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社会学

第一节 传媒与经济

字体:16+-

经济活动是世界各国和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活动内容。物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货币、价格、银行、财政税收等经济内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体构成,也是国家政策和国家活动的主体构成。在新的环境下,现代经济具有多种新的含义。首先,经济不但指更多的产出,而且指产品种类和质量的提升、技术和制度的变革和产出结构的变化,后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努力的主要方向。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损耗了太多的资源,如果不走效益型、技能型、环保型的路径,不变革产业结构和产业制度,将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其次,现代经济具有高度的竞争性,要保持经济的领先性和持久性,避免世界经济体系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待遇,就必须推行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调整。再次,现代经济活动具有大众性。经济必须由本国公民亲自动手参与并公平分享其带来的好处。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由少数人独享或享有大多数利益,而是应该由全体公民共同、公平地享有成果,否则,即使这个国家暂时取得经济的重大成就,也不能持久,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原创力将因此减弱。

传媒与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传媒的运作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制度。传媒不仅影响经济活动,而且本身已成为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研究传媒活动是理解经济的必要条件。

一、现代科技与传媒

现代科技为传媒提供了新手段。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美国社会学家佛立门在其《工业技术与社会》一书中,将人类迄今为止的科技浓缩到假想的80天,认为工业革命发生在这80天内最后的10分之3秒前,这一瞬间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79天的总和。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也曾描述过类似的趋势,他将人类约100万年的历史浓缩为一天24小时,每一分钟代表700年,每秒钟等于12年。以此计算,人类从发明照相术、电话、电影、无线电到电视,总共不到10秒钟的时间。具体地说,午夜11秒前出现电报,8秒前出现电话和留声机,7秒前出现电影,5秒前出现无线电广播,4秒前出现电视,午夜前3秒钟则相继有民用通信卫星、电脑、互联网等问世。据统计,电子媒介从投入商用到拥有1000万用户,电话历时30年,录像电视13年,有线电视10年,互联网仅5年。[1]现在人类通信的主要方式(如照相术、电报、电话、电传、寻呼机、收音机)和为人所熟知的大众传媒(如报纸、电视、电影、网络)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传媒需求扩展相结合的产物,新能源的发现被运用于人类传媒手段和方式的扩展,形成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各种形态。以电视为例,现代的演播室,已经由人工操作过渡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数字化设备代替了模拟设备。数字录像机、数字切换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计算机制作技术以及虚拟演播室技术,都已得到广泛运用。以卫星传输为主,光缆和微波相结合的节目传输覆盖网普遍得到运用,卫星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电缆数字电视等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各个城市投入使用。现代科技装备下的传媒音质好,画面清晰,能同时传送声音、图像和数据,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通过卫星、数字压缩等技术,电台、电视台可传送节目的套数明显增加,覆盖区域和受众规模扩大,满足了受众的多种需求,加快了传媒的速度。通过交互技术,借助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和卫星数字广播电视的用户可以完成收发传真、电视购物、视频点播、游戏、付费收看、会议电视等业务,实现了用户和广播电视系统信息的双向传输和互动。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1865年美国总统林肯被刺的消息花了12天才传到伦敦,而1962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时,44%的美国人在15分钟内就知道了。[2]现在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可以在十几分钟内通过各种传媒,尤其是网络传遍全球。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传播方式的改变,现在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了: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非常便捷,人和人之间不一定非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既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又提高了效率。新的沟通方式为记者的采访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在当今社会,谁能掌握和占领传媒技术的最高点,谁就能占领更大的传媒市场。

二、经济制度与传媒

现代经济制度主要是市场经济制度,它为传媒提供了管理、资金和理念。传媒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专门化的集团和组织进行管理,逐渐走入股市的资本运营,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及其制度发挥作用的结果。1996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标志着我国大众传媒媒介产业经营步入了市场化轨道。现代传媒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其基本要义是谋求市场利润。现在,我国传媒业已基本脱离了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财务补贴,转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下的广告收入来运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广告业的增长就一直持续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998年,广告收入超亿元的媒体已经超过20家,当年,中国传媒业的利润总额第一次超过了烟草业。[3]因此,广告以无孔不入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剧、娱乐节目中就不足为奇了。

