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一、事件及舆情概述

字体:16+-

(一)事件发展脉络

2017年3月7日,江西学生刘文展发至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信息系统一封举报信,称于都实验中学存在周六上午及周末全天收费性质的补课行为,他曾于高一上学期及高一下学期初在其他网络渠道举报,但时隔半年,学校依然在补课。他认为于都县教育局不作为,并恳请赣州市教育局及以上部门明察。

3月16日,于都县教育局首次对刘文展的举报予以答复,表示于都实验中学组织周末补课问题“基本属实”,但收取补课费“与事实不符”。一周后班主任找刘文展谈话,并怀疑学校被举报与他有关。刘文展认为有人泄露了他的个人信息,于3月23日和25日写下举报信投诉学校违规补课和于都县教育局泄露其个人信息。

4月28日,于都县教育局又做出答复称调查组在调查中没有向校方泄露当事人信息。刘文展对教育局的两次答复均不满意,故一直坚持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向多个部门举报。

8月27日,刘文展母亲收到班主任的劝退通知。9月4日起,刘文展将自己因举报被学校劝退的遭遇发布微博、天涯社区、知乎等多个信息交流平台,寻求舆论关注。

9月16日,有媒体人用个人社交账号转发刘文展在知乎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逐渐引起舆论热议和媒体关注。

9月19日,于都县教育局及于都实验中学派人到刘文展家中,校方代表就劝退行为向其道歉。同日,记者采访于都县教育局方面称,于都实验中学确实存在违规组织学生有偿补课行为,曾下令整改;教育局“未泄露举报人信息”。且于都县教育局、于都实验中学均口头强调“刘文展疑似存在心理问题”,但均未拿出证据。对此,刘文展坚决否认。

9月20日,于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桂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于都实验中学组织周末补课问题“基本属实”。当晚,校方再次派代表家访,劝其返校,并表示劝退系班主任个人行为,未经校方同意,且涉事班主任及涉事校长已被解聘处理。但刘文展对于都实验中学和于都县教育局的回应均不满意,拒绝返校。

9月21日,针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高中生刘文展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劝退事件,于都县委宣传部通报称,该县县委、县政府派出调查组介入调查。

9月25日,记者了解到江西官方仍在调查是否存在举报人信息被泄露问题,刘文展方面表示不愿再回到学校就读,等赚够钱就出国留学。

9月27日,媒体表示于都县教育局已对于都实验中学等4所民办学校违规补课收费给予了全县通报批评,要求学校清退违规收取的相关费用,取消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有关学校校长师德及年度考核评优资格。

(二)舆情概述

综合而言,“学生举报学校违规补课遭劝退”事件舆情发展呈现“长期潜伏、猛烈爆发、逐渐消退”的特点。针对此事,媒体人及媒体传播方式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主导作用。

具体而言,在初期刘文展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我举报学校被教育局泄露信息,后反被学校威胁“不停止举报就退学”,怎么办》,未引起较多关注。9月16日经由媒体人转载引起一定关注量,但尚未有媒体关注。而此时网民多呼吁刘文展通过其他方式举报来维护自身权益。

9月19日,《北青报》、央广网刊文报道此事详情,引发大量转载。随后《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都市类媒体加入对此事的关注行列,做了跟进报道。事实性报道和评论性报道相辅相成,在舆情发展的每个阶段,媒体发挥了对针对性话题评议解析的主要作用。从举报人言论“我愿做一只出头鸟”,校方回应“劝退系班主任个人行为”“他有心理问题”到教育局称“未泄露信息”,媒体都做了相应的说明性报道。同时针对此次事件中“违规补课”所体现的现代教育乱象、“举报学校违规被劝退”所折射的教育者姿态、“举报信息泄露”背后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官官相护”,媒体均做出了评判性报道。网民关注点与媒体关注点保持一致,关于“补课收费”“教育者行列素养缺失”“教育相关部门官官相护”等负面情绪及言论占主流。

通过百度搜索“举报学校被劝退”关键词可以看到在9月21日、9月24日达到两个舆情小高峰。如图2-10-1所示,通过百度搜索“举报”关键词分析需求图谱(图2-10-2),可以看出在9月18日—9月24日,关于“劝退”“举报学校被劝退”“举报学校遭劝退”“学校劝退学生能拒绝吗”等话题搜索热度急剧上升。

随着事件发展,涉事相关部门做出相应处理,政府部门也派出调查组整查当地各校是否存在违规补课收费现象。随着事件慢慢落幕,媒体关于此事的报道逐渐减少,舆论的热议点更加具有希冀性色彩,主要是希望政府部门就保密制度给出安全性说法,国内教育尽快回归素质教育本质,以及举报人能够尽快回归正常校园生活。此阶段网民的观点更加理性且具人文关怀。

图2-10-1 百度搜索关键词“举报学校被劝退”搜索指数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图2-10-2 百度搜索关键词“举报”需求图谱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