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发展脉络
2017年5月12日,全球突发比特币病毒事件,英国多达25家医院遭到大范围网络攻击,黑客索要每家医院支付近400万人民币赎金,否则将删除所有资料。随后迅速袭击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领域包括政府部门、医疗服务、公共交通、邮政、通信和汽车制造业。
2017年5月12日20时左右起,我国多所高校发布关于连接校园网的电脑大面积中“勒索”病毒的消息,这种病毒致使许多实验数据及毕业设计被锁。同时多名学生也反映,个人电脑被病毒攻击、文档被加密,攻击者称需支付比特币才能解锁。
2017年5月13日起,师生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陆续曝出,山东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贺州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及广西等地区的大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病毒攻击。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迅速发布病毒预警及防范通知。
2017年6月27日,欧洲、北美地区多个国家遭到“NotPetya”病毒攻击。乌克兰受害严重,其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相继“中招”。
2018年2月,我国再次发生多起勒索病毒攻击事件。国内多家互联网企业通过安全分析得出,此次出现的勒索病毒是Globelmposter家族的变种,通过邮件来告知受害者付款方式,使其获利更加容易方便。
2018年3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自主监测和样本交换形式共发现23个锁屏勒索类恶意程序变种。该类病毒通过对用户手机锁屏,勒索用户付费解锁,对用户财产和手机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国内多所高校第一时间发布预警防范通知。
(二)舆情概述
截至2018年3月20日,以“勒索病毒”“比特币勒索病毒”等为关键词,百度相关搜索结果747万余条,“勒索病毒”被纳入百度百科词条。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话题讨论超过300万,包括#勒索病毒#、#比特币勒索病毒#、#电脑被比特币病毒绑架#、#校园网中了比特币病毒#等。微信公众号平台相关文章约3474篇。
运用百度指数对国内相关话题进行分析如图2-11-1所示,2017年5月12日—2017年5月30日,以“勒索病毒”为关键词,相关讨论达到486万余次。随着《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介入报道,相关话题讨论被不断推向**。从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比特币病毒热度在5月15日达到峰值,讨论热度59万余次。
图2-11-1 勒索病毒感染事件舆情发展走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1.关注主体特征分析
如图2-11-2所示,勒索病毒舆情受众,年龄的分布中,数据主要集中在30~39岁,占比76%。其次40~49岁,占比26%。中青年成为该舆情的主要受众。从性别方面分析,男性占比74%,女性占比26%,男性对于该舆情的关注度大于女性。
图2-11-2 勒索病毒感染事件关注人群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2.传播载体分析
如图2-11-3所示,从舆情传播载体分布图分析,由于该事件覆盖范围较广,故传播载体呈现多元化特点,话题讨论主要集中于新闻网站,占比30%,中国青年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新闻媒体是此次事件中重要新闻报道来源;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是主要的话题发酵和言论交互平台,二者占比达37%。自媒体平台上网民对事件的交叉讨论,使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呈指数级增长。此外,高校作为此次勒索病毒事件的主要受灾区,高校校内网也在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图2-11-3 勒索病毒感染事件舆情载体分析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地域特征分析
据统计,山东的网民对话题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北京和青海地区。由于受勒索病毒影响,山东大学等高校受到勒索病毒攻击,且山东高校数量较多,学生群体庞大,故当地网民对事件同样保持关注。北京网民对网络热点话题互动丰富,且互联网设施建设相对健全,故当地网民对快速传播的勒索病毒关注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