谋取市场利润是许多传媒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一方面,传媒在描述和报道“客观”的事实;另一方面,它也在全力以赴地试图取悦节目效果分析人、报刊发行经理、广告商、广告出资人以及股票持有者。在市场环境下,要获取较高的利润,公众的需要被放在首位,传媒机构的运行方式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传媒所报道的事实更具有多面性,并更倾向于按照市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之一是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这些利益主体要在社会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利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需要在传媒中表现,需要传播行为和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如不同的报纸和杂志,所面向和服务的受众是有差异的。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当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也不排除有的传媒个人和组织通过隐瞒事实、删改事实、制造新闻的办法来获取非法利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传媒过去那种依靠规模和份额的扩增来获得收益的方法已经不可行了,传媒业“跑马圈地”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传媒更多地纳入相互竞争的状态。传媒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就要对资讯进行精细的加工,使之成为信息含量高的产品,并且以更好的方法、更快的速度传送给受众。在各种传媒相互竞争、信息海量的当今社会,传媒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公信力等成为传媒研究的重要问题。传媒要仔细研究受众的个性特征、趣味、价值、思想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传媒受现代经济制度影响的体制性结果是:为提高内容生产和运营能力,许多传媒组合起来,形成了产业集团。不仅是相同性质的传媒,而且不同类型的传媒(如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之间,也组成了规模化、综合性的产业链,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扩张。传媒业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传媒资源的使用率,降低了运作成本,增强了竞争力。现在还不能准确估计这种市场机制对传媒业未来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制度下,传媒对市场利润的追求都不应是唯一的价值目标,都要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这样才能既有助于传媒自身的发展,又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三、传媒对经济的作用

在受市场经济影响的同时,传媒对于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传媒与经济相互外在的角度看,通过传媒了解经济信息,是传媒对经济发展的显功能。“社会经济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尺,经济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变革促进社会的变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经济现象和经济信息的存在。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更加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4]传媒通过传播经济信息、反映经济形势、解释经济现象,使受众和企业了解市场形势,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指导受众的消费生活;通过传播经济观念和经济法规,规范受众的经济行为。

从传媒与经济相互内在的角度看,传媒可以刺激与其相关的技术、设备和服务业(如电脑硬件、软件开发、激光技术、电子技术、卫星、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产生和发展,帮助经济实体提高效率;作为各经济环节的桥梁和纽带传媒,可以把产销、供需和市场连接起来,是联系社会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民众的主要中介;传媒为经济发展创造恰当的氛围,引导受众经济观念的更新和对技术、组织、管理新理念的追求;传媒还有社会资源的导向功能——各企业通过传媒信息,能知己知彼,有助于更好地判断市场的走向,从而将物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和配置。总之,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优化组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市场的了解等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这使得从经济角度看,传媒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独立性,自成一个体系,此即传媒经济。

(一)传媒与信息经济

传媒经济实质上属于信息经济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现代社会新的经济形态的内核。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漫长的农业社会到现代的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信息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指社会以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中轴”进行构建。信息传输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着,但是把它作为产业,作为经济的方式进行经营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当代社会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组合、包装、传输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负载在物质载体上的知识和信息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对象。

由于知识和信息在当代社会作用增大,传媒的力量也将增强。传媒根据社会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新的加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含金量,把信息根据用户的需要销售出去,渗透进各物质生产部门中,获得价值增值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以信息经济为特征的传媒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

(二)传媒经济与符号经济、文化产业

传媒经济主要是符号经济。当今世界,符号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负载它的物质形态本身。人们对物品的占有和使用,越来越不是因为其使用的功能,而主要是因为其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和人的地位、身份、品位有关。在豪华餐厅吃美味佳肴,看重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与之匹配的富裕、时尚、派头等。很多名牌服装都有符号的象征意义,这些服装通常价格昂贵,其价格不能反映出它的真实价值,在消费这些名牌服装时,消费者可以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揭示并让公众认可这些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就需要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将这些符号的意义和价值输入到受众的思想意识中。在传媒的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地被揭示出来,信息大规模地增殖,图像大幅度地叠加。通过传媒,文化符号被当作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物质,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形成。文化产业的目的是谋求文化的利益最大化。当文化产品在生产线中大量地被制作出来,文化产业就成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采用了工业公司典型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务的形式生产传媒所需要的、作为商品的符号,开辟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奠定了现代传媒的经济基础。传媒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将以不可阻挡之势,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符号最大的特点是新奇和异质性。按照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中渗透、体现着人的思想、情感,它不同于机器生产的产品。机器可以模仿出人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的形式,但是不能发掘出产品的内在特质。如果因为机器的文化生产比人凭借双手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数量多,就大量制造这些同质化的产品,将最终损害文化的创新力。因此,传媒经济应以不损害文化原创性为限制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有偿新闻作为传媒对经济影响的负功能之一,是中国社会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当代中国,新闻媒介(尤其是党报和电视台)的“曝光”或者“表扬”经常意味着一种来自官方的态度或者“权威”的认定,其影响力极大。因此,对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来说,在媒体的新闻节目或版面中呈现自己的正面形象将意味着比广告要好得多的宣传效果。某些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记者以此来换取额外收入,甚至个别平面媒体也愿意用某些新闻性版面刊登这种间接广告以牟取高额利润。这种交换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初见端倪,90年代市场化以后则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