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确定了选题,进行了周密筹划之后,就要到现场采访。记者采访主要运用的基本采访方法是直接观察与口头访问。
在多数情况下,记者采访往往是边观察边访问。我们为了讲授清楚、条理化,分别阐述观察与访问。
1.观察采访的形态
观察采访就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眼睛观察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起的结果,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
电视新闻是形象画面的报道,现场观察采访更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是全感采访
不言而喻,观察即是用眼睛采访。
用眼睛采访就是通过眼睛发现、挖掘新闻事实。因而,记者的观察采访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通过眼睛观看,由观看产生感觉渐近到感知,由感知触发思索,由思索引起联想、比较,最后作出判断。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我们称现场观察是全感采访。
全感采访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呢?
简单概括起来,全感采访的目的是——
△ 为了真实、准确地描述新闻事件的基本现场环境;
△ 为了生动、具体地再现现场气氛和细节;
△ 为了逼真、形象地揭示人物特征;
△ 为了客观、公正地披露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
全感采访的作用——
△ 增强新闻的实证性:直接观察是记者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最有效途径。第一手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具有切实可行的说服力,人证、物证一一俱在,给人以最大限度的真情实感和实证性。
我们熟知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7月进陕北苏区,考察4个月,写下了《西行漫记》。书中用大量第一手材料介绍了陕北苏区的人、事、物,为西方世界所关注。斯诺采访有一特点:从未亲眼目睹的事情他是不愿写的。
△ 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报道中的千篇一律、平淡无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缺少现场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记者通过直接观察则可以抓取活生生的有声有色的细节。从而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 获得判断事实的依据:记者亲临现场可以验证第二手材料。在记者阅读了文字材料和倾听了别人转述的事件之后,有时会发现基本事实不够完整,支离破碎;或者令人迷惑不解,存有疑问。遇有此类情况,亲临现场观察往往可以获得判断事实的依据。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亲自细心观察,揭开传说中的“倒流水”之谜。
△ 触发记者的情感,增强责任心:记者采访到现场和不到现场感受大不一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会使记者产生激动、兴奋的情感,从而激发创造性的灵感、报道的冲动;令人痛心悲愤的场面会使记者产生悲壮的义愤,从而增强本职工作的责任心,憎恶黑暗、揭露丑闻、赞扬光明、坚持真理。
(2)观察的方式
根据中外记者及新闻学家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将直接观察的方式大体归纳成几种形式。
△ 参加性匿名观察
在这种形式中,记者成为他观察的一群人或某个场景的一员,匿名观察,从而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活动。
△ 参加性非匿名观察
在这种观察采访中,记者同采访对象一道进行相同的活动,但是不是匿名的,而是亮明身份,一边体验感受一边观察。比如,采访清洁工人,记者同被采访者一起扫马路、清厕所,体验观察其活动。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为采写中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新闻,亲自同登山队员一起登上6 600米的高度。亲眼看到珠穆朗玛峰的神秘而壮丽的自然景色,深深感受和观察了登山队员的生活,为生动报道我国登山队员征服世界第一高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比较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的壮举。
在电视报道中,有许多带有冒险性的活动需要记者亲自去体验、参加,同时拍摄采访。例如,科学考察南极、北极、南沙群岛等,中央电视台都派出记者进行报道。由于记者参加了活动,报道出来非常生动、具体、感人。
△ 非参加性公开观察
在这种观察形式中,记者到现场,亮明身份,留在现场从观察者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同前两种方式相比,这种观察是完全纯粹的观察,记者不参与事件的任何活动。在日常采访活动中,此种方式用得最多。
