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四、原因分析及建议思考

字体:16+-

(一)原因分析

河北衡水中学历来以较高的一本上线率和名牌大学录取率在全国闻名,强硬的管理手段、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让它一直被国内媒体视为“应试教育”的先锋队。坐落于沿海的浙江省,经济发展位于我国省份前列,同时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正在逐渐地向国外理念中的“素质教育”看齐,被视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代表省份。2017年3月底,衡水中学落户浙江的平湖分校正式揭牌并开始面向浙江省招生,衡水中学入浙的话题升级成了一场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笔者认为此次争论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大的舆论浪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担心以应试教育著称的衡水中学的进驻会破坏浙江省的教育生态

浙江省是全国教育改革的先行省份,一直倡导和践行多元化教育。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动高中课程改革、选修课改革以及高考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而衡水中学主要以“高考誓师大会”“半军事化管理”等教育手段在国内教育界著称,多次被媒体视为应试教育的代表。这次舆论的一大重点便在于讨论衡水中学入浙是否会破坏浙江省原有的教育生态。部分专家和网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正如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所说,衡水中学的做法过于强调分数,所以这所学校的运作模式和浙江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抵触的。

2.衡水中学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根据衡水中学平湖分校相关校务显示,对3年后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每人一次性奖励50万元,在全国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的也能获得最高3万元的奖励。这一以巨大奖励为**条件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势必将吸引许多家长及学生的目光,以此吸引到许多优质生源。而这必将与浙江省一直提出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相违背。

(二)建议思考

1.进一步推进、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此事的回应,衡水中学在浙江开办分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当前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合理性,为了规避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进一步推进、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2014年在全国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力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以此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衡水中学开办浙江分校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了问题,同时也对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是改革者的主要哲学指导思想。

2.地方教育部门应做好舆论导向,避免矛盾冲突

在此次事件中,浙江省、平湖市当地的教育部门对整个舆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洪峰的言论——“衡水模式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它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更是直接将整个舆论推向了最高。这让本来就因为各执己见争论不下的网友更加针锋相对。这类事件发生时,需要的不是激起民愤民怨的言论,而是需要地方教育部门正视自身发展教育的责任,对平湖中学的违规招生行为做出权威、明确的解释和处罚,以此避免“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教育理念的激励冲突和心怀不轨之人搬动是非,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3.公众应理性参与讨论,避免人身攻击

由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开办分校一事引发了一场全民关于教育模式、教育公平的大讨论,这本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但许多公众却将自我的感情色彩带进了这场讨论中,他们对衡水中学口诛笔伐,抨击其“魔鬼集中营”般的管理模式,暗讽其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甚至对衡水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公众的这些情绪化的非理性言论不仅不能促进事件的解决,反而对整个舆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公众在面对类似事件时,应避免被情绪化感染,而应该理性参与讨论,从而促使有关部门及媒体回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