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三节 采访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字体:16+-

1.一般性采访

在肯·梅茨勒所著的《创造性采访》一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用采访问答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有专业学历背景的女记者在多年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经验。

这份“案例”是从谈话中归纳整理出来的笔记。报告中包括被采访者的详细背景、附带评议、引述以及趣闻材料。

采访的应用报告:

对象:安·贝尔(Eugene Register-Guard记者)

采访人:贾尼斯·约翰逊

背景:安·贝克是大学新闻学院1970年毕业生。1970年她在Ashland Daily Tidings作为日常一般报道记者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1971年2月,在Daily Tidings工作7个月后,她进入Eugene Register-Guard供职。在Guard的5年中,她最初为教堂版面和布告栏目写稿,后来晋升为负责报道一个邻近社区——Springfield地区的记者。安负责报道这个社区的政府部门,有时候她还写综合性专稿。

安就采访对她工作的重要性评价说:“你确实能够从个人的观察中、会议上或者讲话中得到一些信息,但是,75%的信息、观点和事实来自同别人的交谈。无论怎样,采访在记者工作中占据3/4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抢发独家新闻的记者,安作过多次简短的采访和一些深度采访,并作过许多电话采访。简短的采访就是讨论会议议程;获取更多的信息;或澄清某些发生的事实;以及对一个指控的反应。采访在她的工作中占据3/4的位置,安发现她的大学教育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我没有接受过真正的采访训练。我想我是在新闻报道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的采访。我真的不记得这个课程中的一个具体科目。无论怎样,采访训练是不够的。”不幸的是,Register Guard不为新手提供任何适应工作的训练期。安说,她的最大困难之一是性格中的腼腆。

“作为一个记者,你真的必须得有闯劲。如果你腼腆,那么就很难打开局面。同人打交道,在会议结束后追上官员们获得信息是重要的,但这很难的。”

一旦安排一次采访,必须为此做好准备。除开自己在这个题目上获取背景外,安也要打出准备好的问题单。

“我把问题准备好,但在采访过程中我却不受此约束。实际上,我只是记住是什么问题。只要采访顺当,人物健谈,那就不错了。当我没有更多的问题提出时,我才借助问题单。大多数情况下,新的问题会在采访过程中冒出来。”

然而,尽管准备了问题,但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进行得心应手的采访并非是易事。安解释说:“练就那种锲而不舍的闯劲不是轻而易举的。我能够问棘手的问题,但该问对象不做令人满意的回答时,我只好放弃继续提问。我不能够追问,直到他们给出令我满意的回答。有时候,我在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困境。通常,我以为我提出了所有恰当的问题,我的采访进行的已经足够透彻了,但是当我回来写稿子时,我才发现其中有很大漏洞。”

对于记笔记和使用录音机有什么体会?

“我仍然有一个困难,即我不能完全辨认我的笔记,我的笔记是潦草的。在做简短的电话采访时,我只是在打字机上记录。当我走出去为一篇特稿采访时,我更多的使用录音机,如果我有时间整理录音的话。但是假如我在一个下午进行采访,第二天早晨就要写出稿件,我有时也进行录音,但一般不加整理,我只是用录音来弥补笔记。”

通常,安使用录音机的同时也记笔记。

“我还不能确定我是否可以完全相信并依赖录音机。几乎是在所有的情况下我都是依靠笔记。一次,我的录音机坏了;另一次我采访本区市长,我使用录音机而不记笔记,正当他告诉我一个特大的趣闻时,录音带用完了。当然,我不能让他再以原来的方式重复讲给我。在使用直接引语时,我从来不相信我的记忆。”

录音机似乎会影响人们自如地谈话,但它能提供直接引语,它是怎样影响的?

