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中,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这三所高校强制实习事件影响最大、关注度最高、曝光率最高、舆论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而三所高校不同的回应态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采取的迥异不同的处理措施,让事情呈现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这三所高校在舆情的处理、回应方面极具代表性,特选作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育厅通报批评沈阳城建不当行为
2017年大学生强制实习事件中,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强制学生实习事件较为典型,该事件一经媒体曝光就引发了社会热议,学校虽有发声但坚决否认,并反驳学生“实习枯燥无用”的说法,最终导致负面舆情滋生,各大新闻网站纷纷转载扩散,更得到了相关专家的批评和质疑,整个舆情状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具分析价值。
1.事件概述
2017年7月18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大二学生向未来网投诉被强制实习,未来网记者就此事多次致电城市建设学院和辽宁省教育厅,电话均无人接听。之后,学生在微博发起#不实习不准毕业#话题讨论,该话题阅读超过500万,讨论超7000条,一度蹿到热搜榜。
7月19日,未来网发布《高校强制学生到富士康实习:不去不给学位证》一文,揭露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不当行为。当天中午,辽宁省教育厅看到微博话题讨论后,立即要求该校详细报告有关情况。
7月20日,未来网再发文控诉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恶劣行为,但校方称这些网络信息并不属实。于是,辽宁省教育厅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并组成专门工作组,赴烟台指导学校组织学生有序返程。当日23时许,辽宁省教育厅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要求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立即停止强制学生实习行为。
7月21日0时许,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向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真诚道歉。
2.舆情概况
如图2-7-9所示,百度指数搜索“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整体趋势,波段出现的峰值(7月20日),当天新闻头条A出现的时间与未来网发布文章的时间,以及辽宁省教育厅通报时间一致,百度指数达到3977,考虑到该阶段并无与关键词相关的其他事件,因此我们可以排除其他干扰,确定该阶段舆情皆由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强制学生实习一事引发。
图2-7-9 2017年7月关键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百度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根据百度指数新闻监测2017年7月“媒体指数”,如图2-7-10所示,7月18日至20日A/B都是未来网新闻《不实习不准毕业?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学生抗议“强制实习”》的转载,转载媒体分别为新浪新闻和人民网,相关新闻达到28条。从数据来看,人民网转发的新闻B传播量最高。某种程度上,网民“搜索指数”如图2-7-10所示,与“媒体指数”保持了相对一致性。从7日到19日媒体报道并转载,引发舆情迅速增长并在辽宁省教育厅7月20日通报批评后达到峰值,之后迅速回落,当天舆情平息。
该事件的舆情起伏时间短,处理速度非常快。
图2-7-10 2017年7月关键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如图2-7-11所示,此次事件年龄分布中,40~49岁占比最高,其次为30~39岁,两者占比之和约高达77%,再次为20~29岁,约占比16%,可以推断,最关注此次事件的群体可能为家长群体,且60%是男性。
图2-7-11 2017年7月关注关键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网民不满,质疑校方及相关执法部门办公态度
事发初,记者就此事多次致电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和辽宁省教育厅,均无人接听,导致网民不满,加重了民众对校方及政府的质疑。在此罗列部分网友评论作为例证,@七家的大哥哥:“学校太黑暗,没人管,教育局干吗吃的”“教育部应该好好反省了,这么广泛存在的问题,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装作没看见。”
(2)质疑高校办学资质,指责校企利益链勾结
面对学校的消极回应态度,网友情绪就像五花八门的“炸药包”。有网民情绪化称:“请富士康要点脸,请教育部重新审理该高校的资质及校长的品行。学校把学生卖了多少钱?中国劳动力还不够廉价吗?要动心思去欺榨没工资的劳动力!”“流水线似的作业流程,学校拿工厂给的人头费,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图2-7-12)
图2-7-12 2017年7月关键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热词走势图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舆情研究所
(3)网民情绪平息,部分媒体追踪事件处理结果
伴随7月21日沈阳城建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表示真诚道歉之后,网友对事件的议论也迅速消减,在7月22日后逐渐平息。但也有诸如《法治周末》等媒体发表时评《学校“强制实习”不能道歉就算完事》,诘问高校和社会:“道歉之后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震慑,那么这种组织学生强制实习的动力机制依然存在,那么就为下一次‘替换’主角预留了后门。”并呼吁学生依法维权,不要仅仅是为一起个案讨回一点公道就万事大吉了,要以法律为威慑,确保这类现象不敢发生、不再发生。
