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三节 文字符号呈现样本改写案例分析

字体:16+-

以下的文本是世界马术选手备战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在写作过程中,记者遇到的问题是专业性的知识、术语的表达、相关背景的介绍、结构顺序的安排。比如,比赛的目的、马术运动的特点、这项运动的背景等,用几百个字说清楚,要反复地推敲。

备战奥运的报道非常容易流于表面。运动员备战的现场画面拍摄,可以体现大的训练环境和不同的项目特点。但是仅仅拍摄画面还不够,因为虽然能从画面上表现出现场的氛围、活动,但是不能传达画面后面的事物特点、专业知识、背景知识。

备战报道画面拍摄、编辑并不难,难的是提炼标题、导语,安排结构,浓缩背景,将有价值的信息、观点、知识融入报道之中。

1.长度的把握

第一稿640余字:

世界马术选手备战奥运最后一场预热赛

主持人:马术比赛是奥运会唯一男女同场竞技的独特比赛项目,在竞技场上需要人马默契配合,协同工作。作为一个团队,马匹和选手将共同获得奖牌和名次。

当地时间11日傍晚,在荷兰国际马术比赛中心,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马术运动员为备战北京奥运会进行了最后一场预热赛。

记者出镜:这里是荷兰国际马术比赛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术运动员将在这里进行奥运前的最后一场预热赛。

解说:这场预热赛主要是进行马术障碍比赛,目的是为获得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国家选拔参赛奥运会的选手。

参加预热赛的72个马术赛手中有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在奥运会上曾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也有芬兰、比利时、中国香港地区、瑞典等马术运动传统强国和地区的运动员。

在近3个小时的比赛中,天空一直下着蒙蒙细雨,骑手们和他们的骏马在雨中共同备战奥运。

精彩的障碍跳跃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而跳跃中的失误更是令骑手和观众惋惜。一些成功跳跃的骏马在胜利后走起路来好似翩翩起舞,而失误的坐骑会难过得低下头来慢慢地离开赛场。

马术比赛是奥运会集体比赛项目中要求最高的一项运动,人与马要一起朝夕相处多年,才能在勇气、灵巧、速度和美感上形成默契。

在马术单项和集体比赛项目中,男女骑手、雌雄马匹不但可以混合竞技,而且可以混合组成一个团体。

这场备战奥运的马术预热赛体现出人文奥运的精神,障碍栏杆的布置独具特色,人性化的现场始终洋溢着欢乐。

马术的场地障碍比赛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如今的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包括盛装舞步、场地障碍和三项赛。

第二稿550余字:

世界马术选手备战奥运最后一场预热赛

主持人:7月11日傍晚,在荷兰国际马术比赛中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马术运动员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进行最后的一场预热赛。

记者出镜:这里是荷兰国际马术比赛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术运动员正在这里进行奥运前的最后一场预热赛。

解说:这场预热赛主要是进行马术障碍比赛,为获得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国家选拔运动员。

参加预热赛的72个马术赛手中,有美国、德国、荷兰等国曾获得奥运奖牌的赛手,也有芬兰、比利时、中国香港地区、瑞典等马术强国和地区的运动员。

在近3个小时的比赛中,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赛手和骏马一直在雨中共同备战奥运。

赛马精彩的跳跃,博得了阵阵掌声。跳跃成功后的骏马,走起路来好似翩翩起舞,失误的赛马难过得低着头,慢慢地离开赛场。

比赛障碍栏杆四周的布置,充满生活化、人性化的色彩,体现出人文奥运的精神,现场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马术比赛是奥运会唯一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骑手不分男女、马匹不分雌雄,可以混合竞技,也可以混合组成一个团体。

马术比赛也是奥运会集体项目中要求最高的一项运动,人和马要朝夕相处多年,才能在勇气、灵巧、速度和美感上形成默契。选手和坐骑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获得奖牌。

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场地障碍比赛首次亮相。现在,奥运会马术比赛有三个项目,包括盛装舞步、场地障碍和三项赛。

