生因犯寻衅滋事罪,有1人被判处1年的有期徒刑,有4人被判处11个月的有期徒刑。这一审判结果的合理性引起广泛关注,部分网民认为判刑过轻,有法律庇护未成年人从轻处罚的嫌疑。网民表示质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不仅是有犯罪的未成年人,还有事件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理由不对5名犯罪人判刑,于被害人而言哪来的公平正义?如@然后:判得太轻了,不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漂泊:还是判得太轻,不足以平民愤!@Rose_miki:干得漂亮,多关几年最好。@行天下: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包括杀人,监护人负责赔偿,教唆不满14岁人犯罪,等同于教唆人自己犯罪。

(3)谴责施暴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该起事件中,5名未成年少女因心情不爽就在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殴打、辱骂其他女生,还脱光1名女生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视频进行网络传播,导致被害人患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学习。事情一出,部分网民质疑这5名未成年女生家庭教养缺失,价值观扭曲,父母作为监护人,对未成年孩子没有尽到监管责任,另有网友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施暴女生畸形的家庭教育最终导致子女品行恶劣。如@ts1122:得意忘形,家风不正?上辈身不正,养不教,是必然因果。@大萌就是我:最可怕的不是这5个女生的行为,是家长和学校老师的管教,迟早会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付出代价。@快乐的图图:罪犯不应得到保护,如因未成年减刑,其监护人必须付出法律代价。@一只大蚂蚁:施暴者家庭估计也是畸形的,不然怎么培养出这种人。

4.舆情应对点评

(1)法律应该及时介入校园欺凌

对未成年犯罪行为从轻处罚不等于不予处罚,法院的判决打消了大家心中根深蒂固的顾虑,充分证明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犯罪同样无法逃避法律制裁。要想对欺凌学生产生足够威慑力,不能让惩罚仅仅停留在校内处分层面,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校园欺凌的后果。法律的及时介入对校园欺凌事件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美国从2000年以来,开始立法严惩校园欺凌行为;日本政府也颁布《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案》规范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只有法律及时介入,才能对其进行惩戒治理,切实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2)媒体报道未成年人欺凌事件应注重伦理规范

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不当报道可能会导致舆论审判,从而对案件的当事人带来不公正影响。同时,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可能会带来模仿效果,使部分未成年受众将暴力手段潜移默化成自己在遇到矛盾冲突时的解决策略。因此,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中应该淡化处理、冷处理,既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又要避免刻意渲染,减少犯罪细节和煽情式报道,注重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构建具有启迪性的议题和视角,在法律判决之前,不做定罪、定性的报道或评论,避免未成年人受到相关伤害。

(3)谣言传播应止于信息公开

谣言止于公开,强调公开真相在校园欺凌事件辟谣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信息未公开之前,案发后被害女孩始终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整整8个月的时间,网络上一度出现各种各样的谣言,甚至有人传出“女生自杀”的谣言。网络谣言存在着转化为社会群体行为的可能性,信息公开能够对谣言传播者起到警示作用和事后惩治作用,从而消解信息传播中的不对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畅通的上传下达,及时地信息公开,便捷的反馈渠道才能让校园欺凌事件的审理回归事实,回归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