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

四、民营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

字体:16+-

(一)重点发展某些具有“大电影产业”潜力的类型电影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无论是迪士尼公司的“娱乐冲击”还是哈利·波特的“智慧神秘”,都蕴含持续、长久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我国的民营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作为中国电影发展产业中饱含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民营电影公司,其创作重点倾向于能带来经济利益和市场价值的商业大片。如《英雄》、《十面埋伏》、《赤壁》等,以及情节曲折、叙事类型明确的喜剧片,如《疯狂的石头》等。颇具特色的贺岁片,如《非诚勿扰》系列,通过创新与资源的结合,也都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价值。但是,细究起来有一类影片却遭到国内电影制作公司的忽视,那就是科幻类电影。

科幻电影是在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科幻小说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1]长期以来科幻类电影受到国外电影家特别是好莱坞影人的追捧。近年获得巨大影响力和票房收入的《阿凡达》和《盗梦空间》都具有科幻电影的特征。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来看,科幻电影具有巨大的产业潜力和影市长期盈利能力。这是国外电影业投拍这种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盈利类型的内在动力。但是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无疑是一个空白点。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科幻类电影可以为观众带来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刺激。“电影是一个梦”这样的思维让观众可以尽情地忘却烦恼,在电影中畅游,体验创意带来的无限可能。观众自身的想象力也被充分激发,这样有助于电影的意象在观众的脑海里长时间停留。科幻电影存在诸多吸引年轻观众且具有开发衍生产品和衍生产业的可能性。在《盗梦空间》中,陀螺这一意象给全世界的观众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电影制作公司针对于此做文章,制作各种衍生产品,达到很好效果。片中出现的梦境也具有主题公园的很好的发展潜力。倘若某一电影主题公园可让游客体验在梦中天地颠倒的神奇,体验在梦中失重的奇妙经历,那么,开放式的盈利模式就可以得到建立。网游、手机游戏等富含想象力的产业在科幻电影的激发下迸发出较大的活力,而科幻类电影也为游戏提供无限可能的意象、意境,因此这类电影在与游戏产业等的结合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市场价值。

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应当开始认真考虑科幻片的开发问题,因为这将会是一片辽阔的、富含无限可能的土壤。作为技术美和艺术美的结合,科幻片的开发既需要技术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文化艺术资源的融入。无论是《哈利·波特》,还是《阿凡达》,其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特定历史内涵和文化符号的再现,可以给观众带来知识和感官的审美感受。民营电影要想告别低级、无趣的电影视觉化,只有通过不断挖掘本民族的文化以及世界范围的丰富宝藏,才能在电影生产与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实现突破,才能跟上电影的时代潮流,向电影文化和产业正能量的更深层次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丰饶文化为人们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对于地域符号的书写可以为当地带来品牌上的打造和文化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业将是一个巨大的刺激。

在近年中国台湾电影市场上,《艋舺》创下了多项纪录:台湾电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电影;仅6天票房破亿元的速度为台湾电影之冠;获台湾电影播放厅数最多纪录,超过160个影厅同步上映;20年来首部挤入贺岁档期的台湾电影。作为影片主要拍摄地和原型的剥皮寮老街位于台北的万华区(原艋舺区)。2009年9月,剥皮寮老街历经10年整修,终于落成并正式开放供游客参观。这条老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和电影的拍摄与宣传作用构成互动。而台北市鼓励电影在本地的拍摄,包括经费支持、协助勘景、拍摄、行政协调及营销,也对电影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喜羊羊》系列电影在中国民营电影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启示作用。需要看到,其中的动漫人物、情节故事包含着一种开放性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意义关系。弗洛伊德说:“生活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对我们来说太艰难了: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失望和难以完成的工作,为了忍受生活,我们不能不采取缓冲的措施。这类措施也许有三个:强有力的转移,它使我们无视我们的痛苦;代替的满足,它减轻我们的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痛苦迟钝、麻木。”[2]《喜羊羊》系列电影正好是抓住了“移情说”中人们在生活压力下所产生的心理。例如懒羊羊的被热捧正是由于他是一个可爱而又在重压下心态释然、逃避噩梦的代表。

《喜羊羊》系列电影带来的产业链能量及其市场开发力量是巨大的。《喜羊羊》系列动画片知名度越来越高,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及数量,让开发商广东原创动力公司赚足了名声和利益。原创动力公司抓住商机,摸索出了适合市场的成功之路,打造了产业链的完整性,整体运作成效显著。当然,也需要看到,《喜羊羊》品牌在其整合开发的过程中也不无问题。虽然喜羊羊的内容生产为其获得诸多衍生产品的授权,但是更大的盈利却被产业链上的其他产品制造商获得,原创动力公司在与产品制造商谈判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盈利有限。而且,该公司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喜羊羊》的品牌优势,在娱乐公园、音乐、网络游戏等领域进行系列开发。

可见,拥有全局性的战略性思维和规划,在产业链上进行良好的设计,并且在品牌授权、专利申请等方面下足功夫,是必要的。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民营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飞跃和提升。

(二)进一步加强电影文化产业政策、法律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广告法》等政策法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都是条例或规定,真正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还很少。

