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营管理案例教程

第二节 凤凰卫视的品牌策略

字体:16+-

在中国的电视媒体中,凤凰卫视应该属于最年轻的那个群体了。它开办于1996年,这时,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已经存在大量的电视媒体,内地大部分省级卫视都已经开播。凤凰卫视后来居上,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其品牌超越了大部分竞争对手。早在1999年,在盖洛普所做的“中国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调查中,凤凰卫视就被选为国内最知名品牌之一。2005年,凤凰卫视闯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2006年,在中国品牌媒体100强榜单中,凤凰卫视更是跻身“电视类10强”。如今,凤凰卫视已经成为中国观众心目中电视媒体的典范之一,在全球华人观众中也享有盛誉。凤凰卫视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与它从一开始就着意经营品牌是分不开的。

一、差异化定位形成特色

凤凰卫视出世的时候,香港的电视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无线、卫视、亚视、翡翠等电视媒体各有绝技,各有自己的忠实受众群。凤凰卫视要在这个市场中虎口夺食实在是难度太大。在内地电视市场上,央视稳居全行业老大的位置,其权威性、影响力无人能够撼动。一些省级卫视频道也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凤凰卫视要想在内地抢占市场,在落地、覆盖、入户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然而,凤凰卫视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身在香港,根却在内地。凤凰总部位于香港,在香港注册,而他的创办人刘长乐,长期在内地主流媒体工作,对内地传媒业的经营和政策情况了如指掌,在内地有相当的人脉。此外,它的一些骨干,乃至一般员工也来自内地。这些是所有香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凤凰卫视身处香港,许多员工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乃至海外,它在香港的新闻和媒体环境中成长,其新闻与传媒理念是内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基于以上这些优势和劣势,凤凰卫视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立足香港,面向整个中国的宗旨。其要点之一是以香港的新闻理念和报道方式,为内地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新闻和时事资讯。为此,凤凰卫视努力争取在内地的落地权。先是在珠三角和部分涉外酒店等场所落地,后来又争取到在数字有线电视中付费入户。实际上,除此之外,内地观众通过卫星天线自行接收的也不在少数,一些有线电视网也在向用户免费传送其节目。因此,凤凰卫视的实际观众量远超过正式统计的数量,这是它迅速在内地形成影响力的基础。

覆盖一定的用户之后,怎样才能使它们成为自己的忠实观众?凤凰卫视这样一个后来者,必须打出自己的特色。最初,凤凰卫视推出了相亲交友等一系列内地比较少见的娱乐节目。这些节目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内地一些电视媒体很快开始模仿,有的甚至直接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娱乐节目形式。内地一些重要的电视媒体实力强劲,拥有大量固定观众,凤凰卫视的娱乐化战略受到很大威胁。

凤凰卫视成立于香港回归前夕,整个香港弥漫着回归气氛,香港回归也成为大陆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凤凰卫视也投入到与回归相关的事件的报道中,特别是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前后,凤凰卫视的相关报道达到了空前的**。这些报道以客观、即时、深入的特点与央视和内地其他电视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在观众中引起轰动,一举奠定了凤凰卫视在内地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此后,凤凰卫视从主打娱乐转向主打时事资讯。在1998年抗洪、科索沃战争、9·11事件等一系列报道中,凤凰卫视反应迅速,报道禁忌少,消息客观准确,并且以中国人的视角客观深入地对时事进行解读。反观内地电视媒体,由于机制的限制,反应慢,报道禁区多,观点笼统、古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宣传体制的限制,凤凰卫视在新闻报道方面的这些特色是内地电视媒体无法模仿的。凤凰卫视正是秉持这一特色,十几年来独步海内。而凤凰卫视品牌的基础也正在于这一特色。

二、“三名”策略

电视最擅长表现人的活动,电视中的主持人、记者、评论员往往会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人物。电视媒体如果能够把这些人的形象与媒体的品牌联系起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凤凰卫视十分重视培养名主持人、名记者、名评论员。1998年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点名凤凰卫视主持人提问,并对她给予称赞,吴小莉顿时名满天下。凤凰卫视抓住时机,为吴小莉量身订做了《小莉看时事》栏目。通过这个栏目,一方面吴小莉的名气继续提升;另一方面也为凤凰卫视带来了更多的观众和声誉。在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中,凤凰女记者闾丘露薇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争第一线采访,受到广大观众的爱戴和业内同行的尊敬。事后,凤凰卫视对闾丘露薇及其团队做了精心推广宣传,在许多媒体刊登了他们的采访手记,安排了他们与观众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后的新闻报道中,突出闾丘露薇的地位与作用,后来又让她出任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时间》的节目主持人。优秀的评论员团队是凤凰卫视的一大亮点。阮次山、曹景行、杨锦麟等评论员以其深厚的素养、独到深刻的见解、精辟的议论,深受海内外华人观众喜爱。凤凰卫视针对这些评论员的特点,开办了若干栏目,如阮次山的《风云对话》、邱震海的《震海听风录》、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等。

