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二节 素质构成

字体:16+-

依照心理学的解释,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生理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知识总量的汇集,能力的提高,修养的培育,作风的形成,品格的铸造,自然也有一个逐渐积累、成熟的过程。

一个称职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首先,我们借鉴一下国外对于广播电视记者素质构成的观点和标准。

在美国,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挑选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标准大体有三个:必须有纯粹新闻工作的背景;具有电视或广播技术的专业知识;具备新闻判断力和新闻敏感,专业训练次之。对这三点,电台和电视台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参选人员具备上述条件的一条,就有可能被挑选上。

哈伯德有限广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斯坦利·哈伯德在其《电视与广播时代》一书中,阐述了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什么人算做记者?一个有资格做新闻记者的人是因为他在一所大学获得学位、这所大学证明他毕业于新闻专业吗?或一个有资格做记者的人,是因为他过去在某个地方做过记者?他认为并非如此。

一个记者要想让别人承认自己真正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向别人证实自己确有新闻才干和新闻敏感。由于制作广播电视新闻的时间有限,为求成功,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真正的新闻敏感。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在新闻学院学到新闻敏感。新闻学院可以使学生做好准备,将来在一家电台或电视台的新闻编辑部工作;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报道技巧,但掌握技巧决不意味着已具备新闻敏感或新闻判断力了。

哈伯德强调的是新闻敏感和新闻判断力。一个真正的记者必须首先具备新闻敏感,而这种敏感又应是有知识的,区别于只有知识而却没有新闻敏感的人。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巴巴拉·艾伦赞同这一观点。他提出,一个有潜力的记者应有能力做到这样三点:对市政府、对记者所在社区的实权人物、对支持所在地区的经济的工商界人士、对你们的学校及地方名人的各个方面都应熟悉;对人、政府、艺术、政治、教育、科学、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有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记者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记者的作用和职责是能看到那些似乎会成为新闻的事件和背景。

波士顿WEEI全新闻电台的主编特里萨·麦卡尔平倾向于挑选那些过去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她强调新闻经验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胜过其他要素。她认为,过去的广播新闻写作经历是重要的。这可以是在大学电台或在某个地方做的不要报酬的实习经历,只要它是广播新闻写作就行,因为广播新闻写作的要求与报纸新闻写作的不同。

麦卡尔平注重的第二点是:申请人必须具备用口语风格撰写简单句的能力。她期望记者有新闻判断力。她是这样考验他们的判断力的——交给申请者一条报纸消息,让他们改写成广播稿,从而判断申请者是否为广播找到了合适的导语,并以一种“吸引人的口语风格”来表现导语。同时,广播记者要讲求速度,对于好的记者来说,所有这些都是一挥而就的。

至于申请者的学历,麦卡尔平认为大学文科教育为最好,同时通过认真阅读报纸、杂志、听广播新闻、看电视新闻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如果申请者过去没有一点广播新闻写作经历,但是要有传播学专业的学习背景。

欧文·范格教授在其《电视新闻》一书中阐述了新闻媒介经理们录用年轻人的三个条件:第一,最先考虑的条件是有两年记者经历,但没受过大学教育;第二,没有记者经历的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第三,非新闻专业毕业又没有实践经历的大学生、地方大专生以及广播电视专科毕业生。对其他非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政治、科学、英语、文科、历史、综合新闻和电子传播。电台要求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写作。最受欢迎的个人素质是好奇、热情、精力、奋发。范格还依据美国新闻教育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列举了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撰写广播新闻稿件的能力;

广播新闻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编辑稿件如通讯社电传稿的能力;

具备法律及广播电视法的知识;

操作一般设备的能力;

了解广播电视的有关技术问题;

了解广播对听众的责任;

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

迅速作出决定的能力;

制作新闻节目的速度;

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各种技巧;

新闻广播制作的专业知识;

为广播电视采集新闻的能力;

以较好的声音播读新闻稿的能力;

在全国性或其他消息中发现适合于地方新闻的能力;

在一般采访中迅速看到特写稿的角度;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并使它们对听众或观众富有意义。