△ 非闯入性秘密观察
西方新闻界把这种观察比喻为“藏在角落里的老鼠”。1986年秋,《经济参考报》记者姜在忠在北京托运行李时,发现不法分子趁托运行李人多,敲诈旅客的行径;他还发现行李托运处内部为不法分子开方便之门。在行李托运处守口如瓶和不法分子十分提防的情况下,姜在忠采取了秘密观察的方式。他亲自观察证实了行李托运处内部同不法分子相勾结,坑害旅客,索取高价。他连续写了内参和公开报道,引起了铁道部领导的重视和社会上的极大反响,促使北京站行李托运处纠正不正之风,打击了不法分子的敲诈活动。
非闯入性秘密观察的结果表现在屏幕上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因而,记者采访时要十分慎重地运用这种方式。
上述4种直接观察的方式在记者观察采访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需要指出,采取秘密观察方式应该慎重一些,注意职业范围内的界限。有些不成熟的记者喜欢采访涉及个人生活的新闻,不小心侵犯人权;西方新闻界曾有记者跟踪观察或秘密躲藏某处窥探个人生活情景,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也是侵犯人权的,我们应引以为戒。
(3)观察与判断
观察采访最有效的方法是边观察边判断。作为电视记者到现场观察采访,必须随时判断怎样将你观察到的东西变成文字和画面。
记者在现场观察迅速判断的能力往往体现着记者成熟的程度。记者必须判断哪些东西能够构成画面,哪些画面在新闻中最重要,怎样用文字描述在画面上无法表现的东西。
那么,记者在现场如何观察?如何判断?我们知道,电视新闻非常简短,不可能将记者用眼睛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容纳进去,为此必须删掉某些事实和细节,保留主要事实和有意义的细节。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较高要求——细心观察、判断准确。
记者在观察和采访中,抓取什么样的事实是同表现的报道主题密不可分的。因而,在观察前不妨先自问一下对将要观察的事件怎样表现,你期望能怎样表现。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都有自己的方法,角度不同,感受往往不一样。记者的判断应力求客观、准确,因而只有把握事物的全部意义,才能抓取到有特色的事例。1979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之一《周末一条街夜市受欢迎》的作者安源生较好地把握了事物的意义,因而抓取了有特色的事例来表现主题。
11日晚上,骤雨初歇,凉风习习。南京山西路各商店职工精心组织的周末一条街夜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顾客们在选购商品。一位老教师在买到一张波浪式折叠椅后,又走进茶香飘逸的茶座,高兴地对人说:“这样的夜市布局合理,我们可以挑挑拣拣买件合意的商品,真是便民有方,生财有道啊!”
观察与判断在采访中是相互促动的一对因素。老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一着眼便能入木三分,所谓一着眼便入木三分就是对观察与判断能力极强的形容。
在日常采访中,记者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观察与判断力。
首先,可以问问自己想要观察什么?
其次,再问问自己期望看到什么?
最后,将观察的感受与判断自我叙述一番。
人们往往喜欢观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这是人们的正常举动。然而,作为记者必须克制这种倾向。同一事件的目击者可能对观察的事物作截然不同的叙述,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的情形。然而,作为记者必须作出同客观事实相一致的判断。
2.怎样进行观察采访
优秀的记者应该同优秀的作家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家。新华社社长穆青认为,一个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有些记者却偏偏不会使用眼睛采访。如果讲“十八般武器”的话,眼睛就是最锐利的武器。可是,有的记者却不用它。下面我们着重来阐述怎样观察,即怎样在现场抓取有价值的事实。
(1)抓取最有特色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
有些现场观察采访场面很大,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记者在观察中要能够看出名堂来,要能够抓取最有特色的情境,判断什么是有特色的事实材料用以说明烘托报道主题。
举例来说,1980年1月13日,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化装溜冰表演。当时北海公园刚刚开放不久,游客很多,在冬季里搞化装溜冰表演还是比较新鲜的活动。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消息的导语是:今天是星期日,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接下来在消息的主体里突出地报道了冰上耍龙灯这个节目。记者为什么抓取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呢?因为这个节目在记者眼里最有特色。龙是中国的象征,不仅有特点,而且表现了主题。
