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三、大学生强制实习类事件网络舆情反思及建议

字体:16+-

(一)事发前

1.加强对教育类微博话题的关注,提前预测舆论走势

纵观三起典型案例,无一不是在微博爆发的。因为微博是目前学生群体较为活跃的场所,且拥有较为庞大的用户群,因此众多抗议强制实习事件的发起者,都会选择在微博平台曝光。辽宁省教育厅在实时监控微博平台舆情信息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其快速、高效、有力的调查与通报,引得了民众的一致好评。因而,加强对教育类微博话题的关注,提前预测舆论走势,才能快速应对舆情。

2.打捞舆论声音,回应舆论关切

在事件发生时,校方应积极主动进入舆论场,了解民众最近关心的核心议题,并综合利用舆情检测平台,对负面舆论做出澄清及科学解释。由于舆情事件每天都有发生,仅依靠人工在全网范围内进行搜索,过程是缓慢而低效的。主动发现舆情而不是被动地被媒体或质疑者找上门来,化被动为主动,如此才能更有效应对舆情传播。充分利用舆情监测平台,实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在重点舆情爆发之前,可通过手机短信、邮件、App、新闻门户网站提醒等方式预警。

3.开通投诉和举报通道,让线上线下的声音得到有效反馈

众多强制实习类事件在微博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与教育部门获得有效沟通,因而只能借用间接手段,在公共平台引爆舆论,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若教育部门能够开通面向学生的投诉和举报通道,如开设专门的邮箱或网站,让学生在一个公开的信息化平台发表意见,讨论问题,则能有效避免大范围舆论暴动的出现,也能让有关部门充分了解民意,对舆情事件提前预警。

(二)事发时

1.应积极发声,扭转认知偏差,避免民众不信任政府

我们正处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后真相时代”,民众十分关心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因而对周围的事情也愈发地敏感。政府不积极发声,易导致民众由对政府工作效率的猜忌,转向对政府办公“不作为”的猜忌,由此必定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失去权威和公信力。因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民众的声讨和质疑做出正面回应,才能避免民众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2.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积极进行事实调查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教育强制实习类事件的监督,一旦有媒体爆料,或者有涉事人员打电话问询,都应该第一时间介入调查,了解事实真相。不能以时间不足,没有听过有关消息,不了解此事来搪塞众人之口。另外,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积极地进行事实调查,给出充分合理的证据,满足民众的核心诉求,如此才是维护政府形象的关键。

3.回应方式要恰当,含糊其词只会引发更强烈的网络声讨

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强制实习事件中,校方在面对记者询问时,一直使用“正在核实”四个字企图达到拖延时间和搪塞民众的意图,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民众聚在一起更喜欢讨论“哪些罪名该判死刑”之类的问题,而不会讨论“1+1=2”这样的事实。因为前者是问题,答案不唯一,具有讨论价值;而后者是事实,答案唯一,没什么好讨论的。校方对舆情问题的回避,就是将舆情问题始终维持在“问题”状态,这反而会促使群众去分析和讨论,最终像“滚雪球”一般,形成恶性循环。

4.加强与媒体的配合,鼓励媒体进行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

在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案例中,对于校方的拖延行为,媒体持续不断地跟踪报道,最终促使校方给出了答复并进行了整改。在该案例中,媒体的系列报道和持续报道无疑起到了非常正面的监督效果。媒体将相关信息曝光,传递给相关部门,让该管的人来管,这本质就是一种监督,既监督了问题部门,也监督了责任部门。因此,政府应加强与媒体的配合,鼓励媒体对舆论真相刨根问底,进行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打消民众疑虑。

(三)事发后

1.官方及时通报批评,并给予违规高校相应惩戒

在2016年教育部对5所强制学生实习的高校点名通报批评之后,强制实习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呈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一是该规定传达不够到位;二是强制实习情况太过普遍,短期内难以制止;三是惩戒力度不够,违规成本太低,致使高校无视相关规定。因而,要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抓典型进行严厉批评,并对个别严重的高校实行强硬惩戒措施,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2.监督学校制定合理实习规定,将文件公开透明化

缺乏制度管理规定,缺乏相应的实习条例和文件,仅凭学校领导的一方言词,就垄断一个专业学生的实习,这种教学管理的混乱、专业设置和就业管理的混乱,让民众怀疑学校的办学资质。学校缺乏相应的书面文件,仅凭“口头”规定,自然会让民众对校方的态度和办事方法失去信任。因而,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就业、实习方面管理规定,才能在追究责任时有章可循。

3.要求学校审核企业资质,让学生接受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学校安排实习若是因专业课程实践需要,这固然没错,但若是不审核企业资质,就把学生送到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纯粹为“廉价劳动力”的工厂实习,这不仅无法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还会浪费学生的大好时间。甚至可能耽误学生的考研、工作,影响学生的个人目标规划。所以,在安排学生实习前,严格审核企业资质,确保企业有资格、有能力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才是学校安排实习的关键。

4.完善相应劳动保障制度,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多数学生反对强制实习,是因为学校安排的很多实习企业的制度、管理、设施等尚有很大缺陷,学生在企业实习得不到安全保障,很多学生都是“无证上岗”,或者在某些紧急需要人手的时间段(如寒假春节期间)“顶岗实习”,究其本质,学生只是没有劳动合同的“临时工”,遇到问题时无法通过合理的法律途径维权,这不仅易损害学生的权益,甚至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完善相应的劳动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5.打击贩卖虚假证明的违规公司,杜绝买卖实习交易

当前很多院校对实训教学效果并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只要上交实习鉴定表、撰写了报告,一般都能取得合格成绩;至于学生是否真的锻炼了动手能力、获得了一技之长,则无从考察,很多学生很轻易便能买到实习证明。因此,为了使学生的实习落到实处,很多学校便会强制要求学习实习,如此必然引发学生对强制实习的不满。因此,政府要严厉打击买卖实习交易,对一些出售虚假证明的违规公司给予严惩,才能杜绝买卖实习证明行为的发生。

6.监督实习协议的履行,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扶持

具体而言,政府可对拥有较高培训质量或较专业培训资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肯定,可对校企定点实习合作的中小型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和经济支持,优先支持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承担高校定点合作项目,并享受加分奖励。完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育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公开信息化平台,让进入该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够实时了解企业的动态,清楚企业的相关规定,一来可以减少学生与企业间因为不了解和缺乏沟通而引发的不必要的误会;二来可以让学校明确定位企业的资质和类型,避免安排学生实习时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