“有时,录音机能够给人以约束,但人们最终会对录音机习惯的。有时候正是因为使用了录音机,人们才不会对你怎样引用他们的原话进行指责。人们对录音机的反应是有趣的。一天,我采访一个本区外的教师,他正组织一个新的市民组织以便指责市政府。每次他说的一些话都不让我引用,他用拇指压住麦克风,这是很糟糕的。但类似这种做法仍然不时发生。”

“至于引语——对于我和许多记者来说都是个难点。这个难点在于记录直接引语比较困难,你想要记录一个引语,你正记到半截时,对方开始讲其他有用的事情,所以你转而记下一个引语,结果最后你漏掉了引语的一部分。”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当我能做到时,我尽量引述一个完整的引语,但是我常常只能获得部分引语。”安形容自己像一个语言纯正癖者一样讲求引语的精确。“我认为,无论何时你使用引号来引述直接引语,你最好是使用对方的原话。我比一些人更注意用语准确无误。”

对于使用引语的精确表达到什么样的程度,Guard报社内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即使一个讲求语言准确的人也会遇到麻烦。“有人指责我错误地引用了他们的话或者断章取义。一个城市市政会员在两日前刚刚向我发难。他说:‘你知道,那是你在所有引用我的话中唯一一次正确的引用,祝贺你!’他指的是我在本星期初的一篇报道,他讽刺说给我一个赞扬。”

安觉得从人们那儿获得例证和趣闻如同获得引语一样重要。

“对一篇报道来说,例证材料是重要的,对这个观点,我写下的Springfield城区市长这份人物简历是一个好的事例。我没有什么例证和趣闻,我得按惯例报道他们。我说:‘让我们谈点逸事。’他们很难说出,你怎么办?打电话给他的朋友问一问,你知道有关市长的一些逸事吗?他们或许会知道一些,但是想追溯起来是很难的。我不能够这样做。”

“另一个方法也是不奏效的”——给我一些例子。“通常如果你问一些具体问题倒是很管用。例如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在哪出生的?那个城镇怎么样?你们家庭生活怎样?人们回答这些具体问题要比回答一般问题容易。”

2.敏感性采访

对于提敏感性问题怎么看?

“我试着在采访过程中的最后时刻提出这类问题。你留着棘手的问题到最后提出。先向他们提出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轻松地谈话,并且取得信任,使得他们比较放心,然后在最后击中要害。”

如果人们拒绝回答敏感性问题怎么办?

那要看情况而定。这依靠你掌握的信息怎么样。如果你对付一个公共事务官员,我通常说:“你不认为你有向公众解释的责任吗?”如果同一个商人谈论他的业务,他确实没有义务必须回答。这时我会说:“你了解某某事情确实是有趣的;我想许多人会对此感兴趣,我能够在这类事情上获得一些有关的信息吗?”他们常常会说,好吧。有些时候,我不得不说我们不会引起批评界的关注。他们还是常常流露出担心——好像他们有什么隐藏的东西。如果他们有一些事情要隐藏,追问也不会起什么作用。

安讲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采访案例。

“我做过关于青少年酗酒习惯的一个系列报道。我选择一个初级中学副校长进行采访,试图得到一些有关的信息——在那个初级中学是否有这类难题。这位副校长非常疑虑,非常勉强地谈话,她说,如果我们有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将应付它,我们将不在媒体上讨论。她走来走去,不耐烦地说:‘我不允许你在你的报道中使用我的名字或者我的学校的名字。’我告诉她,她的声明有点晚了。当你对着打开的录音机讲话的时候,你必须在谈话之前声明。她说,她从来没和记者打过交道并且不知道要这样做。她没有想到这是记者采访的惯例,我没有特别坚持,只是说:‘这对我来说有一些麻烦!我将考虑考虑,最后决定。’幸运的是,我没有受到指责。她改变了主意,允许报道。”

选择官员采访、同他们打交道甚至更困难吧?

“确实是如此。一次一个市政厅官员负责组织一个秘密会议。我打电话给他并对他负责一事进行核实。他马上就愤怒了。他说:‘每次你都要录音吗?’他开始指责我编造事实。我非常心烦意乱。我发现这个采访确实难以继续下去。我异常慌乱,几乎要哭了,因为我从他那里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我产生了一个主意,即是那句:我们对此不做评论。”

那么,最难的采访是选择官员啦?

