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播电视节目构成中,人物专访不但成为一种固定的节目,而且成为特别节目的重要内容和形态。CCTV(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特别节目开创了“两会”报道的新范式。
《小崔会客》首播是2006年,当时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的一档特别栏目,共推出13集系列特别节目。节目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使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节目,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存在的困难与建设新农村的远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006年的《小崔会客》在“两会”的报道中的节目形态上有几个方面的创新:谈话风格幽默机智的主持人崔永元,首次主持重大政治题材谈话节目;13个省的省委书记或省长将以嘉宾的身份,参与节目的录制;13个农民家庭受邀来到演播室,接受小崔与自己所在省份一把手领导的采访;13个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将带着3个神秘任务到农村体验生活,并将在镜头前向观众展现体验结果。
自2006年起,其后的4年内,《小崔会客》一直作为《新闻会客厅》的“两会”特别节目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逐渐成为“两会”最具代表性与欢迎的栏目之一。
作为央视一档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栏目,《小崔说事》一直拥有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而“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的主要特点是:走进会客室的嘉宾主持大都是省部级的政府官员,他们作为两会的委员以一种新的姿态上媒体,不但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也成为吸引观众的因素;所谈的话题侧重民生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共鸣;崔永元的平易、幽默但不失尖锐的提问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谈论一些尖锐、敏感话题,给观众留下较好的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博互动、观众参与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微博早已成为当前最时尚、最快速也最高效的社交网络平台。《小崔会客》也通过微博和广大观众进行了互动,这也是2012年与往年相比凸显其时代感的一大特点。
经统计,在约50分钟长的节目中,微博互动的环节共出现两次,不仅很好地实现了场外观众与场内嘉宾的互动,也符合节目中多种形态的调动,丰富了节目内容,避免出现嘉宾与观众的疲劳感,调节了栏目节奏。
2.网络拍客、增添特色
这也是2012年的《小崔会客》有所创新的地方,几乎每期节目都有这一环节:通过与网站的合作,围绕某一问题邀请网络拍客去当地拍摄一些短片。
这种个人拍摄行为与电视台的采访报道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事情本相,听到最基层群众的声音,避免了找托儿、捏造事实等行为的发生。这种形式更加靠近普通百姓,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全民皆记者”的特色报道。
3.短片插入、多样鲜活
节目中插入了暗访、前期节目回顾、采访、历史回溯等多种形式的短片,丰富节目内容,吸引了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眼球。
谈话节目很容易使观众陷入审美疲劳,如果只是单纯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人的谈话、聊天,即便主题很吸引人,也很难令观众坚持50分钟之久。
为此,《小崔会客》节目设计了许多短片的播放,内容也因人而异、因题而异。除了前面提到的网络拍客拍摄的短片外,有的穿插了电视台对某个问题进行的暗访拍摄和新闻报道。例如,采访陕西省领导,播放“谁在污染渭河”的前期调查报道;专访国家卫生部领导,播放嘉宾之前参与节目的视频回放,与现状对比,看当年的承诺是否兑现;专访民政部领导,现场摆放白板请嘉宾现场计算低保收入。
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短片的播放丰富了节目的内容,也提升了节目的质量。例如,为凸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主题,每期节目着重做好特色文化表演和展示的内容;穿插丰富多样的表演展示;同时在舞美方案上下功夫,凸显主题。
除此之外,每期节目还引入网友短片对当期嘉宾所在省市区或部委主管领域进行民间访问和拍摄,在节目现场以短片方式呈现并形成与嘉宾的交流。
4.嘉宾身份、吸引眼球
2012年的《小崔会客》节目中邀请的客人更为灵活,进一步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之一。这些客人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一定社会阶层的代表。他们本身具有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
2012年的《小崔会客》每期节目都设置一个主嘉宾,即主要访问对象,他们往往是“两会”代表,或“两会”委员中省部级高官。
此外还会邀请5~8位与话题相关的嘉宾。这些嘉宾有的同样是高官,有的是普通老百姓,有的是文艺界或影视界的名人,有的是某些领域的专家教授。
所有的客人都是与当期主题有关的某一方面的发言人,或者讲述故事,或者发表看法,或者描述现状。观众不仅倾听,而且还看人,看人的样子、说话的表情、对事态度,等等。
2012年的《小崔会客》沿袭了往年采访全国代表、委员中省部级高官的定位,并在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更有创意、更有效果的环节设计,进一步增强“官民沟通”的有效性、可看性。
每期节目还邀请了若干文化艺术界和文化产业界重量级嘉宾作为访谈段落的延展与补充。设立特别嘉宾席,形成感性对话、理性思考的碰撞效果。
[本章重点]
1.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方式同采访对象交流的专门访问。专访的人物选择带有定向性,传播意图十分明确。人物专访是深层次的专题性新闻报道方式。它不但是重大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吸引观众的节目样式。
2.依照人物身份进行类型划分,专访的类型有:名流专访、权威人士专访、新闻人物专访。依照报道题目进行类型划分,专访的类型有:观点采访、信息采访、个性采访。
3.名流专访的特定对象是:有一定社会名气的公众人物,往往是某个领域、某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传播意向是:产生名人效应,吸引观众。采访风格是:轻松但格调要高。表现形态是:可以作为固定栏目,也可以作为一档节目的组成部分。
4.权威人士专访就是对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权威的人物的采访。专访的目的是:体现权威性,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特定对象的选择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具有一定发言权的权威人物。其采访风格是:庄重、严肃、客观。表现形态是:可以作为报道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节目。
5.新闻人物专访的主要特点是:人物本身带有新闻性,专访讲求时效性。采访对象选择着眼点是人物是否具有新闻性,新、特、奇是人物选择的代表性特征。专访的侧重点是:以用人物相联系的新闻事件为由头,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风貌、思想观点以及事件的缘由,充分展示人物特点。
6.观点采访侧重于思想观点的揭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主张,透露重大事件实质性内容。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实质性问题,然后由对方表明态度,阐述自己或代表的机构的观点、立场、态度、主张。观点采访带有探索性,往往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7.信息采访侧重提供新情况、新动态、新趋向,披露事件的原委,透露新的具体的计划、措施、打算、设想。记者要围绕事件本身及产生的连带反应进行提问,以求获得更多的信息。
8.个性采访注重人情味,力求揭示人物的特征。侧重展示人物的风貌、突出表现、思想境界、内心世界、人生哲学、世界观等,采访的落脚点是揭示人物的个性。
9.人物专访的表现形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其主要体现是调动多种综合表现元素,利用电视的优势,展示专访的“魅力”。专访的形式表现取决于内容的规定。记者一方面要随物赋形,从内容出发寻求适当形式;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形式的独立相对性及客观存在的能动作用。
10.人物专访的创造性体现:主动、积极、发挥;思路准确、技巧纯熟;进行多维性思维;为观众担任“向导”。
11.成功的人物创造性专访衡量标准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感觉和印象,左右提问,掌握采访进程,驾驭被采访者,达到理智水准。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物专访是深层次的报道方式?
2.人物专访的类型都有哪些?
3.名流专访的采访风格为什么既要轻松又要格调高雅?
4.权威人士专访的目的是什么?
5.新闻人物专访的特点是什么?
6.观点采访为什么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7.信息采访的侧重点是什么?
8.个性采访为什么要注重人情味?
9.电视人物专访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突破?
10.专访的创造性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1.记者为什么要在专访中为观众担任“向导”?
12.成功的专访衡量标准是什么?
[1] 时间:《精神的田园——“东方之子”学人访谈录》,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