4.舆情应对点评
(1)教育监管部门及时回应有利于防止舆情畸形演变
在学生反应实习工资克扣得厉害,被学校拿走了大部分薪资,而且某公司让他们签了太多的不平等协议,还以各种借口威胁他们时,学校采取的是回避、抵抗的态度。记者曾尝试与该校党政办公室取得联系,但是电话自动转为传真。而据学生提供的该校一位陈姓老师的手机一直处于失联状态。在各方联络不同、解决无路的情况下,教育监管部门及时看到了微博话题,积极介入调查处理,及时了解民众的根本诉求,有效防止了舆情的畸形演变。
(2)良好的工作效率能有效防止谣言传播
此次事件中教育部门的舆情应对比较好,无论是在最初的事件调查中占据先机,即在事发当天,认真调查,要求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详细报告有关情况,还是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事件处理方案,并组成专门工作组,赴烟台指导学校组织学生有序返程工作,都避免了在媒体倒逼下的被动状态,更重要的是官方在媒体全网转发之前便在官网发布道歉声明,有效防止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减少了质疑之声,避免了舆情的扩大。
(3)官方通告需有力度,应积极主动配合媒体报道
此次事件中,除占据先机主动发声外,积极、主动跟进媒体采访和调查,并先于媒体报道,主动出击而非抵抗式的对待媒体,也是值得效仿的舆情应对方式。当学校称网络信息并不属实时,教育部门意识到了学校的虚假谎报,迅速组成专门工作组赴烟台调查,之后查明结果,对学校严厉通报,这与媒体报道一致,是教育部门积极应对的一大典范。
(4)后续处理应透明化,打消民众心中疑虑
教育部门发布通告后,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在官方网站公开致歉。学校已停止学生在富士康教学实习,将学生从实习企业全部撤回,并承担往返交通费、实习补助等全部费用。学校公开声明还指出,学校将认真反思,迅速做出整改,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但是后续是否有真正落实并未及时发表声明,因而在7月25日,仍有《法治周末》发表时评,反思学校道歉之后是否有落到实处,也有不少网友希望官方能在网上公开通报事件后续处理进度和结果。
(二)云南高职推卸责任引发舆论倒逼
在2017年大学生被强制实习事件中,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在大学生强制实习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上,由于采取推卸责任、概不承认的态度,引发全网的讨论和关注,且伴随着巨大的舆论争议,极具舆情分析价值。
1.事件概述
2月10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学生向澎湃新闻投诉,爆料被学校强制安排实习。记者致电校方,校方称正向企业要排班安排,如情况属实将督促企业整改。
2月11日,澎湃新闻发表《云南高职学生称遭强制实习上夜班,校方:正核实》一文,曝光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强制学生实习的丑闻,遭到校方否认。
2月13日,云南网记者赶到该校做调查求证。校方向记者表示,“已派出副校长去公司调查核实,如企业达不到整改要求,将终止合作。”
2月28日,澎湃新闻发表《变味的职校实习后续:学校纪委介入 上千学生将撤回》一文,将舆论推向顶峰。
2.舆情概况
如图2-7-13所示,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夜班+实习”为关键词,2017年2月,在百度指数整体趋势中,搜索指数与媒体指数保持一致,从2月初起,舆情就渐次上升,因当时并无相同关键词的热门事件,可以推断与此事的发生不无关系。该事件在2月28日达到舆论峰值。
图2-7-13 2017年2月关键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夜班+实习”百度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百度指数新闻监测“媒体指数”如图2-7-14所示,在2月13日D点高考网《云南一高职院校强制学生实习上夜班 校方否认》,有相关新闻13条。2月15日E点腾讯新闻《网曝云南一职校学生“被强制实习一天工作12小时”》,相关新闻20条。2月28日J点中国网《变味的职校实习后续:学校纪委介入 上千学生将撤回》,相关新闻8条。
图2-7-14 2017年2月关键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夜班+实习”媒体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如图2-7-15所示,此次事件中,关注话题网民的年龄分布以20~39岁居多,性别分布上多为男性。
图2-7-15 2017年2月关注关键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夜班+实习”的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如图2-7-16所示,此次事件中,该话题的敏感词汇有:廉价劳动力、顶岗、违规组织、被曝光、学校违规、加班等。
图2-7-16 2017年2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夜班+实习”热词指数图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舆情研究所
3.舆论观点
(1)质疑校方回应态度,指责校企利益链输送
面对校方一再回应的“正核实”,网民纷纷表示不信任,对校方的回应表示猜忌。@s7v7nMing:校方核实,然后再想一些前后矛盾的理由来搪塞这群吃瓜群众。@Wwwq:不需要核实嘛,学校都收钱了怎么能不知道。@不曾平静https://huodong.weibo.com/netchina2017?ref=icon:不就是自己干的事吗,还需要核实什么?准备怎么推卸责任?@QQ曲奇QQ曲奇: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有这样的潜规则,学校以文凭、学位要挟,出卖学生廉价劳动力,学校拿企业回扣。
(2)建议家长主动上访,鼓励学生自主维权
面对校方的不作为,理性的网民不再信任学校的“正在核实”这类谎言,建议家长去教育部门上访,并鼓励学生积极维权。例如,网友@梦中追风的人:叫你们的家长,直接去教育局上访,未满18周岁学生上班是违法的,要不然就集体罢工。
(3)责令教育部门监管,整治强制实习现象
“强制实习”问题引发网民关切,纷纷站出来发声,希望政府整治这种实习现象。例如,网民@佳欣不夹心:很多学校现在都这样了,国家是不是应该管管。@不想说话你咬我啊:希望有关部门严惩这些学校!不要出了人命才来重视。@白筱川:这种事最近两年特别多,不单纯是校企合作,其间还有劳务中介,抽了多少我们也不知道。@六一天天涯:有没有政府部门管管,一天都不用管事的吗?
