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三、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的构建策略

字体:16+-

常见的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一般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特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生成报告等基本功能,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要求有更强的领域针对性、更稳固的信息安全保障。

(一)明确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设计理念

在构建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时,应充分考虑技术手段、硬件组成、人工操作等各方面问题,总体设计理念是尽可能地追求“准确性”“时效性”“安全性”三个指标的各自强化和均衡发展。

1.准确性

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的系统准确性主要受原始数据样本大小及精度、计算机处理程序的算法精度影响。通常由于数据样本一般考虑其海量,因此假定不存在标准的理论结果,准确性可以依靠多平台结果计算误差来评估。对于单平台而言,则通过改进数据挖掘算法、计算机处理程序算法精的度来提高准确性。对同一平台使用不同样本容量模拟计算系统误差函数,在系统总体可视作既定的情况下,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统计估计量的代表性误差越小,因而大数据、高精度的算法、多平台联合评估有利于得出更为准确的教育网络舆情分析结果。

2.时效性

系统的时效性主要包括要求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相关内容的网络舆情监测时间长、反馈及时且呈现的数据有用三个方面。一般电脑比较难保证长时间的监测,但应用超级计算机的大容量、高速处理的性能可以较为稳妥地解决这个问题。反馈的及时性则依靠用户根据需求在系统中设置一定的响应条件,如设置平台在某关键字热度最高或者频率折线图出现第一个较大拐点时,系统自动发出提示,便于人采取相应的措施。数据的有效性是在结果合理的前提下主要参考使用者的评价来验证,根据获得数据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满意程度来获得相关指数。

3.安全性

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必须要求具备数据存储安全、隐私信息保护、业务系统安全功能,且各项功能均符合安全标准规范。一方面,平台用户主要来源于教育系统,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学校,少数部分来自科研机构、媒体组织,用户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另一方面,舆情数据大多是网民在媒体平台言论,个人隐私信息网络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该平台在开发时需要设计加密算法保障系统常规安全,增强网络抗攻击性,同时建立起平台信息安全体系,明确相应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培养专门的网络工作队伍,布局好平台的安全防护措施、故障检测及处理工作。

(二)科学实现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系统

具体的平台构建策略可从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定制化、层级化和联动化的特点入手,联动相关部门,汇聚相关数据资源,实时动态记录舆情态势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危机事件控制解决办法,合力创建在全国教育领域里最大的大数据平台。图3-3-1为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构建结构图。

1.技术功能实现

根据计算机网络系统模型,可类似地将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从底层到高层划分为“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和“应用层”。

(1)传输层

传输层描述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及传播过程,包括互联网和信息来源两个部分。互联网表示在网络信道及终端间传输的比特按一定网络协议合成传输的信息文件,信息来源说明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包括媒体平台、网站网页和社交网络等。教育网络舆情信息在各类网络平台以计算机0-1基础编码形式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各种语言编程来实现对信息的监测抓取、分析处理,跟踪记录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

(2)表示层

表示层主要描述教育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及数据分析的过程,强调的是计算机内的运行操作。信息采集是在各类网络平台上通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得到原始文本数据,实现的是信息抓取,此时的文本不具有规律性。数据分析是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特征提取获得关键字、对数据分类,得到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文件。再通过如词频分析的各类分析方法,可得到热点词汇;情感分析可描述舆情的正面或负面效应;趋势分析为用户预测、干预提供参考信息等。

(3)会话层+应用层

会话层与应用层有功能汇合部分,由可视化处理和专家系统组成,共同描述教育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报告生成、舆情案例库建立的过程,强调的是人机之间的操作关系。可视化处理主要应用于舆情报告自动生成,基于上层分析,根据用户设置对结果进行判断识别和排序,按特定规律生成图表进行展示,形成针对教育网络舆情情感类别判定、事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观点和论据。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项科学应用,根据系统内部的知识库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一些复杂问题。如图3-3-1所示,通过推理机将知识库与案例库连接起来,用户可以通过丰富知识库促进案例分析的准确性,也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库来提高计算机模拟的有效性,最终都能使它们较好地为人类做决定提供依据。

图3-3-1 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系统框图

2.教育系统核心功能应用

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通过针对性地对有关教育问题的网络舆情进行数据抓取、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生成以及舆情应对措施的制定,其核心功能是服务教育系统相关部门以及使相关教育领域参与者更好地实现舆情监测,利用舆情大数据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推进制度改革。

