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探究人格的奥秘
小王,女,大一学生。出生于一个小山村,自幼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一开始就参加学习委员的竞选,结果落选,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不再突出。身边很多同学交游广阔,见多识广,各方面能力素质突出,小王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感到巨大压力。她渐渐变得十分敏感,越来越在意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每时每刻都在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嘲讽的语言。同学的一句话、一个玩笑、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都会刺激到她敏感的神经,让她受到伤害。每天都神经高度紧张,疑神疑鬼,对周围人充满敌意,最后发展到了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心情忧郁、注意力不集中,只好休学回家。
小王自幼家境贫困,性格内向,但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优异,这一突出的表现掩盖了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到了大学,学业不再突出,在广阔的大学舞台上,却没有任何可以施展的空间,于是深深的自卑感袭来,她变得敏感猜疑和敌对。最后,招架不住,正常的大学生活都难以为继。
一、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似的生理成熟、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间的人格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共性的特点。一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能正确认知自我。大学生基本上能够自我认可和接纳,能接受一切属于自我的东西,不再简单地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自我控制的独立性也显著增强,“我的地盘我做主”是其内心愿望写照,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但伴随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种种矛盾逐渐出现,大学生也深受困扰。
其次,情感饱满适度。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细腻深刻、丰富多彩,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再次,智能结构健全合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各种认知能力能够有机结合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智力的核心成分,思维品质不断提高,达到了最佳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最后,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大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思维活跃不僵化,行为开放不拘束,敢于开拓进取,他们的活力、智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从而增强了社会驾驭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了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有不少大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或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弄潮儿,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偏差
(一)自我中心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自我中心是个体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优越感,容易肯定自己,否定他人。自我中心的人凡事从自我出发,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只关心自己,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为人处世中总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因而不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行为做事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自我中心的同学常会有以下不合理的观念:①我属于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管不着;②我比别人优秀,他们都该听我的;③别人都应该喜欢我;④我怎么会做错什么呢?有问题的是其他人。
克服自我中心的对策有2条。
一是,换位思考,建立正确合理的观念。比如,树立“我有权做我喜欢的事情,别人也同样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不必事事干预他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别人可以不喜欢我”“人和人是平等的,我跟别人都一样”等观念,用这样的观念来代替前面不合理的观念。
二是,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人际关系中成功和失败的地方,探寻背后的原因;进行相关的人格心理测验,增进自我了解;征求家人、朋友和同学的评价等。通过这样的途径,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既不妄自菲薄、自怨自艾,也不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二)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大学生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完美无缺。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甚至把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看成是自己“不完美”的表现,总对自己不满意。经常体验到挫败感,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自信心。他们对自我十分苛刻,只接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自我,不肯接纳现实中平凡的或有缺点的自我,造成适应困难。
追求完美者常会有以下表现:①“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是完美主义者典型的口头禅;②设立很高的或者不可能达到的标准,经常对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满,经常挑剔自己和他人的表现;③过于苛求,脑子里总是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换另一种方式、另一种做法,也许结果会更加理想;④对于感兴趣和认为应该做的事,总是全力以赴,但因担心不能把任务做到尽善尽美,宁可将完成时间一拖再拖,导致拖延症。
克服完美主义的对策有3个。
首先,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人既不会事事行,也不会事事不行;一事行不说明事事行,一事不行也不说明事事不行。应该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宽容待之。
其次,设置合理的目标。树立合理的自我评价,容许在某些对自己而言比较重要的事情上努力追求,但不必强求所有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且不能过于苛求他人;设定理智的、可达到的目标,避免目标过高造成心理障碍,造成犹豫不决和拖延现象。
最后,培养一些无须追求完美的爱好。在学习、工作之余,至少寻找一两样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对这种兴趣爱好抱着游戏的心态,抛弃竞争意识,放弃表现“好”或“坏”的评判,“为游戏而游戏”是完美主义者最好的放松。