(4)呼吁媒体曝光,将舆情范围扩大
面对校方处理消极的困境,网友在微博强烈呼吁媒体曝光校方的不当行为。例如,网友@玉儿宝贝的angel:这么坑,不是应该上头条嘛。@月笛许心:艾特人民日报,都这么大的事了,媒体不出来说个话?@Sunny_佳佳:我觉得应该顶去热搜,这种事情就是要闹大,才会有人出来解决,要不然只会不了了之。@赖皮狗木子:一直在试图抵抗,我觉得抵抗不是邀约一群人去打一架,也不是辍学回家,现在想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重视。
4.舆情应对点评
(1)多种角度进行舆情引导,构筑公众信任
首先,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主流媒体,对网络上的质疑和声讨之声做出回应,如此才能起到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教育部门可以在官网对违反强制实习规定的情况做出有计划、有步骤的声明;再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对强制实习问题做政策性解读,对高校制定实习方案做一些解释:一来可以缓解民众对学校安排实习的抵触心理,二来可以打消民众心中的疑虑;最后,在舆情事件发生时,政府要及时介入,调查舆情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多种角度对舆论进行正面的引导,确保正确舆论的传播。
(2)主动进行事实调查,及时发布官方通报
此次事件中,校方一直否认强制实习,但事实真相却无人知晓。校方是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而不回复?还是因为违反规定害怕回应?其中原因我们根本无从知晓。如此情况下,教育部门应主动介入,对学校是否强制实习一事进行事实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并在充分实地调查之后,提供相关证据,及时发布官方通报,堵住悠悠造谣之口。若是确有其事,更应批评通报,把恶之花的种子彻底扼杀。
(3)网络实施监管力度不够,易忽略区域性舆情事件
此次事件中,政府对已经在网上传扬的沸沸扬扬的舆情事件一直未有任何动作,由此可见政府对该问题并未引起关注,甚至是不知情。这主要是平常政府在舆情监管上的忽略导致的。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以确保在错误的网络舆情传播时,政府应使用政策手段及时阻止错误舆情传播,并尽快介入参与事实调查,为真实信息的获得与传播争取时间。
(三)齐鲁理工学院“变相”强制实习遭非议
2017年1月学生强制实习事件中,齐鲁理工学院一直争议不断,学校和学生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达到不可开交的地步。鉴于此次事件在全网影响较大,且舆情爆发初在微博和百度贴吧争议较多,特将其选作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1.事件概述
1月4日,山东齐鲁理工学院要求选择自主实习的学生,提供实习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否则将“自动录入”学校集体实习名单。不满该规定的学生赵鹏(化名)向澎湃新闻投诉,学校变相要求强制实习。
1月11日下午,校方回应澎湃新闻称的确存在要求学生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的情况,但没有那么“绝对”。至于学生反映的“没营业执照复印件就不能自主实习”问题,只是个别二级学院没有吃透学校精神,传达不到位导致的。
1月13日,澎湃新闻发表《学生想自主实习必须提供单位营业执照?山东一高校:为了安全》一文,对学校要求学生提供实习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是否合法、合理这一争议问题展开讨论。随后,搜狐新闻、中国网、腾讯教育、中国青年网等媒体转发了该条新闻。
2.舆情概况
如图2-7-17所示,百度指数检索“齐鲁理工学院+实习”2017年1月“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可发现该舆情在1月13日达到顶峰,搜索指数整体趋势与媒体指数基本一致,因此可确定该阶段主要舆情为山东齐鲁理工学院强制学生实习事件引发。
图2-7-17 2017年1月关键词“齐鲁理工学院+实习”全年百度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图2-7-18 2017年1月关键词“山东高校+实习”百度搜索指数整体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百度指数新闻监测2017年1月“媒体指数”,如图2-7-18所示,在点D处出现报道峰值,即1月13日,网易新闻发表了《学生想自主实习必须提供单位营业执照?山东一高校:为了安全》一文(转载自澎湃新闻),相关新闻25条。
