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

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

字体:16+-

——带你走近神奇的人格

2015年12月11日,轰动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罪犯林某某被依法执行死刑。法院判决书认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某某因日常琐事与同寝室的黄某不和,怀恨在心,遂从实验室中取出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将其注入室内饮水机,黄某喝下含有剧毒的饮用水导致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去世。

黄某被送医院治疗期间,正在同一医院见习的林某某仍故作镇定,亲自为黄某做B超检查,还告诉黄某没有什么事,其后还带水果前去看望。黄某的父亲赶到上海当晚,与林某某同住一寝室,也未发现任何异常。还有一次,林某某骑自行车碰见黄爸爸,还特意停车询问黄某病情有无好转。眼睁睁看着室友及其家属受尽折磨,林某某始终没有说出病因,一次次错过抢救时机。

采访中,林某某的高中同学小吴表示,他的性格有时候有点儿古怪,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其研究生同学也说,林某某做事比较冲动,不计后果,对别人说的某些话或行为特别敏感。

原本即将走上医生职业岗位,担负起救死扶伤重任的天之骄子,因一念之差成了杀人凶手,断送了两个家庭的希望。还原整个事件,林某某在实施伤害行为、受害人治疗期间以及法庭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麻木冷血令人心寒。可以说,林某某的人格偏差酿成了这出悲剧。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是人际关系的助推器,还与成就事业关系密切。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内涵丰富而且十分有趣的心理现象。中国古典小说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张飞粗犷莽撞和诸葛亮机智沉稳的心理特征,以及现实生活中,专心致志于一事和凡事三分钟热度的行为方式,都是人格的生动展示。心理学上讲的人格源于拉丁文词汇“persona”,persona是古希腊演员戴的面具,它反映了不同的角色要求,规定了舞台上演员的行为,代表了一个人特有的行为模式。例如,在我国传统的京剧脸谱中,人们看到红脸,脑海中就浮现出关公的忠义形象;看到白脸,就联想到曹操的奸诈形象。

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二、人格的特点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具有以下4个主要基本特性。

(一)独特性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存在两个心理和行为模式完全一致的人。“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十分贴切地反映了人格的差异性。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等先天和后天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在相同的家庭和学校教育背景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二)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个体的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一个反应敏捷的个体,心理过程进行速度快,他不仅在学习情境中思维灵活,还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敏感机智的特点。

(三)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而当人格各组成部分表现不一致时,会造成各种心理冲突,甚至产生“人格分裂”。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自主的。某种人格在某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在某些时候,又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人格,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换了一个人。多重人格患者卡梅伦·韦斯特根据自己人格分裂的经历写就的《24重人格》一书,是了解多重人格的经典纪实性文学作品。

(四)社会性

“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动力以及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性等方面。比如,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抛弃、不放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可能很快就能取得新成就;而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在一点儿小风浪面前,就可能一蹶不振。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大的方面来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生物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生物遗传

气质是个体人格塑造的生物基础,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1]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受人的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气质类型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4种独立的类例,每种气质都有其相应的行为风格。比如,抑郁质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表现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常因小事引起情绪的波动、很少向外表露自己的情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十分敏感等,这种气质类型的个体容易形成内向的人格特点。

气质影响行为方式

心理学家设计了“看戏迟到”的实验,揭示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面对挫折的独特反应。

胆汁质的人会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并且还会埋怨戏院钟表走得太快。

多血质的人明白检票员是不会放他进去的,所以他不会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演出。

黏液质的人想反正第一场戏可能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待一会儿,看看报纸,吃点儿零食,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抑郁质的人会抱怨自己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发誓再也不来看戏。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方面而异。人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在气质类型这类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和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所起作用更大。

(二)环境

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作用是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产生的。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个体,经常会缺乏安全感,表现得十分敏感、自卑,易形成敌对的性格,并且习得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民主宽容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个体,显得自信,勇于探索,从容大方,易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个体,易形成任性、自我中心、缺乏独立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着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管教风格下的学生会呈现不同的人格特点。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在专制型管教风格下,学生对领导依赖性加强,缺乏自主行动,但常有不满情绪;在放任型管教风格下,学生表现为任性,经常产生失败和遇到挫折;在民主型管教风格下,学生的行动积极主动,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

(三)社会文化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大背景之下,都受到某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格特征朝着社会文化期望的方向进行塑造。在文化的塑造功能下,整个社会成员的人格结构显示出一致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其鲜明的民族性格,这就是文化塑造功能的生动体现。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做人”,“君子”品格备受推崇。林语堂将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旧中国人的性格描述为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和因循守旧。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大和民族的国民性格则矛盾性十足,表现为典型的“菊与刀”,即性格的双重性,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同样,德国人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犹太人的精明以及法国人的浪漫情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都是文化塑造的结果。

四、人格的心理结构

人格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人格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单位。在人格心理学领域,特质理论已经成为描述个体人格结构的主要理论。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它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

图8-1 羞怯作为一种特质

图片来源: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388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认为人格的特质可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个部分。共同特质是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有的特质,如“好面子”是国人普遍的心理特质。个人特质是每个人特有的特质,可细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几乎个体所有的行动均会受此倾向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一个人身上只有一个首要特质,且并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类特质。中心特质具有的渗透性要弱于首要特质,并不像首要特质那样在个体行为的各种情境中都一致地表现出来,每个人身上存在的中心特质数量为5~10个;次要特质则指那些最不显著、最不具概括性且渗透性最弱的特征,它在个体身上体现得较少。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

卡特尔(Raymond Barnard Cattell)通过系统研究指出,人格结构中存在16种根源特质,它们是人格的元素,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受其影响。他还根据这16种根源特质编制了著名的《16PF人格问卷》。

表8-1 卡特尔16PF量表中的16种主要因素[2]

续表

(三)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Hans J. Eysenck)将人格结构分为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3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典型的外向性表现为开朗,喜欢社交;神经质的人格特点是情绪不稳定,常对很小的问题和挫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且要经过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精神质的个体感觉迟钝,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孤独,与人不友好,常做一些古怪的事。艾森克还将外向性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将人格分成4种类型,个体间的人格差异,只是在4个象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四)大七人格模型

中国心理学家王登峰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

图8-2 艾森克人格二维结构示意图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呈现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7个维度。外向性方面:高分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活跃、积极,擅长与人交往,容易与人沟通,受人欢迎,并伴有个人的乐观和积极情绪;低分者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被动、拘束和不易接近,并伴有个人情绪的消极和低落。善良方面:高分者的特点是对人真诚、友好、顾及他人、诚信和重情感;低分者的特点是对人虚假、欺骗以及利益为先、不择手段。行事风格方面:高分者的特点是做事踏实认真、谨慎、思虑周密、行事目标明确、切合实际以及守规矩、合作;低分者的特点是做事浮躁、别出心裁、不合常规以及不切实际和难缠。才干方面:高分者的特点是敢作敢为、坚持不懈、积极投入和肯动脑筋;低分者的特点是犹豫不决、容易松懈、无主见和回避困难。情绪性方面:高分者的特点是急躁、冲动,对情绪不加掩饰和难以控制;低分者的特点是情绪稳定、平和,情绪表达委婉和可控。人际关系方面:高分者的特点是待人友好、温和、与人为善并乐于沟通和交流;低分者的特点是自我中心、待人冷漠和计较。处世态度方面:高分者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坚定和理想远大,对未来充满信心、追求卓越;低分者的特点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