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线传媒概况
(一)电视制播分离
光线传媒是中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之一。提到光线传媒就不能不提中国电视的制播分离。在计划经济年代,电视台基本上是“自产自销”,自己包办节目的制作、编排、播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台企业化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电视频道的数量迅速增加,节目资源出现匮乏。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发达地区的电视台开始摸索制播分离的道路,即电视台不再包办所有节目的制作,把一部分节目交由台外专门的制作机构制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批民营制作机构——嘉实、光线、银汉等相继成立,并迅速崛起。《中国娱乐报道》、《影视新干线》等民营公司制作的节目迅速走红。民营力量的加入,使制作机构与电视台的关系进一步市场化。此后,民营制作公司逐步成为电视台以外的主要制作力量。
1999年7月,原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内部管理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除新闻类节目以外的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与制作的分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作用”。[1]此后,广电总局多次重申上述政策。制播分离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鼓励。
此后,促进制作与播出分开成为电视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在谈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时提道:“积极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和党报发行体制改革。”[2]制播分离再次形成一个**。目前,电视台播出的影视剧类节目绝大部分为外部制作;娱乐、体育等栏目外部制作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则全部采取自制方式。总体上看,制播分离已经在中国电视业中占了主要地位。
我国的电视节目制播分离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大量值得注意的问题。就制作机构而言,主要问题是规模小、资金少。我国电视节目外部制作中的制作方五花八门,其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有电视台、电影厂、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军队、民营企业,还有独立制片人等。2009年,持证的制作机构达到3481家,制作机构的数量虽多,真正形成规模的却寥寥无几,许多制作公司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的状态。有材料披露,2004年,全国电视剧制作机构1300多家,当年平均每家制作电视剧0.4部,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规模和实力,由此可见一斑。由于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昂贵、程序复杂、成本较高,制作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必然会影响节目质量。而制约制作机构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资金,因此,融资是许多制作机构十分关心的问题。
(二)光线传媒发展历程
光线传媒是我国第一批民营电视制作机构。1998年,王长田和其他4位传媒人共同出资10万元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
1999年7月,光线传媒制作的首档节目《中国娱乐报道》在全国20家电视台播出,平均每周制作1.5个小时的节目。此后,光线陆续推出《音乐风云榜》、《最佳现场》、《影视风云榜》等节目。在综艺节目和生活类节目领域,光线传媒逐渐成为各省级卫视的重要合作伙伴。如今,《娱乐现场》达到日播30分钟,在150家电视台播出,成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娱乐资讯节目之一,光线传媒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2001年,光线传媒在深圳举办首届“音乐风云榜”。此后,这一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光线也开拓出了大型活动这一新的业务板块。2003年,光线传媒开始涉足影视剧制作发行,先后投资拍摄了《新上海滩》、《落地请开手机》等20多部电视剧。2006年,光线传媒投资的第一部电影《伤城》公映。此后,依托强大的媒体资源,光线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电影发行网。2012年推出的《泰囧》更是为光线赚了个钵满盆满。这部制作营销成本不足6000万元的影片,上映17天,票房收入7.21亿元,光线股价随之猛涨了40%。[3]仅仅半年以后,光线的另一部电影力作《致青春》又大获成功,使光线的部分经营指标一度超越了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华谊兄弟。此外,光线的业务还包括艺人经纪、网络与移动新媒体等。
2011年8月,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A股创业板,成为继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之后,第三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影视传媒公司。
二、光线传媒的融资举措
光线从10万元起家,经十多年的时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影视公司之一。然而,它的融资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1998年10月,王长田与另外4位股东共同出资10万元,注册成立了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这是王长田第一次与资本打交道。5位股东共同出资,同时也都参与中心的工作。但是,不到半年的时间这次融资就出现了危机。1999年2月,两位股东提出“分家”,并很快离开中心,还带走了他们的资金。
1998—2000年这3年中,王长田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资金。因为公司流动资金不多,必须保持业务的持续稳定。他曾经说,那时“任何一家电视台不播放你的节目,都会让你心惊肉跳”。
从2000年开始,光线开始考虑引进资金。他们曾与一家香港公司接触,由于价格问题,双方没有谈拢。尽管这次融资试水没有成功,光线意识到资本的关注点。资本不仅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品位、质量,更关系到公司的盈利前景,而这又涉及公司的实力、行业环境、政策环境等。
