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新闻是给人看的,广播新闻则是给人听的。因此广播新闻写作首先应做到口语化。这是广播新闻写作同报纸新闻写作的显著区别之一。依照广播的特点,广播新闻写作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口语化
为什么呢?听众从广播中听新闻,不能像报纸读者那样不懂的地方可以回过头来再读,只能是一听即过;正因为如此,广播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让人一听即懂。
要做到口语化,就需要避免使用过多的书面语言。所谓口语化,就是像同朋友聊天一样的自然、亲切、易懂的语言,而不是那种语法复杂、难懂的句子。其原因还在于广播新闻的听众层次更广泛,不像报纸读者一样必须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广播新闻应该是能让所有的人都能听懂。
因此记者写完广播新闻稿后,至少要先朗读两遍或三遍,听一听是否有什么不妥之处,如不易听懂或念起来不顺口等缺点,报纸记者则是默读自己撰写的新闻稿件,而不是朗读。
其次,广播记者应该有目的地注意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不同之处,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广播能发通讯社或报纸新闻,要做相应的文字上的变动、修改,这是广播媒介同其他媒介的不同特点所致。
2.简明扼要
广播新闻写作以简明扼要为宜。试想若稿件引用过多的数字、给出过多的细节,听众是不能全部记住的,因而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广播记者一般在新闻写作中略去细节,特别是在新闻导语中不必所有重要细节都列出来,而是要写主要事实。在安排主要事实时,不要一开头即在新闻导语中把所有主要事实都放在一起叙述。事实上,广播新闻导语与报纸新闻导语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广播新闻导语只起到提示听众听到新闻概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向听众发一个新闻将要播出的信号。因为记者倘若一开始就“全盘托出”,听众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接受的。听众听新闻不能像读者读新闻那样可以任意选择某条感兴趣的新闻阅读,只能一条一条地听。听到感兴趣的、关心的新闻,他们就会注意留意细心倾听;遇到不感兴趣的新闻,他们会一听即过,或根本不屑细听。
简明扼要的新闻写作的优势,还在于它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如果记者写的稿件听众不易听懂或一下子难以抓住主要内容,那么这篇稿件即使选择的角度再好、报道的深度再强、手法再新颖,也只能是一个败笔:因为听众没听懂。所以广播记者千万不要自视清高,对普通的、明白的语言不屑一顾。事实上,正是这些人们每天听到的习惯语言,才能受到绝大多数听众的欢迎,进而也就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当然,简明扼要并不意味着用枯燥的语言、最低的水平进行写作。而是说,用最清楚最明白的语言表达那些较为复杂较为深奥的内容、思想、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新闻又是一种“翻译”、一种“解释”,即把那些人们不大容易听懂的内容“翻译”成明白易懂的语言,或者是用明白易懂的语言“解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3.快捷迅速
在各种新闻媒介记者中,广播记者更应抓紧锻炼写作速度,学会用最快的速度把新闻写得准确、生动。这是广播记者发挥或利用广播优势的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写得快,才能保证新闻时效,才能充分利用广播快的特点。写得快,首先要注意保证写作的准确性,即又快又准。绝不能因为快而不顾事实的准确性,或因为写得快而来不及细细推敲一下。倘若因为快而出现失实或漏洞,那么快本身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因为新闻是事实第一。所以说快与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同样,记者写的稿子即使再准确再真实甚至无一漏洞,但因为写作速度太慢而落在其他媒介的记者后面,致使所写的新闻成为旧闻,当然也是一种失败。广播最忌慢,广播容不得其记者写得很慢。
要想写得快而准,就得下工夫长期进行锻炼。这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事情。记者需要训练思维、训练思想、训练思路;思路清晰,才能写得清楚,才能写得快。其次,要练笔,练写各种体裁的文章、练写作速度,长期下去,必有收获。写作是一种艺术,广播新闻写作亦是一种艺术。要真正掌握这门艺术,唯一的最佳办法是通过不间断的、有意识的写作来提高写作水平、掌握写作技巧。不仅仅要“动”眼,潜心阅读、研究大家手笔的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动笔、动手。所谓动手动笔,首先是模仿别人的写作技巧,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写作技巧,并形成自己的文风,即自己的写作风格。
4.写作中的编辑意识
广播新闻记者虽然有广播新闻编辑为其编辑、加工稿件,为其把关。但是由于广播节目和报道工作的特殊形式,记者写作时还必须增强编辑意识,才能很好地把握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工作是紧密相关的。主要是指记者对自己的稿件,录音时进行编辑、删节、补充、润色。例如记者写完一篇稿件后,不但要朗读,而且还需要静读,以便从中找出毛病进行修改。修改即编辑的过程大体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文字上的修改
仔细检查一下稿件中使用的词句是否有不妥之处,是否有语法错误,形容词用得是否贴切,动词是否恰当、生动,语言是否合乎口语化,文字是否有重叠或废语等。凡是看出毛病的地方,都要一一进行认真修改。
(2)事实的核准
稿件写成后,一定要认真核对事实,不仅重要的事实不能有错,就是细节也不能出错。如人名、地名、数字等,都要准确无误。记者核对事实,一是在采访时把事实搞准;二是在写作中注意事实准确;三是稿件完成后,最后进行核对,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改正,绝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记者对某一事实拿不准或觉得有疑问,就不必非抢着把稿件发出去,可以等一等,把事实搞准后再发稿。总之,记者新闻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准确无误,而记者的编辑正是为这种真实而采取的“把关”措施。
(3)声音的修正
录音报道是广播记者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记者在录好所报道的内容之后,应认真听几遍,看看是否有不妥之处。如有,则需进行删节或作声音上的修改,即删掉错误,把正确的事实或某个字的正确读音重新补进去。这种编辑较之文字编辑更麻烦,但同样不能马虎,需要认真进行,尽可能避免一切错误。
(4)写作的难点
广播新闻写作的难点在于速度的要求。记者要学会快速写作,同时,还要保证事实的准确无误。对于记者来说,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矛盾的。因而,提高写作水平是广播记者日常工作重要的一部分。
一方面记者要勤学苦练,多作编辑练习。既可以反复修改自己刚刚写成的稿件,又可以重新练习写一写自己过去已经报道的稿件,看一看到底是否还需要润色,稿件的角度如何?选择怎样?文字上是否还有值得细细推敲的地方?是不是换一个角度写更好?如果觉得稿件十分理想,完美无缺,那么究竟哪一点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如果觉得还欠妥,那么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足?是文字表达能力平淡,还是思路不清晰所致?总之,要长期进行总结,才能从中找出普遍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来。
另一方面,记者还可以试着改写通讯社或报纸新闻,从中了解广播新闻与文字新闻的编辑到底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几方面。通过改写他们的新闻稿,既可以开阔思路,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新闻是一种精确性极高的事实的报道。而提高写作水平正是为确保新闻精确性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可以说,采访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做记者不仅要会采访,还要会写作。不会写作,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