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三、校园欺凌类事件网络舆情反思及建议

字体:16+-

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互联网泛滥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欺凌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频频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本文选取的校园欺凌舆情典型案例涵盖大学、中学、小学,发生地为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线城市。作为国家最发达的城市,经济、教育水平相对更高,却屡屡发生此类恶劣欺凌事件,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可见校园欺凌俨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本部分从事发前中后三个方面,总结校园欺凌类事件舆情应对反思及建议。

(一)事发前:重视预防工作,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模式

经验表明,重视前期预防工作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家长要汲取舆情先鉴,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各方建立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可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网络舆情。

1.重视预防工作减少校园欺凌发生

分析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可以得出结论,重视前期预防工作可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培养青少年的丰富情操、道德心,养成与他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素质,全面开展道德教育和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根据我国国情,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精力照顾,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因此学校和教师尤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多与之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发生。

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关键在预防,教育欠发达地区,预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以致恶性校园欺凌案件接连发生。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未雨绸缪,及时预防,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小学的身心权益。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建立齐抓共管的预防工作机制,在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受辱事件中,学生身患残疾且长期忍受欺凌,学校和家庭方面没有发现和重视,正是预防工作的缺失造成的。一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查,分析产生校园暴力的各类因素,加强安保措施;二是通过有针对性地从细节处加强预防措施,改变青少年不正常心理及不良行为;三是对学生建立相关档案,并定期谈话进行心理辅导,了解其思想动态等。

2.明确各方职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建立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可有效应对舆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针对校园欺凌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体系尚未建立,在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不利于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体系应当明确国家、政府机关、学校和监护人各方责任,多方合力共同治理校园欺凌。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强教育。各学校通过每学期开学集中开展宣传教育、在相关课程中专门设置教学课程、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定期进行学生校园欺凌防治专题教育。二是开展培训。通过组织学校家长会或社区定期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防治校园欺凌相关知识。三是强化管理。加快推进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建设,建立健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根据实际成立校园欺凌治理相关办公室。四是定期排查。通过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或鼓励其他学校互相监管等方式,定期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迹象或隐患。

3.汲取舆情先鉴改善家庭教育模式

反观2017年校园欺凌类事件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孩子反而很少遭受校园欺凌行为。

家庭教育“因材施教”,但对于防治校园欺凌尤为重要,对于恶意欺辱他人的未成年人,一句“严加管教”或“批评教育”显然不是有效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监护人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不能缺位,应积极汲取相关事件舆情先鉴,主动从同类事件舆情处理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家长要及时关注自己孩子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等现象,成为孩子情绪上的细致观察者;另一方面,家长要从同类舆情事件的处置中汲取经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会孩子与同龄人和睦相处,切勿胆小怕事。与此同时,对不尽监管责任的父母应予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事发中:明确职责,各方合力勇于面对校园欺凌

遇到校园欺凌,各方采取积极措施可有效面对。学校应该积极发声回应民众关切,被欺凌学生要保持沉着冷静,巧妙脱离,旁观者要增强检举意识,见义智为,第一时间报告老师或者相关部门。

1.学校积极发声回应民众关切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关注事件相关舆情声量,学会从舆论中倾听理性民意,勇于担责,回应民众关切。首先,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利用官方网站、微博等积极发声,对事件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同时,随着校园欺凌事件的不断演进,学校还要不断如实地通报事件最新进展。例如,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中,校方首先官方微博回应,“学校还将做持续努力,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随后再次发博呼吁,称“关心关注此事的媒体和公众,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角度出发,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由此可见,面对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在事件发生时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勇于担责,积极处理,不能采取躲避态度。

