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二节 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

字体:16+-

电视新闻写作同文字、广播新闻写作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较大区别,因而有必要知晓其演变过程。

首先,学习电视新闻写作,必须要了解电视新闻的含义。不了解电视新闻的含义,就不能很好地把握电视新闻写作的规律,运用不好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进而也就不能搞好电视新闻报道。

1.电视新闻的特点

对于受众来说,电视新闻即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报道;广播新闻即是从广播中听到的报道;报纸新闻则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报道;通讯社新闻则是通讯社发出的报道。实际上,受众的直观理解已经在概念上对四大新闻媒介的新闻有了明确的区分。但从专业角度对电视新闻的含义这样理解就过于简单,失之笼统。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电视新闻的含义呢?《辞海》的解释是:电视新闻即“新闻电视片”“电视纪录片”。它通过电视摄影、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而成;可以系统地、形象化地报道事物的发展过程。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一书的解释是:电视新闻是现代新闻报道手段之一。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无线电广播新闻的概念大致相同,差异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报纸以视觉(文字和图片)作为它的媒介,无线电广播以听觉(声音)作为它的媒介,而电视则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果,使观众有高度的现场感。

《广播电视简明词典》的解释是:电视新闻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作的报道。电视新闻是各种报道形式的总称,是电视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上述几个概念都兼顾了电视新闻的特点及功用,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在表述上仍然有所疏漏。对电视新闻的含义作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文学表述上应该高度概括,在含义上应该完整准确。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新闻的定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对于新闻的定义,我国历年来比较一致地采用陆定一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也有一些不同的表述,但大体概念是相同的。对于报纸、通讯社来说,这个定义是比较贴切的。但对于广播、电视来说,这个定义有所欠缺。因为广播电视不但能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且能够同步报道正在进行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应该随着现代新闻的发展进一步修正引申,新闻定义加进正在进行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成分才比较完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既适用于报纸、通讯社,也适用于广播、电视。

对新闻定义有了明确概念,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电视新闻的含义。

《辞海》上的解释是对电视新闻报道形式、采制环节的简单介绍。严格地讲,提法不准确。说电视新闻即是“电视新闻片”“电视纪录片”,不但过于笼统,而且含义模糊。“电视纪录片”形式不只限于新闻报道,还可以用于风光介绍、历史展示。《辞海》1979年修订重印,从时间上看,中国电视实践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对电视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辞海》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有所偏差是可以理解的。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的解释对电视新闻同报纸、广播新闻作了比较,认为在概念上三者大体相同,只是电视新闻的传递方式和报道形式有所不同。这样说并没有错,但是不具体,表述也没有达到高度概括。

《广播电视简明词典》的解释比较具体明确。既表述了电视新闻传递又概括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融进了电视新闻的功用。不过,它忽略了电视新闻不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对正在发生的事实亦能同步报道,这恰恰是电视新闻最具说服力、最能产生效果的优势之一。此外,文字符号在电视新闻中也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特别是电视文字广播、电视报纸、电视杂志等形式均是将文字转换成流动文字画面形式的信息传递。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再对电视新闻的含义给以比较完整、准确的综合概括: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活动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概括有三层含义:

其一,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电视新闻的功用。

把握了这三层的含义,也就把握了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同其他媒介的区分。

同电影新闻纪录片相比,虽然两者都是以活动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但是电视新闻能够远距离传送、接收,电影则做不到。

广播新闻做到了远距离传送、接收,也能够同步报道,但是却不能提供活动图像、文字。

同文字新闻相比,无论在时效上还是在传播范围上,电视新闻显而易见地占有优势。

通讯社新闻在现代社会同样采用现代电子技术传递,其速度过去难以想象。但是它还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媒介传播出去。这样无论在时速上,还是在新闻取舍上都受到电视的挑战。

2.为眼睛而写

电视新闻写作不同于报纸、广播。报纸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看的,广播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听的,而电视记者写作时既要考虑看,又要考虑听。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人们接收电视传媒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屏幕进行收看。首先,观众用眼睛观看画面,在看画面的同时接收着声音的传达。很难想象,无声音的画面,或无画面的声音在电视传达中的效果。正因为这种声画结合的特点,决定了电视写作为眼睛而写的基本原则。

为眼睛而写就是遵循视觉逻辑。当记者提笔写作时,应该时时刻刻考虑到观众收看电视的接收状态和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听觉语言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呢?

强调为看而写,并非是简单地削弱了文字的地位。为看而写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声画对位。声画对位必须根据新闻的整体构思、布局结构及画面内容进行写作。

写作中有两种倾向应该引以为戒:一种是解说过多,描写的内容与画面重复,失去了真正的作用,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干扰收看;另一种是与画面严重脱节,造成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各行其道,声画两张皮,失去了视听复合语言的优势。

那么,为看而写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1)少而精当

通常,电视新闻篇幅比较简短,而且要给观众留出看画面的时间,因此写作必须要少而精。如果解说灌满画面,观众就会感到过于啰嗦。长篇大论对于电视显然不很合适,有些新闻压缩文字后反而显得清楚易懂。有时,画面表现的内容比较笼统,这时解说就应该具体一些;有时,画面表现的内容比较具体,解说就应该尽量减少。用文字描述画面已经生动展现的内容是费力不讨好的,往往适得其反。文字记者提倡写“视觉新闻”,使文章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电视记者却不能够这样,因为电视画面已经体现了视觉新闻的最大优势。

