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一节 职业道德

字体:16+-

记者职业道德是记者新闻活动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采访写作水平、敏锐的新闻嗅觉,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某种程度上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的先决条件。“无论对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道德都是一个基础问题。有了道德律令,新闻界才配享有自由:它使得它的许多行为合理化。”[1]

1.职业道德的内容规范

记者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事业心、责任感等。

这些内容规范是依据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而确定的,每一方面都有其一定标准。

具体来讲,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事实,这是贯穿于记者新闻活动的指导思想。记者的立场、思想作风、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感都围绕这个核心而发挥作用,离开了这个核心,这种职业道德标准就没有着眼点,失去了目标。

记者要尊重事实,就要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报道新闻。而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则必须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热爱事业、献身事业、不辞劳苦、百折不挠,不为虚荣利禄所羁缚、不受社会恶风邪气所熏染……记者实事求是报道新闻就是对观众负责、对历史负责。

事实上,记者职业道德是应该自觉地体现在具体的采访报道之中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过程中,往往能够检验出一个记者的自觉程度。美国三大电视网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采取了克制慎重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到三位资深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思想感情和责任感。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不久突然在空中爆炸。这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悲剧震惊了全球,引起举世关注。

灾难发生后,电视成为美国公众寻找答案与安慰的地方。无数双眼睛紧紧盯住电视机,期待电视给予解答。

面对这一悲剧,三大电视网一反常态,没有采取过去抢发新闻的做法,电视网之间几乎看不到相互竞争的迹象。观众看到的是三大电视网极为克制、慎重的报道。而在过去肯尼迪总统、里根总统遇刺等突发事件中,三大电视网则争先恐后抢播最新动态,个别报道出现失实。

三大电视网首先报道了事件的发生,然后播发了官方和非官方的反应,接下来是请航天专家分析爆炸原因,这种分析是猜测性的。三大电视网反复采取同样的程序进行报道,报道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观众也不像以往收看重大事件报道那样从一个网转到另一个网了解不同的信息、解释、观点,而仅仅固定收看一个网的报道。

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的3位资深记者出身的权威主持人奋力将事件、反应和分析串到一起进行报道。连续报道3个小时后,美国广播公司的詹宁斯向观众承认:我们没有多少能告诉你们的消息。

按惯例,三大电视网在“挑战者”号发射时都做了实况转播。“挑战者”号突然在空中爆炸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起初,主持人和记者们甚至不愿承认从电视看到的令人震惊的事实——没有一个人能在爆炸中幸存下来。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拉瑟不断重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火球。”美国广播公司记者史蒂夫·比尔只说:“这是一场严重事故。”全国广播公司的布罗考最后还是用不完全肯定的语气报告说:“看来,也许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存。”记者比尔也沉痛地说:“希望微乎其微。”

爆炸4小时后,三大电视网仍然没有用肯定语气报道事件造成7人死亡的悲剧,尽管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时,电视在枪响后10分钟就用肯定的语气告诉观众“总统伤势严重”;枪响后1小时5分钟,电视便告诉观众“总统已经去世”。素以采访能力强、判断事物准确的3位主持人面对实况图像却不愿做肯定的判断;他们常常是若有所思进行报道,他们的神态使这一事件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这一事件本身是整个美国民族以至世界科学历史的悲剧,在这样惨痛的悲剧面前,主持人的感情、情绪同全国民众相吻合,不能不抱以克制的态度,慎重进行报道。

拉瑟无休止地重播“挑战者”号爆炸的画面,向观众展示慢镜头。他和所有有关专家通话,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答复。明确答案只能等待下一步海上打捞的结果。电视画面上长时间展示着空****的海洋镜头,所有观众的心好像都要沉到海底一般。

詹宁斯利用一个航天飞机模型向观众说明造成爆炸的可能原因。他反复向观众报道有关遇难者女教师麦考利夫的事迹,他把女教师称为“空间的第一位真正的市民”。他说,“我们认为她的精神就是我们的精神”。由于他对麦考利夫做了较为完整的报道,麦考利夫在观众心目中占据了比其他六位遇难者更大的位置。

布罗考在电视上报道的时间最长。他为观众提供了较多的事实和背景:7位遇难者的个人经历;“挑战者”号推迟发射的原因;引起爆炸的某些推测;海上打捞的进展等。

美国三大电视网对这一悲剧性突发事件的报道表明,电视可以将事件、反应、分析组织到一起;可以为观众担任事实的搜集者;同时在分析中注入思想和感情,给观众以启迪和安慰。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标准是尊重事实,记者的感情、态度、责任心、作风是围绕这个核心发挥着作用的。

2.职业道德的体现形式

记者职业道德在表现形式上,一般通过“记者守则”“记者信条”等形式体现出来,其特点是具体、适用、针对性强、易于实践与检验。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较系统地制定记者道德准则,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制定记者道德守则。1981年我国中宣部新闻局与中央新闻单位共同商拟了《记者守则》(试行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工作者第一个成文的记者职业道德守则。

纵观中外新闻界对记者职业道德的要求,我们发现,记者职业道德准则有一定的沿袭性,早期制定的规则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这说明新闻记者的活动是具有共同规律的,这个规律一方面表现在记者的职业道德受社会公认的社会公德的制约;另一方面表现在记者职业道德受新闻事业自身特点的规定。表现在形式上,国际上大多数新闻机构确认记者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客观、公正、真实、庄重,向读者、听众、观众负责,保持正直和独立,保守秘密,保护消息来源,尊重他人名誉,不得接受贿赂等。这些细则规定了新闻记者必须要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

在1992年我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实施的《广播电视岗位规范》中,明确提出记者的岗位职责要求。其中,在政治素质要求中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能用以指导业务实践。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