(三)偏执
偏执的人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总认为自己的见解比别人出色,轻易否定别人。听不得别人相反的意见,不理解别人的好心善意,独断专行,妄自尊大,容易失去友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偏执的大学生会有2个典型表现。其一,自我评价过高,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易被说服,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事实面前仍强词夺理或推诿。在人际交往中,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喜欢挑人家的缺点和毛病,不大愿意承认别人的成绩,经常和他人发生冲突。其二,极度敏感,对人不信任,常把别人的好意或中性态度理解为恶意,总以为别人和自己过不去,不相信他人的真心实意,时刻戴着“警惕”的眼镜发现“可疑的痕迹”,经常怀疑朋友的忠诚,处处提防他人,因此经常造成误会。
克服偏执的对策有2个。
一是,调整认知。偏执的人喜欢走极端,这是因为他们一贯秉持的不合理观念在起作用。如有的人认为,“被别人说服,放弃自己的观点,是无能和没有面子的表现”“人都是虚伪的,不存在真正的友情”等。要对这些不合理的观念进行改造,去除其中的极端、偏激的成分,如换成“别人的观点其实也有合理的成分,取人之所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真诚和虚伪的人都有,只是我要寻找真诚的人进行交往”。
二是,纠正敌意训练。偏执的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与他人争辩、冲突的情形中,因此造成人际关系的破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及时提醒自己要保持20秒钟的冷静,待自己心情稍稍平静后,再选择应对的办法,或暂时先离开刺激的环境,这对减轻自己的敌意和强烈的情绪反应是非常有益的。
(四)羞怯
羞怯主要表现为个体在遇到特殊的人或处于特殊的场合时感到内心紧张甚至恐惧,同时在行为上表现出面红耳赤、行为拘谨甚至退缩。每个人在童年期,都会有过羞怯的切身体验。一般情况下,童年时期的羞怯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而逐渐得到改善,但也有人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导致羞怯心理没有得到改善。
羞怯的大学生会有2个典型的表现。其一,紧张和恐惧是羞怯的最直接情绪体验,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遭到别人的笑话,脑海中经常浮现出“话说得是不是恰当”“身体姿势是不是合适”“表情是不是自然”“大家是不是对我的表现很不在意”等问题。当身处会让自己体验到羞怯的特殊场合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四肢发冷、冒虚汗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其二,严重羞怯的个体在行为上会表现出目光游离、手足无措、肢体僵硬、说话语无伦次,本来能够顺利表达的内容因为羞怯而大打折扣。社交恐惧症是羞怯的极端表现。有的同学因为极度担心自己不好的表现被人嘲笑而拒绝或逃避与人交往,情况严重的甚至连进入教室上课和进入食堂吃饭都十分困难。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提出了克服羞怯的8个建议。
①要意识到,并非只有你一个人感到害羞。每一个你见到的人都可能比你更害羞。
②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像你要改变一个存在了很久的习惯一样。
③尝试对你接触到的人微笑,并与他们进行目光接触。
④与别人交谈,大声说话,用最清晰的声音,特别是当你说出你的名字或是询问信息时。
⑤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个提出问题或是发表观点。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第一个说。每一个人都会欣赏“破冰者”,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认为你害羞了。
⑥永远不要小瞧你自己。相反,想一下为了达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⑦注意要使别人感到舒服,特别是当你寻找其他害羞者时,这样做会降低你的自我意识。
⑧在去通常会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前,练习沉思、放松,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状态。
(五)悲观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甚至感到绝望,一蹶不振,这都是悲观心态的反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的人习惯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总是关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很少看到积极的一面。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一片灰暗,没有生气,结果也把自己变成浑浑噩噩的状态。而有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仍然积极乐观,把每一天过得精彩。
2015年,在漫画家熊顿(笔名)去世两年半后,根据其同名畅销漫画书及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热映。2011年8月,熊顿被检查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她称这个瘤为“肿瘤君”。患病期间,熊顿用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戏谑着病魔,反击随时可能恶化的病情以及身心灵遭受的病痛折磨,她将自己真实的抗癌经历通过诙谐可爱的漫画表现出来,网络点击量超过3000万。2012年11月,熊顿因病去世。但她的乐观幽默,与病魔抗争的积极向上精神,以及“我愿用微笑为你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的话语,感动了众多网友,也触发了人们对生活态度的再思考。
乐观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学会。德国心理学家皮特·劳斯特提出了改变悲观、培养乐观的10条建议,可以供大家参考。
①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祸。因此,一定要懂得积极态度所带来的力量,要坚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你走向胜利。
②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这样,你就不会放弃争取微小胜利转机的努力。你乐观,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倍增。
③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厄运,排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
④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
⑤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发现有利的条件。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到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这样,自信心自然也就增大了。
⑥不要把悲观作为保护你失望情绪的缓冲器。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给人以力量。
⑦你失败了,但你要想到,你曾经多次获得过成功,这才是值得庆幸的。如果10个问题你做对了5个,做错了5个,那么你完全有理由庆祝一番,因为你已经成功地解决了5个问题。
⑧在你的闲暇时间努力接近乐观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通过观察培养起乐观的态度,乐观的火种会慢慢地在你内心点燃。
⑨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像人类的其他态度一样,悲观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这就是乐观。
⑩如果乐观态度使你成功了,那么你就应该相信这样的结论:乐观是成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