以上是美国媒体对广播电视记者的特别要求。从上述的观点来看,广播电视记者的素质要求同文字记者有所不同。

从记者工作的特性和职责看,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精神素质、业务素质。

政治素质的要求是: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思想水平;

精神素质的体现是:热爱事业、献身事业,具有顽强的职业作风、强烈的竞争意识;

业务素质的构成是:深厚广博的知识、纯熟的技巧、综合的能力。

1.政治素质

任何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都有其政治色彩。任何一个广播电视机构都会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在我国,广播电视是党、国家和人民的传播媒介。它一方面要传播报道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法律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一方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愿望,起到“桥梁”的作用。

在我国,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不能违背这一根本利益,不能超越于党派、社会、人民,而应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才不会被社会、时代所淘汰。

政治思想水准之于记者,其重要性占据首位。政治上站不住脚,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当然,政治思想水准不是空洞的口号或标签,而是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把握,对各个时期国家大政方针精神的领会、贯通,准确、具体地把国家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中心工作体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社会责任感是记者政治素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记者的工作责任重大,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批评什么、赞扬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具体地反映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记者对人类世界发生的事物是否有明智理解,对报道内容同社会发展密切的关联程度是否有清醒认识,都直接影响到传播的社会效果和电视机构的声誉。

记者也是一定意义上的社会活动家。观众对记者采访报道的信赖程度往往取决于记者对人类、国家、民族、公众利益的关心程度。

反过来,记者的采访活动也时刻受到公众和社会的监督。记者要胜任本职工作,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2.精神素质

从纯职业的观点看,记者工作既意味着光荣与神圣,也意味着艰辛和危险。

某种程度上讲,记者工作是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这种工作的特性决定记者的精神追求与付出。

热爱与献身是相互促动的。热爱,是动力的源泉;热爱,才能有所追求;热爱,本身就是力量。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促使主持人调动自己的潜在力量、勇气、智慧为了实现理想去作艰苦卓绝的努力,甚至牺牲自我利益。

可以说,由热爱、追求、献身而形成的顽强职业作风和强烈竞争意识反映出记者采访活动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工作也充满了刺激和传奇色彩,许多优秀记者正是被这样的特殊状态所吸引、所激励。他们不畏惧危险,不躲避艰辛,不害怕吃苦,反而在危险、艰辛、劳苦中体会出人生经历和职业活动的乐趣,促使他们调动自身的潜在智能,无比的勇气和信心,为完成记者的神圣使命而奋斗不止。

3.业务素质

能力、知识、技巧是构成记者业务素质的基本因素。

人的知觉或思维活动是人在从事这样那样的工作或操作中进行的。若要顺利地、成功地完成工作,重要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综合业务能力。

任何单独的能力都不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例如,学习活动需要观察力、记忆力、概括力、理解力等。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是复杂的劳动,更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

记者业务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巧的过程中完成的。离开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业务技巧的训练掌握,业务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同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在知识、技巧的掌握上可能取得的成就。

记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需要在能力、知识、技巧三个方面下功夫。

能力是为顺利完成特定活动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因此,它是在个体固定下来的概念化的东西。

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

技巧是指那些在个体固定下来的行动方式,这些行动方式虽然具有概括性,但它相对来说仍是比较具体的。而能力不是这些行动方式本身,而是调节这些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的概括化。

记者在采访中对具体方式的掌握,这是技巧;在运用技巧过程中,如果支配动作的心理过程进行的敏捷性能够经常出现,并成为巩固的概括化系统时,它才成为能力。

在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中,能力、知识、技巧密切地联系着,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体现是:掌握知识、技巧以一定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巧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而知识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

“电视采访记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感觉灵敏、理智、好奇、热忱,有耐力,富于想象力,灵活,有创造性,可信赖,足智多谋,真诚,顽强,富有同情心,机警,勇敢,自信……优秀的电视记者为观众、为采访对象、也为自己做能提供新信息的采访”。[4]可以说,电视记者业务素质的提高要从能力、知识、技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这也是其职业特征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