首先,政策刺激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来鼓励民营电影公司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开拓,意义重大。例如,通过税收调节来刺激民营电影公司的投资,通过资金扶持和资金担保等方式使民营电影公司在扩展产业链时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推出吸引电影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编制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录和投资指南等以指导创意产业投资,也有助于鼓励企业及社会资金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其次,政府要制定各种版权保护的法律及专利维护的法律。即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保障民营电影公司在电影产业链扩展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避免其品牌权益受到侵犯。同时要积极组织、推动、引导建立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协会,引导各个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最后,政府要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对民营企业施行入园的优惠政策。北京的文化创意资源很多,但资源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割断了资源产生价值的链条。因此,应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通过动员企事业和民间资本的共同参与,建立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区域创意产业链。在优化资源的同时,使创意产业形成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形成规模优势,实现集约经营,提升衍生品生产能力和创意产业的影响力。

(三)加强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

2012年11月,民营影视公司小马奔腾集团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是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事件和象征。作为具有极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电影产业,技术的发展是不容被忽视的必然趋势。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做强做大离不开计算机模拟、数字特效等技术因素的支撑,离不开电影后期制作的帮助,因此怎样发展电影技术就成了中国电影寻求进一步变革和提升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金是制约中国民营电影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民营电影公司来说,要拿出大量的资金做电影特效是很难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民营电影技术无法向前发展的理由。民营企业公司应当寻求各种融资方式,争取在资金上保证电影技术的充分应用,不能有急功近利的观念,不能认为在技术上的探索和投资是风险极大的浪费;而应当看重长远价值,努力在电影技术上加以尝试。

人才也是制约民营电影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美国好莱坞有许多的电影特技专家都是中国人。例如《泰坦尼克号》在拍摄过程中就有许多中国的电影特技人员参加,他们为好莱坞的电影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内发展环境的限制和福利待遇的制约或许是他们不愿回国的原因之一。

勇于“请进来、走出去”,是发展中国电影技术的一条必由之路。“请进来”是指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吸引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技术专家参与,从他们身上学习当前世界先进的电影技术;“走出去”是指国家要派出一批具有潜力的电影人才到国外进行学习,把先进的技术经验带回国内,服务于中国的电影技术。同时,科研机构和大学也要在学科建设上采取一定措施,勇于培养在电影技术上具有专业造诣的人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完备的实践机会。

(四)运用拿来主义,吸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

从中国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中可以借鉴的内容包括哲学、美学、早期的各类艺术形式、神话传说、国学经典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很多神话传说的历史宝藏,只是由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没有细细去挖掘,才使得这些神话传说处于沉睡阶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电影创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

民营电影制片公司应当多策划与中国古典神话传说有关的电影,鼓励签约编剧进行相关题材的创作,在资金上给予投入。古典神话传说的改编,例如南柯一梦、八仙过海、画扇判案等故事都是极好的素材,值得进行开发。而且,由这些神话故事改编的电影可以很好地拓展产业链,其丰富的故事内容、富有想象力的情节等,都为游戏业和主题公园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很多古典哲学和美学的思想也可以被应用到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例如象思维的应用。象思维就是一种包含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境界的思维,强调比类取象,即把各种意象相似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这在电影创作中可以充分应用。如把猪与彩陶联系到一起,这种思维对于电影文化创意挖掘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注重具有创意价值的意象制造,为衍生产品和衍生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意象上的素材。此外,很多的古典艺术形式也对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国古典舞、中国古代戏曲、中国画、中国古代杂耍等,都可以为当代电影创作带来灵感,促进中国电影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五)民营电影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商业运作能力

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运作能力,包括战略制定、品牌发展以及营销策划等方面。在战略制定方面,民营电影企业管理者要对行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有足够的了解,并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细致分析。如今民营电影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此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拥有商业运作和战略管理的智慧,发展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就更是如此。另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注意品牌的打造。从《哈利·波特》的成功人们可以看到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性。而品牌的发展又离不开营销策划,也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造势”的效果。对电影及衍生产品和衍生业务进行整合营销,不无价值。有些成功的商业影片,斥巨资举办首映式,地铁、公交站、商场和媒体上都可以见到它的宣传广告;有的则会举行多次新闻发布会,吊足观众的胃口。显然,营销策划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国际化的传播策略和对明星的充分利用。《哈利·波特》的成功告诉人们,明星对于整个电影产业链具有巨大价值,人们因为对哈利的喜爱进而喜欢关于他的一切物品,想要体验哈利所经历的情境和遭遇,于是相关衍生产品有了市场,主题公园就有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这充分证明影片中的角色、明星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吸引是发展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必不可少的营销元素。

同时,在电影产业链的营销过程中要着意打造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电影品牌给予观众的特殊吸引力。在同质化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怎样做到独特、无法被模仿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民营电影企业也不例外。因此,策划、运作独特的电影项目应当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也就是个性化而充满创意的,这样才能为本企业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砝码。

民营电影公司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产业化的过程无法回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迫于资金、技术、战略视野等多方限制,很多民营电影公司无法向“大电影产业”迈进,只能倾向于投资风险较低的商业大片和成本较小的娱乐片等,在产业链的扩展上与成熟的外国商业运作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民营电影公司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不仅要建立健全法制环境,在政策法律上对中国电影业进行刺激和保护,而且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同时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上对民营电影企业有一定倾斜。企业则要在自身的商业设计思维和运作能力上进行提高,构建整体性战略框架,实现电影产业网络的扩展,从核心竞争力及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进行提升,同时要在电影类型上拓展思路,走出一味投资商业大片或低成本娱乐片的泥淖,向更有产业化潜力类型的电影领域迈进。

[1] 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2] 徐冬焱、刘飞茂:《弗洛伊德言论精选》,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