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诗篇——摄影美

(三)反差:照片的个性呈现

字体:16+-

如果说密度是影像的生命源泉,那么密度对比形成的反差则是照片性格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基础用色都是墨黑。但墨黑有深浅之分,所谓“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轻”五种不同深度的墨的颜色。对于这五种墨色对比幅度的掌握和运用,便形成了绘画的各种流派。各位画家的风格虽主要是由于经历、性格、师承的不同,但用墨的浓度也是画风不同的原因之一。

摄影中的银粒或染料就如水墨画中的墨,但它们却无法分成简单的“五色”了。在摄影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光线极其微小的变化,在高精度的照相机解析下,在高灵敏度的底片相纸的感应下,都会引起照相密度的显著变化。所以,为了描述密度变化的程度,人们不得不引入“反差”这个术语。

从摄影上讲反差,在不同场合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其本意,即表示底片的密度对比;第二种是最常用的一种,即指照片影像的密度对比,是评价照片表现力和个性的重要因素。

从摄影审美角度来看,反差的意思是指第二种,即照片画面的反差。照片画面反差以适中为宜,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影像造成损害,给照片表现力带来影响。但是,现实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审美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反差的适当调控是对于适中反差的一定偏离,也会产生新的审美感受。

图4-8 奥古斯特·桑德 摄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适中反差的照片(如图4-8)。所谓适中的反差,是指照片画面影纹的密度对比,比较恰当地表现了景物主体部分的亮度差。正由于照片反差较好地体现了景物主体的亮度差,因而主体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都能得到较充分、较细腻的刻画。这种反差在大多数场合都是具有表现力的,它能给人一种均衡、流畅、清晰、自然的审美感受。

图4-9 《葛丽泰·嘉宝》布尔·克拉伦斯·辛克 摄

正因如此,通过精心调节与控制,寻求适中的理想反差,一直是有造诣的摄影师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布尔·克拉伦斯·辛克拍摄的《葛丽泰·嘉宝》(如图4-9)达到了反差控制的效果。照片中的人物嘉宝是举世闻名的演员,拍摄时她在扮演一名荷兰间谍,辛克拍摄了好多镜头都不理想,直到最后有意使用较大反差,并利用浓黑的背景,使嘉宝显得冷面无情,最终拍到了这唯一满意的镜头。

使反差成为照片美感的来源并不容易。在这方面,应当特别提到早期摄影时代那些名家大师们。那时摄影器材、材料还很简陋,调控反差是一种繁难而复杂的手工操作。但是,越是不容易做到,一旦做到了就越能出现惊人的成果(如图4-10)。至于现代,由于感光材料的发展,反差调控也更自然地进入到了艺术创作手段的范畴了。

图4-10 布拉克 摄

图4-11 《我没有手抚摸我的脸》 基亚克麦里·马里奥 摄

强烈的反差,影像黑白视觉对比度大大超出景物明度对比。这时细节损失自然很大,可是,由于景物细腻的明暗变化被抛弃,对比变得更加鲜明(如图4-11)。

图4-12 《玛莎·格雷厄姆:致世界的信》摩根·芭芭拉 摄

如果景物明暗对比本来就比较单纯,加大反差后,就会显得突兀、凝重和刺激。如果景物细部对比本来比较繁杂琐碎,加大反差后,则会化繁为简,清隽逸出,造成一种解脱之势,产生热烈、欢快、爽利的气氛。

摩根·芭芭拉拍摄的高反差照片《玛莎·格雷厄姆:致世界的信》(如图4-12)没有高反差的冷峻之感。照片人物玛莎·格雷厄姆对舞蹈的认识颇为激进,认为舞蹈应该回归根本,特别应该与地面相联系。芭芭拉通过加大反差,使格雷厄姆的形体成为画面的中心,格雷厄姆优雅的舞姿和脸上的神韵,使人们感受到了舞蹈所带给人们的美,从而获得了审美上的沟通。

至于超常的低反差照片,也经常可以看到。反差低,不是照片画面一定以高调为主,即照片未必“白”。偏黑而小反差的照片,也属低反差照片。在这里,应当注意把影调与反差很好地加以区别(如图4-13)。

图4-13 罗伯特·弗兰克 摄

密度普遍较高的低反差照片,在审美上给人以沉重窒滞之感。在夜景摄影中很容易出现。因为夜景光线不好,为力求充分曝光,快门速度往往降低,导致底片灰雾大大增加,反差显著降低。一般讲,好的夜景照片,应当是既保持了夜晚空间整体黑暗的气氛,又保持主体的适当反映(如图4-14)。

图4-14 《月升,新墨西哥》 亚当斯 摄

图4-15 卡拉汉·哈瑞 摄

低反差同时又低密度的照片,由于较低密度在小范围变化,视觉感受相当轻灵、柔和,在审美感受上,它常常给人既轻柔飘洒又安静的美感。摄影师卡拉汉·哈瑞的妻子,正注视着镜头,肖像的线条细腻,色调浅淡,人物的洁白皮肤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图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