上海电视台在报道全国简化字总表发布的消息中,集中采拍了南京路等地段马路两旁商店的不规则简化字招牌,非常形象、生动,对表现主题起到了烘托作用。
(2)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
在记者的观察采访中,能否抓取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是对记者观察能力是否敏锐的检验。现场场景往往复杂多变、稍纵即逝,缺少经验的记者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吸引住,忽略了细节的观察。怎样观察抓取细节?我们先来分析两个例子。
1980年3月《人民日报》连载我国著名作家、曾作为《大公报》记者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记者萧乾所写的《美国点滴》,文中有一段描写定向爆破一幢大楼的情景,完全是通过眼睛观察得来的。下面截取几段细节描写部分——
……多巧,宴会厅坐落在这奇景的正前方,相当于电影院中央的前七八排。
……紧跟着一股蘑菇云就遮天蔽日地朝半空滚滚升起,活像银幕上的世界末日。十来分钟后,尘埃落尽,躺在那里的只剩高高一堆废墟。
……那座灰楼的每块砖好像同时都裂了缝,驯顺地、有条不紊地在我们面前酥了,散了,瘫了下来。
在上述描写中,萧乾先交代了观察的位置。一般说,观察的位置不同往往观察结果有差异。因而观察中要想不漏掉细节,看清细节,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位置、理想的角度。接下来具体描述,着墨不多,但却给人极形象、逼真之感。作者下笔写了天上的蘑菇云之后,转笔便写地下的废墟,然后回过头又转述“每块砖好像都裂了缝……”作者着眼三处细节,便把定向爆破这个当时我国人民尚不了解的神奇般的技术展现出来。萧乾先生是一位大手笔,然而他的逼真描写是同他的观察入微分不开的。
细节观察是中外记者都十分注重的采访能力。美国《电子新闻写作》一书作者丹尼尔·格雷夫认为:“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在他或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这样做,就会事倍功半。一个出色的记者,往往选择一些值得研究的目标加以观察,而放弃另外一些目标——这是他们观察的诀窍之一。出色的观察家绝不会让一个事件吸引住他的全部注意力。相反,他会用眼睛环视,用耳朵去倾听。他停下来,集中注意观察一些细节,然后再转向另一个细节。这些细节,记者事后是不可能再观察到的,因此一定要一次成功。”“抓不住有意义的细节,就成不了一位精细的观察家。”丹尼尔的话,不仅讲述了细节观察的方法,而且指出细节观察的重要性。那么,优秀记者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是怎样观察、表现细节的呢?我们大家熟知的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是这样描写“柏林巷战”的——
城内的烟尘几乎使人窒息,而且如此浓密,以致红军的突击队在白天也须使用电筒。
约翰·里德没有写坦克隆隆,大炮轰鸣,火光四射,却着重写了一个细节,即“红军突击队在白天也须使用电筒”。这个细节完全可以让人们清楚战斗激烈的程度。这样的观察,就比一般的场面观察高出一筹。
(3)注重观察人物活动和特征
现场的气氛除了场景烘托外,主要靠人物活动来表现,不能靠堆砌形容词。对行动的描写,比对其他方面的描写,更能考验记者的观察力。
《新闻记者》杂志曾刊登我国新闻界前辈彭子冈回顾采访毛主席1945年赴重庆谈判的情景,当时彭子冈是在《大公报》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如何处理只能有几百字的消息?如何破除国民党长期歪曲宣传毛主席的形象呢?彭子冈以为应该描述得朴实自然,让读者看了可信可亲。于是,在文章中用了一段人物动作描写——当毛主席被张治中接到他家有着讲究的广漆地板的客厅当中,由于拘束而打了一只盖碗,并加了这样一句评述:“他好像是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今天看来这一笔,不但没有损害领袖的人物形象,而且自然可信。
注重观察人物动作,还要注重观察人的特征,力求把人物个性揭示出来。《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作者对列宁的观察就做到了这点。请看下面一段描写——
……正是八点四十分,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告诉人民主席团来了,伟大的列宁也在他们中间。一个矮胖的、有着大的凸出的额和宽肩膀的人物。小眼睛、大鼻子、宽而仁慈的口形和沉重的下颔,面孔修得干干净净,留着过去和将来都很有名的小胡须。穿着破旧的衣服和按身量来说稍长的裤子。他一点不像人民的偶像,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受人敬爱的人。……一个非凡的人民领袖,一个纯靠理智的领袖;他不做作,不向感情让步,坚定不屈,没有一些触目的癖好,但却有一种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最深刻的思想和分析具体形势的本领。
