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三节 创造性专访的要领

字体:16+-

人物专访也是一种吸引人的节目方式,特别是电视屏幕上展示的人物专访,被认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富有魅力的节目形式。在西方电视界,将人物专访视为一种创造性的采访,一些著名记者往往在人物专访的节目中展示采访的个性风格。

这里我们侧重分析电视人物专访作为创造性采访的特殊要求。

电视人物专访并不是图像加上声音的简单采访。理想的电视采访,应该是传达某种信息、某种印象、某种只能用电视媒介才能传达的重要东西。

创造性专访的衡量标准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感觉和印象、左右提问、掌握采访进程、驾驭被采访者、达到理智水平。

1.主动、积极、创造

成功的电视人物专访包含着创造价值。

记者的采访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模仿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创造的。

《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首先以漫谈方式同邓小平进行交流,巧妙地表露了他的意图——

华:我把今天同你的交谈看成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像你这样的人物,我们记者不大容易得到专访的机会。

邓: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华:我希望我们在一起的一个小时对你是有趣的。

邓:我这个人讲话比较随便。因为我讲的都是我愿意说的,也都是真实的。我在我们国内提倡少讲空话。

华:你有没有接受过一对一的电视采访?

邓:电视记者还没有。与外国记者谈得比较多的是意大利的法拉奇。

华:我读了那篇谈话,感到非常有趣。法拉奇问了你不少很难回答的问题。

邓:她考了我。我不知道她给我打多少分。她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基辛格告诉我,他被她克了一顿。

华:是的。我采访过法拉奇。但我也问了一些她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段采访的三言两语的对话,至少表白了华莱士的四个意图:第一句对话表明他对此次专访的重视。老练的华莱士深知只有在访问对象确认记者确有诚意并非常重视访问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进而达到双向合作。第二句话道出他素以硬性采访著称,对美国政界首脑经常进行咄咄逼人的提问。第三句对话显示他的专访对邓小平是开创性的第一次电视一对一专访,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此次专访的新闻价值。最后的对话用意在于引起邓小平对他本人的重视,因为他曾向难以对付的法拉奇提出过难以回答的问题,说明他本人也不是等闲之辈。

这段对话分析充分证实记者在提问过程中创造力的作用。虽然华莱士采取的是漫谈方式,但每句话都是有意图的。

作为记者,高超的提问技巧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即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特定目的进行创造。

2.技巧、对策、思路

记者采访技巧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提问构思、报道意图的表现,使其思想观点、新闻价值得以具体化,从而影响报道的水平高低。

提问技巧本身也包含着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具体地讲,记者提问技巧的发挥体现在针对不同类型的访问对象采取的对策上,这诸种对策又以语言表达的形式来实现。

在人物专访中,电视记者的提问技巧高低是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中外记者在长期采访实践中,摸索积累了多种多样的提问技巧和对策。在某种程度上讲,技巧的运用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地提问,怎样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或者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这其中确有许多技巧在起作用。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技巧和对策可以作为参照:

其一,充当对手,展开讨论。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对象进行采访时,记者采取这种技巧往往能够开掘采访的深度,比较适合于思想观点的采访。

其二,抛砖引玉,唤起回忆。采访往往涉及往事追溯,有人能够倾吐,有人则不愿回忆。记者若能选择一件特别能够触动对方情感的事抛砖引玉,则会唤起对方的怀旧之情,这一技巧适合于个性专访。

其三,探索询问,留有余地。记者选取具有伸缩性的问题提问,对方可以有余地地倾吐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评价。对于表态、反应性报道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出现绝对化的倾向。

其四,恰如其分地肯定,鼓励对方讲下去。对显而易见的成就作恰如其分地首肯,对方会感到记者理解他的事业,他会不厌其烦地滔滔道来。这一技巧适用于新闻人物和名流专访。

其五,提出疑问,“激怒”对方全盘托出。当采访对象因某些做法不被人理解,或者引起社会上的不同议论时,记者可以引用其中某些否定性议论,以疑问口气提出问题,对方会为了澄清事实,一怒之下将事由原委吐露出来。此种技巧适用于有争议的事件、人物、现象的采访。

其六,宽窄结合,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报道题目采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技巧,可先宽后窄或先窄后宽。即先提出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然后收回到较窄的范围,或者先小范围提问,然后再放开来谈。

以上六种技巧仅仅是从众多提问实例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并不能包括全部提问技巧。真正能够巧妙运用提问技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并不断地开拓。

