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二节 专访的形式与要求

字体:16+-

专访的形式对记者的采访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同专访的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有时,专访的形式既是节目的样式,也是报道的方式。因此,广播电视记者必须对节目样式、形态以及专访的形式有所把握,才能很好地发挥专访的作用。

1.广播专访的要求

广播专访主要是在演播室进行的采访报道,是广播记者不同于文字记者的采访方法之一。

演播室广播专访就是把固定的采访对象邀请到演播室,在做这种采访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自然轻松

专访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采访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与配合。对于听众来说,广播专访应该是一种自然轻松的交流方式。那些经常上广播与记者打交道的人物老于此道,在广播专访中表现得非常自然轻松。那些从未上过广播电视的采访对象,则需要事先沟通,以使他们消除紧张情绪,在专访中才能表现得自然些。

西方记者进行采访,往往事先不把具体问题告诉访问对象,以防对方自圆其说。但是在做专访时,他们都把访问的范围和程序告诉对方,使其对演播室有个大概了解,以便双方配合得自然轻松。访问对象如果能做到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谈吐自然,专访就算成功了。

(2)镇静的态度

广播人物专访经常采取直播形式,采访播出同步进行对记者和访问对象都会形成某种压力。如果双方在节目中表现得不理想,听众不但感到不愉快,而且会进行挑剔。记者必须保持镇静的态度,开始不要提尖锐的问题,否则会影响访问对象的情绪。

(3)和谐的气氛

文字专访可以通过修饰、删节将一篇专访写得生动漂亮。广播人物专访的直播,则没有改动的余地。因而广播专访必须要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和谐的气氛。和谐的气氛就是要使专访的形式、态度同专访的题目相适合,轻松的题目不必过于严肃,严肃的题目不能表现得随便轻飘。

(4)把握时间

广播人物专访的直播方式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专门的访问,又不能让听众感到慌乱急促。一般应稍微提前一点结束采访,但也不要过早结束,不要忽略几秒钟内也能讲几句有用的话。记者可以用“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提示引起对方注意。通常访问对象喜欢把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和盘托出,这样会使专访过于冗长。记者在专访过程中还要注意倾听,以便在合适的当口儿打断对方的谈话转入下一个问题。

2.电视专访的要求

电视屏幕上的人物专访同广播、报纸的人物专访既有共性的一面,又存在着个性特点。在专访的具体步骤和形式上,电视人物专访有其独特的要求和方式。

电视人物专访的表现形式由单一形式走向多样化,其表现形式已经成为节目样式的突出特点。过去,人物专访的方式基本上是一问一答,记者和采访对象端坐在电视屏幕前。现在,专访表现形式有很大变化,主要有这样一些形式——

其一,用画面加解说进行提要式引入,然后进行一对一采访问答。美国的著名女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对前总统布什夫人的专访就较好地运用了这种形式。

其二,画外音提问,将画面让给采访对象,扩大形象画面信息量。许多明星人物的专访采取这种形式,并利用特技手段进行艺术处理。北京电视台曾播出的《正大纵横》节目中的“星光灿烂”栏目大多用这种形式进行专访,视觉效果突出。

其三,多地点活动式。许多人物专访在特定的场所进行,记者跟随采访对象,转换地点进行活动式专访。现场场景带给观众从属的信息,增强了报道感染力。《张艺谋东京对话》主要的采访形式即是多地点活动式,成为节目的表现形态。

其四,面对面直接交流式。这种方式适用于比较严肃的事件、问题专访。人物的回答、记者的提问非常引人注意,观众全神贯注倾听,不必插入活动画面分散注意力。例如,《60分钟》记者华莱士对邓小平专访,持续一个小时,两人面对面坐着,进入采访最佳的状态。

其五,面对屏幕式。这种形式是利用通信卫星,进行异地专访。开始电视画面上出现两个人的图像,中间也可切换突出一个人的图像。这种形式成为西方电视界人物专访中的常见方式,在我国,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中也经常采用。

其六,电话访问式。利用电话进行专访并配以图表、图片或者典型画面,是进行异地采访的有效方式。有时,由于条件限制,画面拍摄有困难;有时,采访对象不大愿露面。在这种情况下,电话就成为有利的工具。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电话采访,除了记者同采访对象之间进行交流外,记者同记者之间根据报道需要,也可以进行一定长度的对话。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存在于相应的形式之中。人物专访同样要依据节目内容,寻求适当的形式传达特定内容。

在电视节目中,内容对形式起决定作用,但形式不仅作用于内容。没有不体现内容的纯粹的形式,也没有不借形式来表达的**裸的内容。当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手段时,形式和内容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果把形式同内容分开,就等于取消形式本身,反之,亦然。因此,二者是相互依存不能割裂的。

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人物专访,取决于内容的规定。所谓随物赋形,并不是将内容的决定作用绝对化,而忽略表现形式的能动作用,那无疑会有碍于内容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