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统计到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37起,从舆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域、舆情传播载体、发布主体类型、涉事主体类型、产生的影响及涉事部门回应/处理情况等方面分析,具体特点如下。
(一)7~9月强制实习事件多发
如图2-7-1所示,总体来看,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下半年数量高于上半年。上半年整体数量较少,1月、3月共3起,下半年在7月、9月出现峰值,9月份达到顶峰。7月、9月均为开学/放假临界点,大学生实习情况普遍,是媒体较关注校园的重要时期,因此报道数量相对较多。
5月未搜索到有关大学生强制实习的报道,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有关。5月份是一学期的中期,学生的实习工作尚未提上议程;二是与媒体曝光有关,3、4月份各大主流媒体长篇幅、持续报道了“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强制实习”这一性质恶劣事件,舆论的声音尚未平息,分散了媒体注意力,而高校也不敢有大动作。
图2-7-1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月份趋势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二)西南、华东、华中为强制实习事件重灾区
如图2-7-2所示,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七大区域均有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发生。其中,西南、华东、华中为强制实习事件多发区域。
西南地区数量最多,主要原因:①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较少,高校为获取利益强制学生实习可能性大;②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政策落地有待进一步加强;③媒体资源不够发达,学生利用媒体维权的通道较少。
华东地区由于人口基数大,教育重视程度较高,媒体活跃度较高,所以报道大学生强制实习的概率较大。加之,该地区经济较发达,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较多,学生自主意识较强烈,家长懂得利用媒体维权,因此学生被强制实习事件曝光概率较高。
华中地区教育大省较多,如湖南、河南、湖北等,媒体对教育的关注度较高,有违教育部规定的事件一经发生,会迅速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
西北地区统计到的数量较少,可能原因:①西北地区人口基数小,高校数量分布少,因而事件发生的数量较小;②国家对西北地区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较高,扶持力度较大,因而事件发生可能性较低;③西北地区传媒普及率相对不高,不能抓取到完整数据。
图2-7-2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类事件地区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如图2-7-3所示,从省份分布来看,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河北(5起)、四川(4起)、江西(3起)、山东(3起);第二梯队为海南、辽宁等,分别为2起;第三梯队为重庆、甘肃等,各1起。
图2-7-3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类事件省份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三)微博为最主要曝光通道
2017年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首发载体分布情况如图2-7-4所示,微博为事件曝光最主要通道,约占所有事件数的46%。其次为新闻网站,约占比22%,以澎湃新闻网、中青在线为首。再次为贴吧,约占比16%。还有3起事件(约占比8%)来源于报纸,主要为热线电话检举、投诉至纸媒,后经纸媒调查属实并报道。另有少量事件首发来源为论坛、电视以及微信公众号。
图2-7-4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舆情首发载体类型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如图2-7-5所示,在所有的传播载体中,有七成的发布媒体为事件发生所在地媒体,如《南昌晚报》、未来网、海南网、合肥第一新闻等;有近三成为辐射范围为全国性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澎湃新闻网、中青在线等,全国性媒体一经报道,事件就迅速在国内引起轰动;极少数为外地的地方性媒体报道,如微博大V号@温州高校那些事儿,曝光成都某高校强制实习事件。与网媒不同,首发载体为纸媒的事件,发布来源基本上为事发地媒体;首发载体为微博、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的事件,在传播后视情况不同,会带来媒体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报道。
图2-7-5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舆情首发载体地域属性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四)涉事群体以大专生为主
2017年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主体分布情况如图2-7-6所示,约59%被强制实习的学生为大专生;其次是本科二批录取院校的学生,约占据24%;再次为本科三批院校的学生,约占比为14%,本科一批院校强制学生实习情况较少。
图2-7-6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涉事主体类型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大专院校被强制实习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①投入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教师为广罗经费,校企合作形成利益链,强制输送学生到岗实习;②大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院校担忧学生前程,强制学生实习;③学生的自觉实习能力不强,或有很多学生不愿实习;④学生维权意识不够强,面对校方强制要求,没有鲜明反抗意愿和手段。
如图2-7-7所示,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被曝光在之后,被强制实习的学生纷纷反映情况。在笔者收录的37起被曝光事件中,大学生拒绝实习的三大主因是校方不尊重学生意愿(拿毕业证、学位证相要挟)、工资低和校企利益链。此外,还存在实习与专业不对口、伙食差、存在安全隐患、工作时间过长、硬件环境差、实习工作缺乏技术含量、耽误正常课程、无法定节假日等情况。
图2-7-7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涉事主体拒绝实习原因(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五)涉事部门多处理消极且回应效果不佳
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的涉事部门主要为高校,2017年在媒体曝光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之后,高校相关部门回应/处理情况整体偏消极,部分高校实行回避式、推脱式处理,发声处理滞后或者干脆不处理,最终致使舆情大范围扩散,但也有14%的高校回应/处理十分积极,在媒体曝光相关舆情事件之后,迅速核实,尽量弥补了学生的利益损失。具体情况如图2-7-8所示。
2017年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中,七成以上事件(27起)得到了处理,只有不到三成未得到处理。其中,“回应但处理消极”(注:事件经媒体曝光引起了民众广泛关注,但校方处理方式较被动和消极,最终导致舆情扩散)的事件共16起;“回应且处理积极”(媒体一经曝光,以及非自愿实习学生反映情况后,校方采取积极主动的处理策略,第一时间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安全,并在网络发表道歉声明)的事件共5起;“未回应但处理积极”(事件曝光后高校相关部门看到,低调、快速地处理了此类事件,但未在网络发表声明和言论)的事件共10起、“未回应且处理消极”(事件曝光后校方采取对抗式、回避式处理态度,不仅不回答学生和媒体的追问,反要求学生删帖或警告学生不要随便发声)和“回应但未处理”(校方口头承诺会处理此事,却未采取任何行动)的事件各2起。
大学生强制实习是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会对学生造成人身安全、巨额经济损失等重大影响。只要学校处理积极,适当平衡家长和学生情绪,公开道歉并采取补救措施,舆情的热议期都不会太长。面对此类事件,学校应持积极回应处理的态度。
图2-7-8 2017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回应/处理情况分布图(单位: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