经验不足的记者采访不知从何着手,想到的问题往往是一般化。

解决的办法是:理清思路。

怎样理清思路呢?寻找差异、着眼变化、把握具体运动的客观对象。

下面分析一下《正大纵横》节目的“星光灿烂”栏目中对娱乐界明星张敏和奚秀兰的专访,从中可以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张敏专访的提问思路——

你是什么时候进入娱乐圈的?(信息)

你是公认的美女,可你为什么不参加选美?(观点、个性,同别人比较)

你拍过电影,也拍过电视,相比之下,更喜欢哪一样?(观点)

什么人对你的影响最大?(信息)

你是许多人的偶像、梦中情人,你的偶像是谁?(信息)

平时除了拍戏,都有什么消遣?(个性)

谈一谈你的家庭状况好吗?(信息)

将来还有什么理想?(信息)

奚秀兰专访的提问思路——

奚秀兰在歌坛已有22年,获奖无数……你是以参加歌唱比赛的形式进入娱乐圈的,是不是?(信息)

平时你总是喜爱唱普通话歌曲,是不是特别偏爱?(观点、个性,同别人比较)

现在许多人都谈论退休的问题,你在歌坛这么久,有没有感到厌倦?有没有想到退休呢?(观点、变化)

你是第一位被邀请到大陆演出的女歌星,还为熊猫和残疾人义演,当时的演出都很成功,请谈谈当时的情形。(信息,同别人比较)

我知道你有一位很爱你的丈夫,你们还是圈内的模范夫妻,可不可以谈谈你的家庭生活?(信息、个性)

对比分析——

从对张敏和奚秀兰专访的提问思路中,可以看到所有的问题都十分明白具体,针对人物的实际。

张敏是一个年轻的新秀,所以问及什么人对她影响最大,最后问她今后有什么理想。奚秀兰是一位有多年艺术生涯的明星,所以问及她对退休有什么想法,最后问现在的家庭生活情况。这些问题都是观众所关心的,同时也是新的信息。

涉及张敏的个性同奚秀兰个性的问题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例如问张敏喜欢拍电影还是电视;奚秀兰是否偏爱普通话歌曲。这些问题都是揭示人物的个性特色,比之泛泛而问“你有什么感受?”要高明得多。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已经为观众透露了一定的信息。

两个人物采访将问题、信息、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问题具体把握了人物同别人相比之下的差异和变化,因而揭示了人物的个性。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问题中凡是涉及个人生活的部分口气都非常婉转。比如,问及张敏的选美和偶像,奚秀兰的退休和家庭生活,提问前都用社会上的公认看法作为铺垫,这样既表示了礼貌和尊重又得到了信息和观点。

3.多维性思维

创造性采访的特定含义是:创造性采访不仅引出信息,而且它允许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创造出一种采访对象单方面不能达到的理智水准。

记者在专访中怎样引出信息、交流信息并达到理智水准呢?

人物专访是问、听、看、想四者结合的有机采访活动,因此,记者只有进行多维性思维,才能达到上述水准。

其一,理智地提问。

要知道,是采访者的知识、洞察力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形成、指引采访和建议应该采访什么题目,提出什么问题,成功的采访是那种忘记了摄像机和所有的一切,完全沉浸于谈话及所有的敏感的问题中。准确的提问基调有赖于记者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总体设计是否有的放矢在于记者对采访的人物事物的整体框架构思;提问方式运用能否自如灵活在于记者机智地选择,达到提问艺术外部形式与特定目的融合;提问技巧的发挥凭借记者积极主动的创造力而实现。

其二,聚精会神地听。

访问要求记者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回答。否则很容易发生致命的问题——没有听清访问对象说了些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清楚,什么不对头。

初出茅庐的记者有时只顾准备提出下一个问题,考虑怎样措辞,以致没能注意到访问对象因为他的漫不经心停止不语了。记者在访问时必须要竖起两耳倾听每一个回答,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细节。否则,无法向谬论提出疑义;无法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无法抓住话头,补充提问。

记者不但要竖起自己的耳朵,而且要带着观众的耳朵倾听。对记者来说明白清楚的问题对观众并不一定也明白清楚,记者应该排除其中的障碍。

其三,细致入微地看。

西方有位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证实“谈话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体态和面部表情,并不是出于无心的偶然活动……而是具有口头未能表达出来的特殊传感意义”。很多记者在访问中对此观点有深刻体会。很显然,访问中需要记者察言观色。

观察什么?如何细致入微?