如图2-7-19所示,人群属性的年龄分布中,20~29岁占比最高,其次为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且多半为男性。
图2-7-19 2017年1月关键词“齐鲁理工学院+实习”人群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指责学校规定不合理
面对学校必须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才能自主实习的规定,学生们充满了疑惑与抱怨:“国家对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涉及行政事项或经营过程中签订合同时才会提供。我觉得很离谱啊,制定这个规定的人一定不懂法律,太坑了。”“我也是天天去面试,面试刚开始还好好的,我一提要营业执照,人家就不要我啦!”“这难道不是变相强制我们跟着学校实习吗?”“哪有实习生去实习像个大爷一样,要啥有啥。”
(2)质疑校方安排集体实习动机
因为按照学校规定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才能申请自主实习较难,网民对校方要求学生集体实习动机产生了怀疑。“我们学生都知道是不合法的,学校怎么会不知道?”网友:“我们有理由怀疑——学校是否‘强迫’学生去合作企业充当廉价劳力以获得中间利益?”“要我们自己去拿营业执照复印件,人家公司都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所以他们才不给,难道学校不知道?”“学校最希望我们集体实习了,因为集体实习学校有钱拿。”
(3)暗示可通过特殊门路完成实习
面对校方规定的集体实习规定,部分网民不仅无视规定,还给予了一些应对学校强制实习的窍门。“把材料凑齐不就可以了?能来这儿上学的家里还能没有门路吗?那些没门路没能力胆子又小的人怪谁,只能跟着学校实习喽。”“家里找了点关系,把材料都准备齐了,交给领导审批了。”“我以前一朋友开公司,假期实习我就去他那儿,他帮我搞定的。”“这有何难,去网上买个实习证明不就完了,全套包办,没有实习后顾之忧。”
(4)抱怨学校未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由于自主实习的申请材料较多且难以准备齐全,多数同学无奈之下都在学校的安排下去了指定的企业实习。自主实习已不可能,因此学生在网络上怨声载道。@肉包子打狗:“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在实习中更有动力,而不应为了实习而实习。”@qweq:“无语了,连我最后一步打算都要夺走,学校有些举动真是无法理解。”“已长姿势,所以我果断选择了退学,这书我不读了。”
(四)舆情应对点评
1.及时与下级实施部门沟通联系,消除误会
齐鲁理工学院校方的本意是出于维护学生安全考虑要求出示企业相关证明还是其他原因,仅从单一规定来看是无从知晓的。由于审批部门是二级学院,下级部门吃不透学校精神,规定传达不到位而导致学校“初心”变质也有可能。因此,在舆情事件发生时,上级部门应立即与下级部门沟通联系,找准问题关键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让问题迎刃而解。
2.第一时间发布官方解释说明,赢得话语权
据统计,事件从发生到出现在网上一般需要2~3小时,接下来会被各大网站转载,24小时以后会达到讨论的高峰期。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各种谣言就会乘虚而入,还可能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进而使部分网民情绪激化而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全面准确权威的信息回应,一是为了堵住悠悠造谣之口;二是从现实、客观的角度来解释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猜忌;三是让学生知晓规定制定的原因,明白校方的真正目的;四来可以避免因网民情绪拥堵无从排解而产生的大面积网络暴力。
3.主动承担责任,与网民坦诚沟通
任何一个规定都有利有弊,学生自主维权并呼吁网友广泛参与讨论,其本身就是一个民主过程,有关部门应该欢迎这种做法。如果规定制定得不对或者实施得不到位,自然会引起非议。在对待争议时,有关部门应主动承担责任,如果做得不到位就及时补救,让规定更完善。在舆情应对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遮遮掩掩与开诚布公,显然后者更利于赢得信任。涉事部门只有放下架子,积极与网民坦诚交流,用信息公开遏止谣传猜测,才能有效引导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