(1)事前预警

如前文所述,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具有实时监测舆情、预判舆情事件进而实现危机预警的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对于公共事件的讨论与意见情绪形成舆情,舆情客体来自现实生活,一部分是由于教育政策发布、重大教育改革的施行,或是教育领域公共人物的公开发言而引起的大规模舆情产生,即可预测的网络舆情;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不可测的突发事件而在网络空间中引起热烈讨论而引发的舆情,即不可预测的网络舆情。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抓取网络舆情数据,对识别出的关键词出现次数及增长速度进行综合统计,通过对出现次数达到一定阈值且增长速度达到一定标准的热词分析判断,以预测即将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实时把控舆情走向,准确预判危机,以便相关部门尽快采取相应的舆情应对措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2)事中把控

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管理者随时监测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理想的决策依据。在舆情发酵的高峰期,一方面,同步捕捉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系统提供的热点词频和全网情绪走势的分析,及时采取舆情应对措施。例如,选择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言论,或者利用权威社交媒体账号在互联网中积极与网友互动,必要时采取删帖等措施,主动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公众舆论也是推进变革的重要意见渠道。我国公共政策议程的推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草根,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此平台实时监测社会公众对于教育部门新方针、新政策、专项项目等实施的反响,及时且有针对性地修订相关政策内容,必要时及时回应公众疑虑,提高政策方针的普及度和公众接受程度,使政策制定更合理、科学和有效,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3)事后分析

在网络平台中,教育网络舆情与其他各类网络舆情一样,都具有“烟花现象”的特征,爆发高峰点过后,舆情热度就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减淡,但对舆情事件的反思不应随着热度的减淡而终止。

一方面,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通过广泛抓取并记录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与干预效果,在系统内部构建知识图谱,为日后其他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应对分析提供处理范本,提升舆情控制效果;另一方面,大数据平台产生的综合分析成果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决策依据。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储存已有的舆情数据,对各类型教育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与分析,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满足教育领域使用者监测、预警、改革的各种需求,提供科学化的数据决策依据。

3.多部门联动实现平台效用最大化

(1)平台+媒体

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单向度、无反馈的传播方式而言,新媒体时代开放、连接的传播方式不仅革新了媒体的信息分发流程,也为媒体对于舆情走势的实时监测提供了便利,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为媒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提供了判断依据。

首先,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热点追踪的速度与准确度考验着一个媒体的危机事件反应能力。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于教育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媒体可准确知晓即时舆情走势,准确预测即将可能要发生的教育舆情事件,进行敏感话题追踪,在报道进度上先人一步,从而获得网络平台话语主动权;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呈现的关键词云,进行网络舆情倾向判断,发现其他新闻报道的角度,增强新闻报道的独特性。

其次,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媒体实现议题设置提供依据。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也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舆论引导、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新闻媒体实时监测有关教育事件的网民情绪走势与热议话题,通过敏感舆情预警系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不真实的流言进行调查取证并及时澄清,设置合理议题,防止教育舆情脱离公众讨论本质,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倒逼媒体运作管理升级。在网络舆情事件当中,舆论力量与其他外界干预力量形成一种无形对抗,外化表现成舆情的变化态势,这种变化态势会转变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改革的动力。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媒体可以实时观测到在每一个媒体发布信息的重要时间节点时的舆情变化走势,其舆情的波动走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大小,并可从中总结媒体传播策略的优势及其不足,及时调整传播方略,为日后应对同类事件提供教训经验,促进媒体运作管理升级。

(2)平台+政府

网络平台作为公众发表民情民意的场所,也成了沟通政府和公众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公共话题转移到社交媒体上,网络舆情数据俨然已经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能够预警社会危机,利用得当还可提升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效果,提高政府公信力;但若不注重舆情动态,对民意置若罔闻,则有可能放大社会矛盾,丧失重要传播阵地。

首先,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实现网络舆论实时把控,提高网络宣传效率。政府与公众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于正在发酵中的教育议题的舆情动态的实时更新,帮助政府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加大敏感舆情事件重视程度,同时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找准干预时间点,采用合适的新媒体传播技巧及时发声,澄清谣言,获取最佳传播效果,进而推动教育舆情事件的妥善解决。

其次,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实现危机事件预警,提高政府教育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于网络讨论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启动危机预警,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加强“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解除公众疑惑,对网络热点讨论问题做出回应,获取公众信任。

最后,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推动政府政策改革,提高政府公权力社会认可度。伴随现代社会网络和网络舆情的发展,人们的自我维权意识和社会参与感普遍加强,人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对于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可能成为推动政府自下而上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政府与社会的全新互动中,善于利用网络舆情大数据,密切关注并引导社会舆论,建设更为公开、透明的互动平台将促进政府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

互联网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信息化建设,建设一个准确、高效、安全的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教育部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媒体等单位服务,需要联动各部门的组织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探索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建立起人机合作的长效机制,最终有力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全面稳定发展。

[1] 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102~107。

[2] MANYIKA J,CHUI M,BROWM B,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2013-07-24].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business_technology/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for_innovation.

[3] 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载《浙江大学学报》,2014。

[4] 徐晋:《平台经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