2001年,光线引入了一家国外的财务顾问公司,希望它能凭借先进的理念和与国际资本的联系,为光线的融资开辟一条新路。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光线就停止了与它的合作。因为按照国家政策,光线所在的电视节目制作行业不允许外资进入,而这家外国财务顾问公司主要擅长国际融资,对国内资本并不熟悉。这年10月,光线聘用了另外一家国内的财务顾问公司。新的财务公司从头对光线的经营管理进行了规范,按照工业生产的模式建立了生产流程,把全部业务分为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广告销售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制定了明确的规范。经过一番管理升级,光线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站到了同行业的前列,为公司下一步吸引资本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从2001年起,光线开始考虑上市,因为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资金的不足。那时,光线需要4000万元改造设备,但是这笔钱对于光线来说难以负担。在电视圈中摸爬滚打多年,光线知道行业中哪些项目、哪些资源值得投资,但是许多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上市是融资的一条捷径。寻求上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光线意识到上市可以使公司的管理水平、治理结构和知名度提升一个层次;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上市公司的待遇会比普通公司好,给员工的感觉也更有前途;上市之后,还可以利用股权激励员工。王长田最早想利用国内股市买壳上市,有一家国有公司有一定意向。可是,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磋商,才注意到当时国有股转民营限制太多,光线的融资努力再次受挫。后来,光线又想到香港可能有合适的机会,但经过一番考察后发现,同样存在外资不得进入国内电视制作行业的问题。可行的道路是,把公司的广告业务拿出来单独到香港上市。可是,当时光线的广告业务还达不到在香港上市的条件。
光线传媒的上市路一波三折,但是,随着其业务表现的飞速进步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它受到了银行的青睐。2008年7月,光线获得北京银行超过1亿元的混合贷款额度,这笔贷款还开了国内传媒类公司贷款包含流动资金贷款的先例。此前,多数影视公司贷款主要用于具体的影视项目。一年以后,2009年6月,北京银行向光线追加2亿元贷款授信额度。王长田说:“2009年,光线从北京银行获得了1亿元的授信额度,助推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光线业务不但没有萎缩,还获得了各方面效益的增长,最终提前3个月还款,这也为我们的信用提供了保障。北京银行根据光线的公司业绩和信用程度,提供2亿元的授信额度,这无疑将助推光线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投资和发行公司。”在这两笔贷款的推动下,光线的业务取得了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上市做了很好的铺垫。
2009年,中国股市开设创业板,这给光线带来了绝佳的机会。因为过去中国股市只有主板,主板的门槛较高,对公司的注册资本、股东数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创业板主要面向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公司。创业板开办之后,光线很快向证监会提出了上市申请。2011年7月,证监会核准光线传媒在创业板上市。同年8月3日,光线正式在深交所上市,发行2740万股,发行价52.5元,募集资金高达14.38亿元。
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电视节目制作、电视剧购买和数字演播中心扩建等项目,所需资金3.78亿元,其余资金将用于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招股书还显示,光线传媒2010年主营收入4.796亿元,净利润1.128亿元,每股收益1.37元,上市发行后每股收益摊薄至1.03元。作为一家以电视节目和电视剧投资制作为主的公司,光线传媒顶着“制播分离第一股”的光环,发行首日股价大涨40.95%,达到74元。
三、讨论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坚实的业务表现是融资的基础
2001年,当王长田打电话给一些公司要买壳上市的时候,有的态度恶劣,以为他是疯子。10年之后,银行动辄提供数以亿计的贷款。公司拿出20%的股份,就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10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无非是光线规模大了,名气大了,而且管理精细、业务蒸蒸日上。2001年,光线还是一家只有3年历史的小公司,虽然它制作的节目已经崭露头角,但是,节目总量还很有限,公司的管理还很不规范,知名度还较小。2011年,光线传媒每天能提供超过2小时自有版权的新节目,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经过十几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光线形成了由创意、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到广告的一整套严格规范的生产流程,而这些正是银行和投资者看重的,也是股票上市所要求的。
(二)传媒公司融资要充分考虑政策因素
光线的上市路一波三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2001年,光线引入国外财务顾问公司,多少有些盲目,问题就在于政策不允许外资进入电视制作行业。后来,光线想到香港上市,遇到的还是同样的问题。缺乏对政策的充分把握,使得光线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却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结果。2009年、2010年,柳暗花明,银行突然把上亿的资金贷给光线,仍然与政策不无关系。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次年中央9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使传媒业的融资环境发生了质的转变,光线获得贷款以及其后的顺利上市也从中受益。
(三)融资不只为了资金
毋庸置疑,传媒业融资的首要目的是获取资金。但是,如果我们把它视为唯一目的,就显得过于狭隘了。王长田曾经说,光线上市的原因,“我考虑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让骨干员工这么多年的成长和辛劳得到回报”。确实,上市可以为员工激励提供更多的手段,如可以向员工发放期权等。融资,特别是上市,可以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家公司必须有董事会、监事会等完善的治理结构才可能上市,而这些制度和机构也是一家公司稳定发展所必需的。上市还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一家公司上市以后,就成为一家公众企业,受到投资者和众多媒体的关注,这是许多企业求之不得的注意力资源。公司上市之后,有了强大的融资渠道,受到严格的监管,这也使员工感觉更有保障,因而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1] 张雷:《从制播分离看中国电视业30年改革与变迁》,载《视听纵横》,2009(1)。
[2] 任陇婵:《“制播分离”面面观》,载《声屏世界》,2008(8)。
[3] 王志灵:《泰囧让光线疯狂吸金:终极10亿17天股价涨40%》,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