“不,采访官僚才是最难的。(这些官僚大多是政府部门雇用的顾问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那些官员工作,而且他们自视自己是提供给官员信息和劝告的人。他们认为官员们是发表公共声明的。”

“我正在打交道的城区管理经理就是这样的,他是愿意接受采访的,可是你想让他吐露任何一种鲜明的观点则好比拔牙一样,而这些人毕竟都不是公共事务官员。不过,也许他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刚刚开始起程,或者他们在一次采访中感到非常不舒服。我曾经历过相当不舒服的采访,就是那些对于你将要发表的东西怕得要死的人。我尽量使他们放松,让他们知道我不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然而他们仍然过分拘谨,好像他们刚做过不得体的事情。”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安觉得她越是请人们放松,采访则越加困难。“那些理解力强的人,受过教育的人有一个癖好是:斟酌他们的每一件事。他们非常小心。他们想说得很得体,他们是那样一种人,想让你顺着他们的意图来采访,作为一种策略,我们不能让他们看出来。他们将预先审查,那样你就无法报道了。但是现在的观念确实正在变化,即:是否报道要看你得到的东西,而不是看被采访者是否同意。当然了,我们不能改变事实。”

那么,最容易采访的是什么人?

“质朴的人、比较单纯的人,他们愿意说,他们热情,并且不担心引起麻烦。”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记者采访会容易吗?

“现在对我来说有一件事是容易的。现在我可以独立采访,不需要依靠别人。我更多地开始产生质疑,更多地探索和发现问题。”

但是采访真的就容易了吗?

“不,我认为一直干下去,需要坚忍不拔和顽强的毅力。如果有了经验,便想当然去做,那么将会犯错误。所以,至少可以说采访似乎真的相当艰难。”

[本章重点]

1.访问是记者了解事实、收集材料、核对材料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日常采访中,大约有3/4的信息来自于记者的口头访问。记者访问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这种交流又超出个人范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记者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新闻机构,采访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代表接受采访,双方活动的结果受到社会的关注。

2.每个记者都有各自的一套采访技巧,大体有10个步骤是每一个记者必须要把握的:确定采访目的,采访目的越明确,采访就越容易成功;研究背景材料,这是所有步骤中最重要的一步;请求采访约见;拟订初步的计划,采访准备得越细,采访就越容易得到与计划相一致的机会;会见采访对象及打开局面;开始正式采访;建立和睦的关系,记者要注意不要用众所周知的问题使对方感到枯燥无味,或者用棘手的问题使对方感到尴尬,应知道怎样换挡、加减速;适时提出一定比例的尖锐的问题;恢复和睦的关系;结束采访。

3.观察即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就是通过眼睛发现、挖掘新闻事实。观察采访就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眼睛观察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起的结果,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电视新闻是形象画面的报道,现场观察采访更具有重要作用。观察采访最有效的方法是边观察边判断。

4.进行观察采访,首先要学会抓取最有特色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判断什么是有特色的事实材料用以说明烘托报道主题。其次要学会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能否抓取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是对记者观察能力敏锐与否的检验。再次要注重观察人物活动和特征。现场的气氛除了场景烘托外,主要靠人物活动来表现,对行动的描写比对其他方面的描写,更能考验记者的观察力。最后要注重全景观察、宏观透视。在新闻报道中,有些重要的现场活动、情景还需要展现整体场面,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微观透视,还要进行全景观察,宏观透视。

[思考题]

1.记者应通过什么方式促成和采访对象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2.记者应怎样打开访问的局面?有哪些可行的对策?

3.人物采访都要掌握哪些基本要领?记者提问方式有哪些?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合适?

4.记者提问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则?

5.记者在采访中通常会同哪些类型的人打交道?用什么方法可能获得成功?

6.全感采访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7.直接观察大体分为几种形式?

8.观察采访的范围是什么?

[1] [美]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15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