2.结构上的调整、文字上的提炼

从画面上看,这个报道非常精彩、好看。但是,画面之外的专业术语、背景知识、比赛目的必须用文字才能说明。经过推敲,自我朗读,压缩了近百个字,修改了一些句子、词语,调整了结构,使文字的节奏更加符合画面的内容。

第一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结构安排不符合观众的听觉逻辑,文字不够精练。专业知识、背景交代在开头、主体、结尾的段落里都有,层次有些混乱,读起来感到不太符合听觉逻辑,也不太符合报道这场比赛的逻辑顺序。因此,有必要具体比较一下前后两个稿子的结构安排、文字表达的进一步提炼。

调整前的结构、文字

在开头用主持人介绍奥运会马术比赛的项目特点:

马术比赛是奥运会唯一男女同场竞技的独特比赛项目,在竞技场上需要人马默契配合,协同工作。作为一个团队,马匹和选手将共同获得奖牌和名次。

接下来是现场的比赛活动。(省略)

然后在主体、结尾部分介绍比赛的专业知识和背景:

马术比赛是奥运会集体比赛项目中要求最高的一项运动,人与马要一起朝夕相处多年,才能在勇气、灵巧、速度和美感上形成默契。

在马术单项和集体比赛项目中,男女骑手、雌雄马匹不但可以混合竞技,而且可以混合组成一个团体。

这场备战奥运的马术预热赛体现出人文奥运的精神,障碍栏杆的布置独具特色,人性化的现场始终洋溢着欢乐。

马术的场地障碍比赛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如今的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包括盛装舞步、场地障碍和三项赛。

调整后的结构、文字

将现场活动全部调整到前边,主持人、记者出镜、主体文字以介绍现场比赛为主。

将奥运马术项目的知识、特点、背景的文字进行压缩,提炼成三个小自然段,安排在结尾部分:

是奥运会唯一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骑手不分男女、马匹不分雌雄,可以混合竞技,也可以混合组成一个团体。

马术比赛也是奥运会集体项目中要求最高的一项运动,人和马要朝夕相处多年,才能在勇气、灵巧、速度和美感上形成默契。选手和坐骑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获得奖牌。

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场地障碍比赛首次亮相。现在,奥运会马术比赛有三个项目,包括盛装舞步、场地障碍和三项赛。

结构调整后,总体上的文思脉络比较顺畅。节奏感明显加强,形成一种不断推进的节奏感,读起来比较顺口,听起来也比较清楚、明白。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电视新闻写作要注意视听元素的要求,从结构、节奏、语气、修辞等方面进行推敲。

3.写作难点

电视新闻报道是通过不同节目的窗口、平台进行传播的。新闻稿的文字长度、结构方式也要根据节目编排方式、节目留出的时间以及节目对新闻内容的取舍来进行调整。因此,任何一个报道,可以有多种格式的写法。

(1)文字符号转换

电视新闻文字符号的转换、流动呈现方式,给文字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点。这个难点是:高度浓缩概括,快速进行调整,及时处理发稿。

这个难点实际上也是对记者、编辑处理文字稿的基本要求。这一特定的要求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达到一定的水准。因此,对待日常写作的操练要格外认真,注意积累实践经验,从中体会应该遵循的规则。

通常,电视新闻写作的浓缩方法就是对新闻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简短并不仅仅是指篇幅的长度,文字的字数,而是要在较短的篇幅里传达有效的信息。

怎样使文字既简洁又能够传达有效的信息呢?

一般来说,起码要考虑两个因素:

其一,是否能够引起观众收听的注意?

其二,是否符合观众收看的视觉逻辑?

此外,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原则要求记者必须及时发稿,有时候是在新闻进行的过程中发稿。

这种在紧张的工作节奏氛围中迅速发稿的特点,对文字处理来说是也一个难点。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写出的文字既符合和视觉逻辑,又符合听觉逻辑呢?