少而精的原则,要求记者写作时尽量挤出时间对照画面重读文字稿,将可有可无的文字去掉。

少而精的原则,要求记者挤出时间改写文字稿,尽量压缩,不要使文字在新闻中显得过于沉重。

(2)实而具体

实而具体应该根据画面需要,将文字表达的内容写得实实在在,同时要明白具体。

无论写什么样的新闻稿,都要求具体。对电视来说,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事件、思想、观点、人物传达得清清楚楚。例如,当画面出现一个人物在讲话,或者一个场景,文字就要说明这个人是谁,这段场景是哪个地方,不要让观众去猜测。

实在而具体是新闻写作的特点,但是在电视写作中,实在往往是将画面不能表达的东西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内容。一般来讲,文字新闻细致的白描手法不大适合电视写作。电视写作不需要描写人物的形象、动作,因为画面已经生动地再现了活生生的形象和动作。

(3)主次分明

为看而写,一定要分清主次。

电视新闻不可能将记者采访到的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都告诉给观众,因此记者在写作时必须分清哪些是重要内容,应该多讲几句;哪些是次要内容,应该少讲几句。如果在次要问题上拖长解释说明,那么重要问题的有关信息就往往被忽略,对于特别重要的信息,即使很难表达也不应该丢掉。

如果主次不分,平分秋色,那么新闻的节奏就会变慢,重要的内容也得不到注意。

3.为耳朵而写

记者在写稿时除了考虑画面因素,还要考虑听觉因素。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大多是经过选择、比较后,固定在自己喜爱的节目中。从这一点上看,新闻节目拥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当观众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时,往往不转换频道。因为人们永远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的新情况、新信息、新事物。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因此,为耳朵而写是电视写作的又一个特点。

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声音又伴随画面而出现,因而不能像文字新闻那样回味、重读。这是听觉语言的特点,也是其短处。怎样扬长避短,发挥出为听而写的功用呢?

(1)口语化

为耳朵而写首先要求要用口语化的语言来写作。

在西方电视界,将用谈话体写作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最起码要求。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播放时朗朗上口,收听时悦悦娱耳。

(2)通俗易懂

为耳朵而写应该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

有人说,电视写作是看不见的艺术,一流的写作技巧往往隐埋在画面之后,不易引起注意。事实上,好的写作在电视中仍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通俗易懂并不十分容易做到,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是达不到高水准的。

(3)朴实自然

电视写作要让观众听起来顺耳,就要具有朴实自然的风格。

观众用耳朵接收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

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4)简短明晰

电视新闻写作较高的水准,是应该能够在一个句子中准确地表达一种意思或观点,由简短的词语组成的陈述句能够起到这种作用。

电视新闻以较快的速度传播信息,要尽可能减少混乱。写作时,千万记住应清晰地叙述一件事,才能让观众一听即懂。

(5)形象生动

生硬呆板的语言常常不知不觉地出现在电视新闻中,观众听起来感到乏味平淡,毫无兴致可言。

怎样做到形象生动呢?

其一,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立即”改成“马上”,“气候”改成“天气”等。

其二,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乃”换成“就是”等。

其三,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变成形象说法。比如,将难以记忆的数字转换成容易记忆的说法。例如,“到2000年,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超过50岁”,这样说比用多少多少万个容易记忆。

其四,不用倒装句、祈使句。需注意的是,有些在文学写作中生动的写法并不适合于电视。例如,“还是党的政策好!某某感叹地说”。这种写法,观众听起来感到反感,因为观众会从画面中人物神态上自己判断。语言生动活泼,才能令观众听起来津津有味。

(6)节奏感强

为听而写,应该尽量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节奏感强的语句给人一种和谐的听觉感受,容易记忆,也容易接受。

电视新闻广播的优势是信息量大、感染力强、节奏明快。这一优势更求写作加强节奏感,观众听起来往往能够有精神、来情绪。如果慢条斯理,拖泥带水,观众往往会产生疲倦感觉,提不起精神,失去收看的耐心。

(7)格调与文风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不能跳过某条新闻选择另外一条新闻。有时,人们还没来得及决定继续收看或停看,令人倒胃口的新闻就出现了。这类新闻格调较低,内容俗气,语言中出现令人不快的用语,如生硬地选择不恰当的大白话,或者刺激性词语;或选择不恰当的比喻,使新闻降低了格调。这些问题在西方电视写作中被看做是低水准的写作,我们应引以为戒,努力使写作具有好的文风和高的格调。

以下这条新闻较好地注意了电视的特点,形象生动,节奏感强。

香港各界群众热情欢迎解放军进驻香港

今天早晨,天空下起了大雨。进驻香港部队的数百辆军车依然阵容整齐地通过各个口岸。

〔同期声〕记者:各位观众,你们现在看到的是香港各界群众冒雨欢迎解放军进驻香港的热烈场面。

今天清晨6点25分,记者随部队在新界看到,驻军沿途经过的公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人群。近万名香港市民涌上街头,挥动着国旗和区旗,向驻港部队表达真挚的感情。

〔同期声〕市民:我们是香港华侨华人总会的文艺队伍。我们今天早上3点钟就起来了,很兴奋,一定要接到我们最可爱的亲人解放军。这是我们香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情之一,所以大家都很兴奋。

有着光荣爱国传统的新界群众,向驻港部队赠送了一块刻有“威武文明之师”的牌匾,表达了他们对人民解放军的企盼和赞誉。

这是中央台记者从香港发回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