△遵守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勤奋工作,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联系群众。

需要指出,记者职业道德虽然因其自身的规律形成了为世界新闻界共同接受的准则,但是在具体履行准则过程中,不同社会道德原则对记者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同的,不同的记者因其观点、立场不同,报道事实的角度、态度也是不同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记者职业道德也受到不同社会道德标准的影响。在现实社会里,记者道德标准的施行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不同阶层社会利益的要求。一些西方国家虽然有明文规定不允许过多过细地报道犯罪、凶杀、色情的新闻,但是由于他们的新闻业一味追求利润,他们的报纸、电视、杂志上这类的报道仍然占有相当比重,甚至成了污染社会风气的一大公害。

职业道德对社会、对公众能够产生直接作用,如果违背职业道德操守,必将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新闻传播每日每时都不断反映运动变化世界,影响着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享有“社会道德天平”之称。故此,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取得记者资格的先决条件。

3.培养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

培养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起码要做4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记者职业道德法规的约束;

二是新闻机构的监督;

三是新闻教育的熏陶;

四是记者自身修养的加强。

(1)道德法规的约束与新闻机构的监督

记者职业道德法规的约束和新闻机构监督是对记者遵守道德操守的强制性控制手段。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记者职业道德诉诸法律形式,以约束记者的行为。

新闻法规一方面保障记者权力;一方面也约束记者的行为;同时也为受到诽谤、侵犯的公众起到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辞退一名较有名气和能力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吉米·斯奈德,原因是斯奈德在节目中公开评论说:“黑人是最好的运动员,这是因为在奴隶制时代主人养育了他们的结果。”“早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奴隶制时代,主人们就曾把强壮的黑人男子和女子弄到一起,好让他们生育强壮的后代”。[2]斯奈德的言论引起捍卫人权组织和各界人士的强烈抗议,电视网为维护声誉将他辞退,同时声明斯奈德的意见不能代表电视网。

这个例证说明,新闻记者道德法规的施行必须要有新闻机构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力。新闻机构按照记者道德标准监督检查记者的行为,把记者道德作为衡量记者是否具备职业资格的尺度。

(2)新闻教育熏陶与自我修养加强

新闻教育熏陶对培养提高记者职业道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我修养的加强是培养提高记者职业道德的主导因素。

对新闻记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使其了解新闻记者工作的特点,对其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有一定认识。一般刚刚进入新闻记者队伍的人,往往处于主体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的阶段,因此,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南斯拉夫、日本、英国等国都十分重视新闻记者的入门教育,其中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最高的要求。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可能比单纯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智力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通常的认识。培养提高记者职业道德最根本的是加强自我修养。在我国新闻史上有许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德高尚的记者,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著名的前辈记者邵飘萍拒绝奉系军阀张作霖以30万元阻止他报道其倒行逆施的要求,最后死在张作霖手下。他在其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讲道:“……故外交记者精神上之要素,得品性为第一。所谓品性者,乃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也。”[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记者职业道德法规是对记者行为的法律约束;新闻机构的监督和新闻教育的熏陶,是对记者树立职业道德的灌输;新闻记者自我修养的加强是记者遵守职业道德的保证。

因此,培养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应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促动、相互作用,才能取得相对良好的结果。

4.正确认识记者的社会地位

新闻记者在今天被视作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是同记者的采访活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相关联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记者职业意味着是一种自由不羁的工作。在西方,早期的新闻编辑部杂乱无章,充满了气味,吵嚷。角落里有闲散的记者打牌,办公桌旁甚至有醉汉拿出酒瓶狂饮。众所公认记者仅仅是热爱传奇故事的人物。而现在,新闻编辑部早已发生了历史变迁,新闻的生产过程从采集到传播都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在现代新闻编辑部里,电脑替代了手动打字机,电传机替代了电讯、电报传递。新闻记者按动键盘写稿,已经取代了笔和墨水。在受众眼里记者已不是那种手拿笔和本的精明人了,而是手持麦克风对着话筒说话的不平常的人物。记者被邀请参加宴会,被认为是席间重要人物,或至少是最有趣的人物。在往昔,记者是不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今日许多记者成为知名人士;成为政治家的顾问,甚至智囊;少数记者进入政府担任要职;也有些记者成为明星人物,成为被采访报道的对象。调查美国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都成了最有名气的世界性新闻人物。他们采写的披露水门事件的书《总统的人马》,被拍成电影《惊天动地大阴谋》。好莱坞巨星罗伯特·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分别扮演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本人则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参加了一个介绍好莱坞影星的电视节目。

记者的社会地位无可争辩已经坐上上乘之席。有人说,记者拥有的受众比世界上任何传教士、教师或政治演讲家都要多。据美国权威的《赫德森华盛顿新闻媒介联系人名录》记载,到1981年,在华盛顿的新闻记者和编辑共有3 266人,但是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的听众、观众、读者都超过这个数字的1 000倍。

显而易见,在今天这样一个即时通信时代,记者的采访活动对社会之所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仅是由于新闻本身传播速度加快,还由于传播范围扩大,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记者对时代的影响愈加广泛、深入。

记者职业确有着诱人之处,但也充满危险和困难。记者采访最大的难点在于: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纷繁复杂的事件做出及时的判断、选择、反映。记者要在瞬间记录今天的历史,他们必须在截稿前或就在事件进行之中做出判断,而不同于历史学家那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沉思默想、考证研究。有时记者不可避免在判断事实上出现错误,所以,大凡成功的记者往往都是最精明、最敢于冒险、又最小心谨慎的人。

无论时代发生什么变迁,无论技术手段多么进步,作为记者,始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清醒的头脑来观察、判断、选择、报道新闻,这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只有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才能行使记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