作者仅用200多字就把一个人民领袖列宁的形象、个性、作风、领袖魅力活灵活现、分寸得当地揭示了出来。作者后边的几句评价完全来自对领袖列宁革命活动的观察,不做深入观察是无法作出如此深刻、准确、恰如其分的评价的。前边对列宁特征的观察也是非常细心的,如同一幅人物画像。面部的每一个有特点的部位都观察得十分仔细,刻画得也十分逼真,让人看了,一个活生生的列宁形象便立在眼前。
上述两个例证都是观察领袖人物的采访活动,其方法和道理对于观察各种人都是适用的,包括各级领导者和各阶层人物。电视报道对人的活动和特征往往用镜头表现,不必用解说词进行描写。不过,记者如果观察不到,也就不会去拍摄。从某种程度上讲,电视记者的观察力对于画面拍摄的好与差起着直接作用。
(4)全景观察、宏观透视
在新闻报道中,有些重要的现场活动、情境还需要展现整体场面,这就要求记者进行全景观察、宏观透视。前面我们讲述的3个部分都是选取不同角度、微观透视,现在我们再来举例分析说明全景观察、宏观透视的必要性。
198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黄炳钧的文章,该篇文章用全景观察的方法,展现了一幅群众瞻仰铁托墓地的真实写照。我们来看看其中对铁托墓及周围环境的观察。
……记者站在徐徐前进的人流中,队伍是那么长,但却是那么安静。……
整整走了一个小时,才拐到乌日策大街。队伍从这条街的十一号进去,在身穿蓝色军上衣,深色军裤的铁托卫队前走过。这里松柏挺立,间杂着梧桐树、白椫树和其他各种栖木,草坪一片翠绿。人们走在铁托散步时经常走过的林荫小道上,前面就是那个著名的花房。这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物,周围是浅米色的砖墙,屋顶两边扁平,中间是呈三角状突起的一个透光的玻璃顶棚。花房四周是铁托种的数百株玫瑰。
墓地入口的两旁插着降了半旗的三色国旗和党旗。穿过双重紫红色的帷幕,前面是白色灰纹大理石铺的地面,上面放着相同大理石的棺椁,“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一八九二——一九八○”几个字灿灿夺目。它的四周种有各种**、蝴蝶花、鲜红的团花和其他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花草。两套用玻璃隔开的房间,里面放了他的办公桌、沙发、装满着书籍的书架,还有一些工艺品。中间玻璃门外是一个阳台,今天放满了各国、各政党、各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送的花圈。……
悲痛的人流沿着回廊前进。在铁托灵前,有的深深鞠躬,有的举手敬礼,有的掩面痛哭。……
上述描写是全景观察的结果,没有出色的观察,便没有如此细致的表现。全景观察同细节观察并不是矛盾的,只有通过宏观透视才能把握全景,环视了全景才能寻到细节。全景观察并不是指仅着眼轮廓,而是通过各个不同细节来勾勒、表现整体。因而记者的观察往往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
3.观察采访的范围
在记者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事件发生在特定的场所,记者采访必须到现场观察。归纳起来,记者直接观察采访大体有下述一些范围——
(1)突发事件
火灾、车祸、水患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都需要记者亲临现场观察。这类事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现场持续时间短,转眼即逝,如车祸等。有时记者很难立即赶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最好还是到事发现场看一看,观察一下事件引起的后果。二是突然发生,但持续时间较长,如持续燃烧的大兴安岭火灾。这类事件记者赶到现场时间较充分,一般应该在现场观察事态的全部发展过程。
(2)预知的会议
国家政府部门和各种团体每年都会召开一些会议,除特殊紧急会议外,记者往往会事前拿到会议通知或听到一些信息,届时到会议现场观察采访。
(3)纪念活动和仪式
重要纪念日、盛大节目和纪念活动以及各种仪式的举行均选择在固定场所进行。这类事件报道必须亲临现场,目睹事件的全部过程。
(4)体育比赛
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都跟随着一支记者队伍,他们用眼睛搜寻着每一个有新闻价值的细节。一般来说,大到国际、国家,小到地方团体,凡是体育比赛报道都要求记者到现场观察。
(5)文艺表演
不同类型的文艺表演、各种等级的比赛报道,都离不开再现现场的场景。
(6)军事报道
军事演习、实战场面的报道,必须通过直接观察,才能作出使观众看了如临其境的报道。
(7)工程建筑
长江大桥、葛洲坝工程等有重大意义的工程建筑以及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工程,必须要事先观察实体,才能进行现场报道。
(8)历史古迹
新发掘的历史古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这类的选题,记者一定亲眼目睹才能具体采拍报道。
(9)自然风光
游记、观光报道都离不开对自然风光的采拍,只有亲自观察才能选好角度,拍摄到有特点画面以及采访到有内容的活动。
(10)市场行情
新闻报道常常涉及市场行情,记者只有到商店、菜场、夜市才能捕捉到典型事例。
以上10个方面是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的具体观察范围。除此以外,记者还应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善于用眼睛捕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