有效的方法是,浓缩概括,快速调整。

下面,继续对《世界马术选手备战奥运最后一场预热赛》这个报道进行文字上的浓缩处理、层次上的调整。

第一稿350余字:

世界马术选手备战奥运最后一场预热赛

记者出镜:这里是荷兰国际马术比赛中心,7月11日,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马术运动员进行了备战奥运的最后一场预热赛。

解说:预热赛进行的是马术障碍比赛,为具有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国家选拔运动员。

参加预热赛的72个赛手中,有美国、德国、荷兰等国曾获得奥运奖牌的赛手,也有芬兰、比利时、中国香港地区、瑞典等马术强国和地区的运动员。

马术比赛是奥运会唯一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骑手不分男女、马匹不分雌雄,可以混合竞技,也可以混合组成一个团体。

马术比赛也是奥运会集体项目中要求最高的一项运动,人和马要朝夕相处多年,才能在勇气、灵巧、速度和美感上形成默契。选手和坐骑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获得奖牌。

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场地障碍比赛首次亮相。现在,奥运会马术比赛有三个项目,包括盛装舞步、场地障碍和三项赛。

第二稿230余字:

世界马术选手备战奥运最后一场预热赛

7月11日,在荷兰国际马术比赛中心,进行了备战奥运的最后一场预热赛,为具有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国家选拔运动员。

预热赛是马术障碍比赛,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赛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马术比赛是奥运会唯一混合竞技的比赛项目,骑手不分男女、马匹不分雌雄,选手和坐骑共同获得奖牌。

场地障碍赛在1900年的奥运会上首次亮相。现在,奥运会马术比赛有三个项目,包括场地障碍、盛装舞步和三项赛。

第三稿200余字:

世界马术选手备战奥运最后一场预热赛

7月11日,在荷兰国际马术比赛中心,进行了备战奥运的最后一场预热赛,为具有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国家选拔运动员。

这场预热赛是马术障碍比赛,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赛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马术是奥运会唯一的混合竞技比赛项目,骑手不分男女、马匹不分雌雄,选手和坐骑共同获得奖牌。

1900年的奥运会上,场地障碍赛首次亮相。现在,奥运会马术比赛有三个项目,包括场地障碍、盛装舞步和三项赛。

(2)突出主要信息与新闻价值

首先,需要说明,对这三个稿件从350余字到230余字,再到200余字的浓缩处理和层次段落调整,并不是说文字越少、篇幅越短,写作水准就越高,而是体现了电视新闻文字表达浓缩概括、快速调整、及时发稿的特点。

事实上,任何一篇新闻的文字都可以进行浓缩处理,关键是要确保浓缩后的新闻价值不会减弱。

这三个文字稿的浓缩,每一次都递减了100多字,但是新闻中的主要信息、新闻价值没有丢失。

同前面五六百字的两个文本相比较,删节掉的是一些细节和相关的介绍性内容。

客观地讲,任何一篇新闻稿,拿在不同人的手中都有不同的修改余地。每名记者都有自己习惯的文字表达方式、写作风格。因此,上述归纳的要点以及分析的例证也是相对而言的。

电视新闻的文字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饱含着记者智力、文思等能力。记者写作要不断推敲,保持“文章不妨千遍磨”的劲头。

[本章重点]

1.广播新闻写作首先应做到口语化。这是广播新闻写作同报纸新闻写作的显著区别之一。口语化就是用像同朋友聊天一样的自然、亲切、易懂的语言,而不是用那种语法复杂、难懂的句子。广播新闻写作以简明扼要为宜,用最快的速度把新闻写得准确、生动。

2.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活动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写作不同于报纸、广播。报纸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看的,广播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听的,而电视记者写作时既要考虑看,又要考虑听,所以既要为眼睛而写,又要为耳朵而写。

[思考题]

1.广播新闻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体现广播新闻写作的口语化?

3.在广播新闻写作中如何把握编辑意识?

4.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电视新闻写作中的“为眼睛而写”“为耳朵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