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二、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动因

字体:16+-

(一)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1.科学制定教育政策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融合,国家治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大量数据来呈现、记录和总结。习近平在有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讲话中提出要“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教育作为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的一项事业,而网络被认为是信息产生与交汇的最广阔平台,因此国家需要有一个平台针对教育领域采集网络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提供必要依据。

2.合理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5.8%,网民规模达7.72亿。一方面,覆盖群体日趋全面的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政策制度的民众满意程度。建设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了解网民舆情走势,为优化社会服务助力。另一方面,网民在社会重大事件上的观点意见可能会引起网络舆情走势的巨大变化,在开放连接的互联网络中,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与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社群,此时网络社群不仅是一种信息流动方式,也成了一种信息过滤渠道。在观点单一的群体之中极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现象发生,非理性的观点表达有时会占据舆论高地,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及时监测舆情走向、适时引导舆论,维护民心安稳。

3.适时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网络与新媒体、网络舆情等专业开始渐渐在高校中普及,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专业方向介绍,网络舆情人才主要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和网络危机应对、网络舆论引导等相关工作。高校师生及其他相关科研工作者要结合新闻传播规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来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演变过程,为业界的实践以及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些需求的满足都需要一个可视化平台给予系统支撑。

(二)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构建的可能性

1.国家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一直都高度重视对于社会舆情的分析和把控工作,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近十几年来,为创建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曾提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同时政府还在中央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地方设立各种舆情研究机构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除政策支持外,国家还对相关舆情研究项目提供了经济补贴,教育部在相关领域设置高校网络舆情主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并分拨一定的科研经费,鼓励和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促进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与深入。

2.行业领域人才实践丰富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2011年教育部新增“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到2013年时发展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招生,其中一个学术方向是网络舆情研究,企业、高等院校等在教育网络舆情领域中各尽其能。清华大学沈阳教授首创“清博(新媒体)指数”,将其应用于提供各类舆情监测服务的清博大数据平台;湖南大学唐亚阳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的专项研究项目“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自2015年起带领团队与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合作开展专题研究。至今,清博舆情、艾利艾智库、百度舆情、新浪微舆情等平台涌现并不断完善,为教育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3.科学技术发展日趋成熟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第一,有大数据技术提供信息来源。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成算法代码首先从各个平台“收集”所有信息,然后通过确定的训练集进行模式匹配,完成“统计—分类—估计”的系列过程,为网络舆情后期“预测—聚类”的智能处理提供思路和基础。第二,有超级计算机提供硬件支撑。超级计算机是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的电脑,具有很强的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网络舆情用大数据的方法获取数据,非一般电脑可以承载。第三,有人工智能提供探索方法。人工智能在学科方面的定义是以“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并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为主要目标的。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研究的智能自动化,通过编程完成大规模文本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图像识别、通用问题求解,还可以联动探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方法在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平台构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