2.被欺凌学生冷静面对提升自卫能力

如果遇到校园暴力,首先,被欺凌学生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受欺凌学生要学会麻痹对方,顺着对方的话,从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为自己争取时间和机会逃走。其次,受欺凌学生要学会大声呼救求助,同时警告欺凌者所做的是违法违纪行为,要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并付出沉重代价。一方面,大声疾呼可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另一方面,洪亮的声音可以起到警告的作用,欺凌者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正当性而选择退缩。最后,如果对方还是不善罢甘休,受欺凌学生应适当提升自卫能力保护自己。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地打回去,而是以实际行动告诉对方自己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施暴者都会欺软怕硬,看到被欺凌者自卫反抗,多会因心虚停止攻击行为。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施暴者反而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开展欺凌行为。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受欺凌学生应该保持沉着冷静,自卫的同时放声呼救,寻求帮助的同时寻找机会逃脱,从而保护自身安全。

3.旁观者见义智为增强检举意识

面对校园欺凌保持沉默只会让欺凌学生更加肆意妄为。旁观者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一方面,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另一方面,旁观同学目睹欺凌事件时,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可以在第一时间选择报告老师或者学校保卫科,为他人寻求保护,有条件的话,要利用手机快速记录证据,需要的时候加以出示;学校老师发现学生之间发生校园欺凌事件,要立刻加以制止,并对施暴学生做出严重警告。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需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避免口出脏话或者打骂学生,伤害学生自尊。

(三)事发后:健全法律加强监控解决深层次问题

舆情事件平息后,应该基于校园欺凌事件反思之上建立更具价值的管理方式,重视教育资源欠缺地区的校园欺凌现象,加强舆情监控,减少网络视频模仿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为主要的是健全法律法规遏制校园欺凌的低龄化趋势,只有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

1.重视教育资源欠缺地区校园欺凌现象

从本次统计到的56起校园欺凌事件可以发现,将近三成的校园欺凌发生在留守儿童聚居的地区,也是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地区。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防治校园欺凌,只能是先坚决摒弃“大事化小”的心态与“放弃治疗”的态度,再逐步将敬畏规则、尊重法律的认识输入学生心里,让宽容又不纵容、关爱又要严管的方法论为师长熟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进教育资源在更深层面实现均等化,推进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推进校园欺凌治理能力不断升级。

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农村及城乡接合的地区留守儿童以及进城务工子女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通常发生在放学后的校园偏僻地方,具有隐蔽性。与此同时,学校为了名声,大部分校园欺凌都被当作同学间普通摩擦和打斗现象“低调”处理。因此,教育资源欠缺地区的校园欺凌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2.加强舆情监控减少网络模仿引发校园欺凌

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视频的兴起不仅提高了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率,而且网络欺凌视频传播本身也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途径,如通过网络羞辱、辱骂、恶意传播中伤他人、未获批准私自传播他人不雅照片或视频等。有关部门监管手段多样化,才可有效地减少网络视频传播引发的乱象。本文选取的案例中,网络媒体和微博是校园欺凌类事件曝光的主要渠道,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等欺凌视频引发舆论热议,各种层出不穷的欺凌方式令人发指,从而引发媒体关注,引爆舆情。随着微博的再次崛起、微信朋友圈的普及化、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渠道,让原本隐蔽的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地公开化,并得以曝光在网络媒体平台之上,所以加强舆情监控减少网络视频引发的校园欺凌刻不容缓。

3.健全法律法规遏制校园欺凌低龄化趋势

从本文统计的56起校园欺凌事件可以得知,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中小学生比例较高,整体呈施害者低龄化、欺凌行为暴力化、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法律的缺失、教育的缺位导致校园欺凌呈低龄化蔓延趋势,面对校园欺凌,必须防微杜渐,立法部门亟待强化法律法规。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均未涉及校园欺凌相关定义及处罚,而现有定义过于笼统和模糊,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判断。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终于联合下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国务院亦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反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已经上升为国家议程。对实施者和受害人主体双方,惩罚实施者、安抚受害者是反欺凌法案的基本立场,赏罚分明的同时需注重对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持续支援,做好欺凌行为的防治和干预。相关法律可以有针对性地形成对校园欺凌处理机制,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路径,保障校园欺凌治理有法可依。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还处在起步阶段,防范校园欺凌之路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