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跨国传播的一些新特点
今天的跨国传播借助卫星通信和互联网模式,具有了如下一些新的传播特点。
(1)跨国传播者代表国家讲话,是国家的代言人。
(2)跨国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的传播总是建立在彼此全面、正确了解的基础上。
(3)信息流通不平衡,媒介地理不平坦,发达国家和媒介强国往往也是信息输出大国,而欠发达的弱小国家除了天灾人祸等负面消息,则几乎没有正面信息输出。
(4)西方媒介强国发起的文化侵略来势凶猛,媒介欠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和风俗习惯等)受到威胁和破坏,有的将会逐渐消融在大国文化的洪流之中。
(5)传播对象主要为对象国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传播界、知识界中当前的或未来的精英和领导者。
(邵培仁)
2.跨国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塑造和美化国家形象。(2)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3)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4)报道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了解,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5)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6)中国的对外传播还要抵制西方媒介大国的信息污染、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反对其借口新闻自由干涉我国内政和外交。
传播学的研究学者认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往来越频繁,越容易增进了解和增强好感。政治信息交流越及时,越不容易发生武装冲突。对世界舞台上的“玩火”行为提前“报警”,可以避免“火势”蔓延。当然,好斗的跨国传播媒介也可能把人民拖进战争的火海,特别是那些带有敌意的跨国传播往往会成为对象国政治动**、社会混乱的直接祸源。
(邵培仁)
3.“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结果是什么?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传播学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进行了一项题为“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的大型研究。这项以29个国家为对象的研究揭示:(1)国际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标准,这在全世界任何媒介中都可以发现。(2)所有的传播媒介,都突出强调报道本国的事件或人物。(3)在西方媒介支配着世界的新闻生产和流通的情况下,美国和西欧在世界各地都是最经常的新闻话题。(4)仅次于美国和西欧的,是关于纷争、灾难或混乱的“异常事件”话题。(5)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除非作为“异常事件”的发生地得到报道,否则很少出现在国际新闻当中。(6)国际新闻的主要提供者是少数几家西方大媒介和通讯社,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媒介只能从这样一些外部信源那里“选择”或“翻译”新闻,仅仅起到一种“二次把关”的作用。
(郭庆光)
4.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第一,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第二,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郭庆光)
5.国际传播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日本学者鹤木真曾经为国际传播下了这样的定义:“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除了国家以外,还包括:
国际机构——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如联合国。
超国家机构——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对成员国政府拥有约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
同盟或地区集团——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跨国组织或运动——非政府的跨国组织或团体,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
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郭庆光)
6.国际传播为何有很强的政治性?
国际传播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因为它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传播充满着各国国家或民族利益的矛盾、冲突、妥协以及合纵连横的关系。在各种各样的国际机构中,传播主体大多是以国家社会代表的身份出现的,而大众传媒的国际报道也都是服务于本国利益的。国际新闻报道的“把关”研究和内容分析表明,西方传媒在国内政策上也许与政府有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在外交政策上却与政府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这也说明了国际传播的政治性。因此,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
(郭庆光)
7.怎样理解全球传播?
20世纪,全球传播成了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
第一,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第二,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里既包括各种各样的跨国活动团体,也包括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企业,还包括活跃在电子网络上的众多个人。
第三,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如国际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网上电子邮件、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手段和工具,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他们还必须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思考和行动。
第五,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信息传播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全球传播研究的涵盖范围比传统的国际传播研究要大得多,它包含了全球信息化进程中的许多崭新课题。
(郭庆光)
8.怎样理解全球化与现代性?
一方面,全球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研究领域,其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理论课题。吉登斯认为,当今世界的“现代性”具有四个突出的制度特性:信息管理与社会监控、资本与市场经济、产业化(自然界变化和人工创造环境的发达)和以战争的产业化为特点的“军事实力”(对危机状况的强制性管理)。现代世界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这四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所规定的。
另一方面,全球化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与“现代性”的四个制度特性密切结合在一起。吉登斯为全球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全球化,就是某个场所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连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他认为,全球化的基本契机是以产业化为动力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它对“国家社会系统”、“世界市场经济”、“国际分工”和“世界军事秩序”四个领域的全球化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在有力地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郭庆光)
9.简述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人类世界是由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构成的多元世界。如果说,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加深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那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应该拥有均等的传播机会,这种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对等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提供和流通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状况。具体表现在:(1)尽管全球信息化过程在不断加速,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现象。(2)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和垄断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流通,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甚至美国学者弗里德利克也承认:“美国在世界上生产、处理、储存、输出的信息最多,这个国家,从电视节目到数据库,支配着全世界的信息。美国通过赢得技术上的优势,今天已成了地球上最发达的信息社会。美国控制着世界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并且将美国的文化和思想深深地渗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识当中。”美国不仅通过它的信息优势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而且还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文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