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社会学

第四节 传者的角色失调

字体:16+-

角色失调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角色扮演者不能恰当地履行角色的职责,角色扮演出现障碍,角色不清,角色终止扮演;或者,虽然仍然停留在某一角色位置上,但实际上已经证明其角色是失败的。传者的角色失调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传者的角色和功能自居,要挟别人,牟取个人利益

传者不应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牟取私利。但某些记者以为掌握信息传播资源,把自己定位过高,动辄摆出很大的架子,说要对某些单位进行“曝光”,以此要挟别人,以牟取私人利益,有偿新闻的出笼即基于此背景。真记者为非作歹在前,假记者如法炮制在后——有些社会闲杂人员冒充记者,也干着上述勾当。这样的记者无疑是不称职的,即使没被解雇,也是角色失败的典型。

二、角色混淆造成不良影响

2007年12月28日晚上,央视CCTV5改版奥运频道现场发布会上,某主持人的妻子、北京电视台某位主持人大闹现场,揭露第三者插足他们婚姻的事件。她抢过话筒,在很短的时间内流畅地控诉、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这短短的几分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网络上很快流传开这段视频,人们纷纷指责那位央视主持人,也批评了北京电视台那位主持人有损国家电视台形象的失常举动。这是典型的传媒人角色失调的案例。北京电视台那位主持人显然混淆了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从家庭角色角度看,两位主持人是夫妻,夫妻矛盾应该在家里解决。从职业角色角度看,作为主持人的男方,在发布会现场的职责就是主持节目。但他的妻子“杀”进现场,把家庭矛盾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呈现在非常严肃、正式的电视节目中,是相当不妥的,也对他们两人的前途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重视“注意力”价值,漠视人文关怀

2008年5月26日下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了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除了向媒体通报了刚刚制定的《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之外,还特别提醒新闻界:“希望不同媒体、不同的记者或者不同的单位不要反复对灾区学生进行采访,让他们诉说自己的经历和痛苦的过程。”

做人的良知,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作为传者,缺失良知就是失去了根本。为了报道得煽情、感人,不顾报道对象的感受,甚至间接地导致人的伤亡,这样的记者不仅是职业道德缺失,简直是有辱“人”的概念。在对汶川地震的报道过程中,少数记者就缺失了良知和人文关怀。一位年轻的网友披露了如下体现某些记者漠视别人的痛苦、缺失良知的场景:

场景一:一位老人和一位中年妇女都被压在废墟下。营救员决定先营救中年妇女,医生为其输液,喂水。有个营救员挡住了摄像机位,某女主持对营救员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救人要紧。女主持却坚持要拍:“只要5分钟就好。”遇难者上方有一块板,随时有可能垮塌。营救员说:“我们把这个搬开。”女主持:“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女主持继续播报。那位老人一直痛苦呻吟,大家劝老人不要发出声音,保留体力。女主持:“在我们的下方还掩埋着一位老大爷,一直发出呻吟,我们现在试试把话筒放下去看能不能听见老人的声音。”她对着老人喊,“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大爷又发出了呻吟声。(为了追求效果,逼人说话,不顾人家濒临死亡、需要保存气力的处境)最后,中年妇女得救,但是下半身残废了,可能是因为被压得太久。大爷在营救员快挖到他的时候死掉了,可能是因为少了一些体力。

场景二:5月17日,俄罗斯救援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时,一名队员对着镜头怒吼。为什么?因为摄像机的强光灯正对着幸存者的眼睛!俄罗斯队员随后把门关上,记者又冲了进去。

场景三:某电视台记者在直播时竟然进入手术室采访,消耗掉一件无菌手术衣不说,还无知地强行采访即将要进行手术的已消毒完毕的医生,将其手术衣污染。医生怒不可遏,喊道:“你把我搞脏了!”记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还是继续问医生已躺在手术台上麻醉好的病人的伤情如何。他耽误了手术的时间,因为医生必须重新进行消毒。

场景四:飞机上,某记者要和被压125小时的蒋雨航对话。被埋了几十、上百个小时,伤员已经很虚弱了,记者还要追着左问右问,难道是想耗尽伤员最后一丝能量?要镜头画面效果、不顾人性道德的记者们,请离幸存者远点!请不要再问幸存者“感受如何”这样加深他们心灵痛苦的问题了!

