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事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日报系媒体聚拢各方资源,形成融合发展合力,在教育网络舆情中的话题引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传达官方对教育突发舆情的态度立场
教育改革、校园安全及教育公平等话题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相关教育突发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话题。人民日报系媒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在“杂音”“噪声”颇多的网络舆论场上,以权威、客观、公正的话语方式,全方位地向人民群众传达官方对教育突发舆情的态度立场,引导网络舆论场的走向,体现其对现实社会具备高度反应性。例如,2017年考研数学疑似出现泄题引发网友热议,人民日报微博在#你好,明天#板块中称公平是考试的底线,也是社会的基石,容不得半点干扰和破坏,并附上“教育部考试中心回应考研泄题属不实消息”报道截图,引起广大学生共鸣,评论量将近8000。通过向社会公众说清问题,讲清道理,表明态度,才能更好地引导网民往理性方向去思考,帮助他们形成合理判断和认知,从而影响和引导民间舆论场的舆论倾向。
2.引导人民关注教育话题重视教育
在开学、儿童节、青年节及四六级、高考、中考等的时间节点中,人民日报系媒体主动对话题进行议程设置,引导人民更加关注教育,加强人民对教育的重视。例如,2017年儿童节前夕,人民日报微博在#你好,明天#板块中谈到“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从当今留守儿童、城市父母工作忙等社会现象中,以孩子的角度,对父母提出最想要的礼物是陪伴,引导父母多关心孩子,多陪伴孩子。儿童节当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让每一个童年在快乐中出发”的评论文章,从如今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谈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引燃孩子们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而不是让他们为了某些现实的利益压抑自己追求快乐的冲动。《人民日报》试图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给众多家长和教师提出了教育建议和方向。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在与教育相关的重要时间节点中,从社会现象背后对儿童、青年、教师、家长等角色进行深度引导,让全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3.为教育重大政策实施营造舆论氛围
教育政策因其影响范围之广,一经推出,备受全社会关注。因此,引导更多公众准确、理性认识教育政策,为教育重大政策的实施营造舆论氛围,成为人民日报系媒体的重要新闻工作。例如,在“双一流”建设话题上,人民日报系媒体通过官方表态、官方解读、“双一流”建设代表、高校教授及原教育管理者五个方面,对网民认知进行了引导。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双一流”高校名单后,民间舆论场随即对高校名单形成广泛讨论,#湖南大学 双一流#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在舆论声此起彼伏之时,人民日报系媒体首先利用微博发声,在当天晚上的#你好,明天#板块,称“双一流并非重复昨天的故事”,为后来官方解读奠定态度基调。在政策公布的第二天,《人民日报》评论版发表题为“双一流是激活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全面阐述了“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建设名单的遴选标准,再次重申“双一流”建设,绝不是再讲一遍“211”“985”的故事,同时回应网民对于双一流分为A类、B类高校的探讨,称这是力求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推动B类高校奋起直追,并且表示建设名单有进有出,在竞争中建立健康的大学“生态圈”。首先,这一举措是侧面回应民间舆论场对“双一流”高校的分类、“换汤不换药”等的质疑,同时再次明确官方对“双一流”建设的态度;其次,政策公布后两周,北京大学校长在《人民日报》评论版谈如何建立卓越的学术;最后,政策公布后将近两个月时间,《人民日报》评论版发表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谈一流学科建设文章,东北大学校长谈“双一流”建设文章,厦门大学教授谈“双一流”为高等教育强国注入新动力,教育部原部长杜玉波谈在新时代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