在凤凰卫视的竭力打造之下,它的一大批名主持人、名记者、名评论员,成为海内外华人观众心目中的明星,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个品牌,而所有这些个人品牌又都和凤凰卫视联系在一起,是凤凰卫视的子品牌,这些个人品牌又托起了凤凰卫视的大品牌。

三、凤凰卫视的CIS

凤凰卫视初期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内地。当它起步时,内地的全国性电视市场上已经是诸侯林立。内地电视台几乎都是以所属的行政区域为呼号,这虽然千篇一律,但也易于观众记忆。凤凰卫视无法获得这个天然的优势,为了让观众迅速记住自己,凤凰卫视在形象识别系统(CIS)上下了一番工夫。

首先,凤凰卫视的台标别具一格。绝大多数电视台的台标都是以英文缩写为基本元素,而凤凰卫视的台标却是一对翩翩共舞的凤凰。这个台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为基本形象,与几个英文字符相比,给人一种文化上的厚重感。在台标短片中,金光闪耀的抽象的凤凰形象翻转飞舞,最终形成静态台标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色彩方面,凤凰卫视以金黄色为主要色调,凤凰卫视的台标即采用这一颜色。凤凰是人们想象中的吉祥鸟,金黄是凤凰的主色,也是中华文化中吉祥如意的颜色。除了台标之外,凤凰卫视的宣传片、各档主要节目也都以黄色为基色,栏目中的字幕也以黄色为底色。总之,当观众收看凤凰卫视的时候,金黄的基色时时处处可见。凤凰卫视开播之初,内地电视媒体对于CIS还没有多少概念,几乎没有一家内地电视频道强调自己的基色。凤凰卫视的金黄色立即成为观众识别它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基色识别让观众一望即知,效率极高。

频道宣传片是凤凰卫视CIS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凤凰卫视专门制作了40秒的频道宣传片在节目间歇不断反复播出。“这里是凤凰卫视,您正在收看的是中文台”,“开创新视野,创造新文化”的口号和具有典型凤凰特征的画面不断反复出现,提醒着人们正在收看的节目属于凤凰卫视。这就避免了观众只识节目,不知频道的情况,也使节目、主持人这些具体元素与电视台的形象和品牌联系在了一起,成为电视台的品牌的一部分。

四、凤凰卫视品牌的扩展

传媒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很少有一家媒体成功之后固守原来的领地,扩张是绝大多数成功媒体的选择。媒体的扩张一般遵循先在同一媒体内扩张,再跨媒体扩张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凤凰卫视在其中文台取得成功之后,陆续开办了电影台、资讯台、美洲台、欧洲台、香港台等系列频道。这些频道都冠以“凤凰卫视某某台”的呼号,与最初的中文台采用基本形象相同的台标。由于中文台在前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频道享受了凤凰卫视的品牌红利。这些品牌不仅使用凤凰卫视的总台名、Logo,而且在节目的理念、风格,主持人、记者等方面与中文台一脉相承。新的频道大多沿袭了凤凰卫视一贯的办台理念,坚持开放、包容的气度,保持了客观冷静、高品位等节目风格。原来在中文台成名的一些名主持人、名记者、名评论员,也被调到新频道开设栏目,依靠其个人号召力,为新频道集聚人气,提升品牌效应。反过来,一系列新频道品牌的提升,也把凤凰卫视的总品牌推上一个集群化、规模化的新高度。

在媒体融合来势如潮的今天,没有哪一家有远见的媒体愿意把自己囿于一种单一的媒体范围之内。凤凰卫视的扩张,很快突破了电视媒体的范围。1998年,凤凰网开通。早期的凤凰网以推介凤凰卫视的节目为主要任务,是凤凰卫视的一个推广渠道。然而,由于凤凰卫视在内地观众中具有客观、全面、独家、深度等品牌形象,凤凰网开通后,大量网民试图从这个网站中获得和凤凰卫视同样的品牌体验。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对凤凰品牌有一定了解,又无法收看到凤凰卫视电视节目的观众来说,凤凰网的吸引力更是非同寻常。顺应受众的需求,凤凰卫视把电视节目的大量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搬到网上。同时,他们还发挥网络更新快,互动性、自主性强等特点,及时更新新闻,开设论坛、博客等媒体形式。如今,凤凰网已经成为一个以新闻资讯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网站。究其成功的原因,凤凰卫视总品牌的辐射效应起着基础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