场景五:一位女民警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和女儿。记者冷漠地问她在地震中是否失去了亲人?怎么能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还在拼命工作?最后问:“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女民警悲伤得话都讲不出,很快昏倒。

场景六:某女记者采访一个男孩(他哥哥被压在废墟里):“哥哥还会回来吗?”男孩答:“会回来!”她还追问:“说实话。”这样的发问对那个带着希望的小男孩是非常残酷的。

场景七:在水泥板下埋了72小时后的陈坚身体已经严重虚弱,记者却不停地和他说话。甚至为了配合直播,记者居然拨通直播间的电话连线让他说话。记者的煽情使陈坚的情绪一直处于非常激动的状态。当救出他时,他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最后离我们而去……

场景八:某记者问一个被压着的男子:“你是哪点被压到了呢?”被压男子:“全身都被压到了。”(只露出个头)记者:“那么你现在还能呼吸不呢?”男子:“还能微弱呼吸,你快点喊人来救我嘛……”这个记者不仅冷漠,而且无知。

场景九:一个聚源中学学生的家长收到保险公司3万元死亡赔款,一个记者问他收到赔款心情如何,高兴不?另外一个老太太家平房倒塌,收到保险公司500元赔款,那个记者又去问她这笔钱作用大不大。这些问题是多么残酷啊!

场景十:一个孩子告诉记者家里只有一个妈妈,但不知道妈妈的情况。记者追问他为什么往回走?去干什么?知不知道有危险?是不是担心妈妈?妈妈多大年纪?孩子被问得大哭,都说不出话来了。这个记者太冷血了!

场景十一:有个记者问挖掘者,你现在挖出一个人来了,是什么感受?结果那个人悲痛地说:“还是不要讲了,因为,因为……(已经遇难)”记者到处问“你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太无聊了!能救出活的当然是高兴,救出来却没能活的肯定是难受得要死!

这位年轻的网友在文章最后总结说,上述这些无良记者“为了抢新闻,简直是不择手段了:打搅伤员的救治,打搅抢险的进行,哪儿他们都要插上一杠子,又帮不上忙,还老坐直升机,占用有限的空间。我非常讨厌她们。”

上述地震灾害采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在我国,传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人文素养需要培养!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灾难事件报道上存在普遍不足。记者之所以会犯“伤害”到采访对象这种常识性错误,当然绝不会是出于故意,其根源在于经验不足,训练不足,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缺乏对受灾群众足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一切,其所属媒体也要负责。

思考题

1.传者角色规范是什么?

2.以你所敬佩的记者或主持人为例,说明正确的传者角色领悟、实践的概念和意义。

3.你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所接触过的传者角色失调的事例吗?

[1] 虽然广义上,互联网使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成为传者的可能。但一般而言,或从传统意义(狭义)上说,传者仍是指媒体从业人员。

[2] 丁海宴:《电视传播的哲学》,201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 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128页。

[4] 转引自张海鸽主编:《电视廉政论》,30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5]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见http://www.cjr.com.cn,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04-06。

[6] 陈力丹:《我国传媒的自律和他律》,见中华传媒网-学术网,2006-01-16。

[7] 闫肖锋:《〈新周刊〉的传媒观》,《青年记者》,2008(5)。

[8] 李庆林:《从分工角度看大众传媒的角色和功能定位》,《青年记者》,2008(6)。

[9] 2006年7月底,本章作者赴青海电视台调研,和电视台的部门主任进行了座谈。

[10] “西新工程”是政府实施的一项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重点解决西部农牧区文化活动覆盖面不高的问题,意在加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广电宣传。

[11] 《青海电视信息》,第72期,2005-10-8。

[12] 毕竟:《在迎合中欺骗:媒体的伦理困境》,见《青年记者》,2008(1)。

[13] 采取分层抽样法,查阅《楚天都市报》从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间每隔10天(每月1日、11日、21日、31日,无31日则取当月最后一天)的新闻报道,抽取其中有关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得到246篇新闻叙事文本。另外,对其中有关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护理常识等非事件性报道也进行了统计和分类。

[14] 徐进、朱锦平:《都市报中的老年人形象》,《青年记者》,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