一是观察对方说话的方式。包括表情、手势、神态、语调。这些因素往往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二是观察对方对访问的反应。是紧张、激动,还是兴奋、高兴,是烦躁不安,还是滔滔不绝。这些都可以表明访问对象对问题所持的态度。

三是观察对方的外表。包括外貌、身材、服饰。这些可以体现访问对象的外部特征。

四是观察对方所处的环境。包括他拥有的财产、室内的装饰、户外的地理位置。这些可以衬托人物的生活习惯、爱好。

其四,时刻不停地想。

访问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整个访问中,记者的大脑要转个不停,就像装上马达开动的机器一样。

想什么?如何想?

一是围绕着事件想。当对方向记者叙述一件事的时候,记者应该想事件的开头、经过、结尾是否完整,细节是否具体,数字是否确实可信,发现有漏洞、疑问,应当立即澄清。

二是围绕着观点想。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观点,一条经验,记者就要认真思考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科学性,该经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什么普遍意义。

三是围绕着主题想。主题在专访中的体现方式比较独特,它是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或在不间断的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记者在采访前就对主题思想有所思考,在访问中应注意挖掘新鲜、生动、能够说明和深化主题的事实与观点。

四是围绕着专访的形式想。特定的专访形式有着特定的时间长度、表现形式的要求,记者必须要考虑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记者的多维性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

4.观众的“向导”

电视传播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向公众传递信息、促动信息交流。在这个意义上讲,记者进行人物专访,实际上是充当着观众的“向导”,西方电视界称之为“代理人”。

记者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在提问时夸耀自己的学问。相反,记者要时刻想到观众,想到怎样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信息。另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因为这样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是的”或“不是”。这种形式的一问一答是极为枯燥无味的。

当然,有时候一个简短的“是”或“不是”可能正是记者、观众要知道的东西。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是想从对方口中得到较为详尽的回答。如果用简单的提问,无法使对方回答得详尽,最好紧接着问:“为什么?”“为什么”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的。另外,这种“为什么”的提问往往给了对方一种无形的尊敬,迫使对方发挥他的专长,回答问题,而这个问题或许恰恰是观众需要了解、知道的东西。

做“向导”“代理人”就是要时刻想着观众。记者的提问、对方的回答,不但要引起观众的注意,还应该是观众想知道的东西。如果不考虑到这一因素并加以实践,即使你的提问技巧再高明,对方的回答又天衣无缝,这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原因很简单:观众不感兴趣、不想知道。你们的对答如流只不过是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而已。

有时,你在采访前或许已经知道了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你自认为那个问题并不太重要,不值一问,但大多数观众不像你一样对那个问题有所了解,甚至还一无所知。所以,不论你对某一个问题多么熟悉,甚至已料到对方会怎样回答,你还是要耐心地提问,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搞清楚,报道出去。

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也要考虑到观众。所选择的对象一定应与某一新闻事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或者是某一领域内公认的学者、专家,或者是某种观点的权威代言人,而千万不要让那些与新闻事件毫无关系或根本不能回答问题的人做采访对象。

高明的记者虽然完全可以讲出对方要表述的某种观点、某种思想,但他不这样做,而是迂回而婉转地让对方把要说的话讲出来,直接与观众见面。切记:采访对象说出的话,才是观众想知道的事件——这不能用记者的话来代替。

经验不足的记者往往有一个通病:泛泛而谈、无边无际。例如有的记者喜欢问,“你对……有什么印象?”“你对……有什么感想?”等诸如此类的套话。其实对方的感想可能很多,非三言两语能尽言!这至少表明记者本人不懂甚至根本不懂他应该问什么问题,或者他根本就没有做采访前的任何准备工作。

访问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较深的学问。从一个记者的提问,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水平高低,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记者的心中是否有观众,是否问到了一般观众想知道而还不知道的问题。我们的电视说到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担任大众的“向导”“代理人”是记者的责任。

电视记者采访时不允许让谈话成为深奥难懂的东西,那样就会排除了观众。如果采访忽略了观众,那么这种采访就是失败的采访。这种深奥的探讨就像两个学者之间就唯有他们自己懂得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样,那就不是新闻采访。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电视采访要问一些浅显的、初级的问题,而是要单刀直入,击中要害。

由于电视人物专访跃然于屏幕之上,记者还要考虑画面因素,不仅是从专访形式上考虑,更主要的是从观众的视觉感受角度来考虑。

因此,电视记者必须在专访的特定现场为看不见的观众进行画面“编辑”。

人物专访的结果超出个人范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记者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新闻机构,采访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代表接受采访,双方活动的结果受到社会的关注。

因而,访问无法凭借单方面的努力进行,记者不能单向提供信息,采访对象也不能单向透露信息,信息的披露只能是双向交流的结果。

电视记者应该全方位认识访问的特点——双向交流与合作;同时,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特点对记者采访的要求——促动双向交流与合作;最后,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