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材料处理和安排的构造叫结构。
它包括材料详略的处理,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安排,段落的划分和过渡,前后的交代和照应等。
新闻结构的具体布局安排通常分四个部分: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有时可以不要结尾,有时没有背景。有的观点认为背景交代就是主体的内容。还有人认为主体提法不科学,主体应包括导语在内。为了阐述清楚,我们按照新闻界长期公认的四个部分来阐述。
1.新闻导语
导语的产生,一般认为是在1865年美国国内战争时,军事消息往往夹在长长的战争故事里,在长文的末尾,读者急于知道,小报登载又不实用。纽约一家报纸把文章末尾的消息放到开头,这就是最早的导语形式。
新闻导语形式:放在文章前,即新闻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新闻导语内容:简明扼要概括新闻中的最重要事实,揭示新闻的主题。
新闻导语的效果: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看下去。
以上既是导语的特点,也是对写导语的基本要求。
导语可成为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部分新闻都有导语,但又不是非有不可。有些简明新闻、短讯本身就是导语,要防止用了导语无导语,导语要写成“清水观鱼”,不要“雾中观花”。
(1)新闻导语的形式
导语无固定格式,也不应有固定格式。导语的含义就是把重要的新鲜的事实放前面,尽快告诉读者。在某种程度上,写好导语是新闻成功的关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曼彻尔说:更多或一半的时间用在导语上。导语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叙述式——用叙述手法简明扼要地把最主要的事实写出来。这种导语比较朴实,报纸、广播新闻比较常用。
提问式——先把问题鲜明地提出来,引起注意。从报纸新闻看,这种导语越来越多。
描述式——对事实或事实的某一侧面、时间、地点、环境作简要描述,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评论式——在开头对事实发表评论,使新闻事实意义更加明确。一般采取夹叙夹议手法,先叙述事实,随后加上议论。
结论式——先下结论,后叙述事实。
引向式——把代表中心的一句话放在前头,主题突出。广播新闻用得较多。
在美国新闻界,对于导语的研究比较深入。时间性强、动态性消息多用直接导语,时间性不强、特稿多用延缓性导语。
直接导语分三类——
常因素导语——突出报道的事实中最主要的一个事实。
多因素导语——突出最主要的两个或多一点的事实。
概括性导语——多因素导语中的事实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紧接着叙述事实。
(2)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导语写作要注意——
不要公式化。用一个框子套多种内容,千篇一律。不要被五个W框住。
不要概念化。导语言之无物,只有抽象概念,没有具体内容,忽视用事实说话。
不要全求大,远长无力。自己对新闻事实特点把握不住,不会概括事实。
不要罗列名称,喧宾夺主。一开头列出一大串人名、地名、单位名称或大堆数字,把主要内容挤到后边。通常导语中不宜用这些名称、机构、数目构成,但当这些构成新闻主要事实时,用来做导语也是可以的。
好的导语写作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些标准:突出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明了,开门见山;要求写得生动、有趣;有实质性的内容。
写导语也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对一个记者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考验。学习新闻写作必须要学会写导语并写好导语。
2.新闻的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写出导语所概括的主要内容,回答或说明导语提出的问题或结论。主体位置在导语后边。
(1)主体的形式
主体表现形式一般为两种——
一是按时间顺序。事件性新闻线索、内容单一的可以用,事情发展看起来清楚,写起来顺手,综合性经验性消息这样写就不太合适。按时间顺序也可以倒叙,先写现在,回到过去,时间要有头有尾,防止流水账。
二是按逻辑顺序。按事件的内在联系写。因果、主次、点面、并列关系等进行安排。先用一个典型事实,然后从点到面,又回到点上,这种方法用得较多。
另外也有既按时间又按逻辑顺序写作的。
(2)主体写作的要求
观点鲜明,紧扣主题。主题的表达要通过主体部分完成,每个侧面都有一个观点,表达一层意思。
内容充实,回答问题。导语抽出的问题,靠主体中具体典型的材料来回答。
例子典型,说服力强。综合、述评、特写性新闻往往需要具体例子,例子典型才有说服力,主体的任务主要是摆事实。
剪裁得当,有详有略。主体中的材料也要选择,有详有略。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主体部分叙述不能干干巴巴,要力求生动、感人。
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主体也要有层次,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恰当划分段落。
3.新闻的结尾
结尾在新闻中是为了表现事实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消息中有的有结尾,有的没有。只要正文已经把要表达的内容写完了,就不必画蛇添足。新闻要求短,把事情讲完为止,不必拖泥带水。
(1)结尾的形式
一般来说,常见的新闻结尾有这样几种形式——
小结式——对事实概括总结。
号召式——作者提出号召。
展望式——对前景进行展望。
分析式——分析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评述式——作者对报道事实加以评论。
(2)结尾写作注意的问题
不要与导语重复,这是容易出现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防止公式化,不要总是“目前正在……”“最近他们……”。事情讲完就结束了,不要没完没了。
有实际内容,不要空喊口号。导语要有实际内容,结尾也一样,现在空话、口号太多,动不动就“为四化”“为这个”“为那个”。
生动有趣,深化主题。结尾写好,给人印象深,可以深化主题;写作时尽量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意味。
4.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背景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及其他有关新闻事实的内部、外部联系。也就是新闻事实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新闻背景的作用
背景作用主要是补充、说明、解释、对比、衬托新闻事实。
为什么要交代背景?因为任何新闻事实一般都不是偶然产生的,总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应尽可能告诉读者,读者才能理解接受。
任何新闻事实都不是孤立的,总要同其他事实发生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对照,交代背景可以防止片面性。
不少新闻涉及各种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好多事物很难认识,为了准确反映,应交代一下有关背景。
交代背景有如下好处——
帮助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生活经验的人全面完整理解新闻事实的性质。
可以增强新闻事实说服力,消除读者怀疑、歧义。
防止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不同的差异区别,盲目搬用别人的经验、办法。
可以突出事物特点、充实新闻血肉。
增强新闻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2)背景材料的分类
对比性材料——运用历史材料进行衬托、对比。前后、左右比照,突出主题。
说明性材料——解释状况、政治背景、说明变化,帮助读者对报道事实加深认识。
注释性材料——对技术性强的事实注释,科技项目名称、作用、特点、方法、意义等,新产品介绍也要注释。
(3)运用背景材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交代背景是记者用事实说话的一种艺术,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运用。一般应做到——
紧扣主题、说明主题,使新闻充实、丰满、有厚度、不单薄、不干瘪。交代背景要紧扣主题,不能东拉西扯,枝节横生。
有明确针对性,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研究读者心理,在什么地方可能产生怀疑,该多讲的则多讲,可少讲的则少讲,不需讲的则不讲。
要灵活、穿插、新老、动静结合,自然得体。背景材料本身不是事实,是事实的从属部分,尽量做到天衣无缝,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生拼硬凑,成为两张皮。可以在导语后,也可在开头、结尾部分,可以灵活穿插。
少而精、简而明、要适当、恰当。背景一般是概述部分,不是展开部分。要防止主次不分、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冲淡主要事实。不要事事从开天辟地写起,不要处处交代背景。
要有广博知识,要慎重。粗枝大叶、不懂装懂、滥用背景会闹笑话,甚至会出政治错误。以下的报道是一个政治性非常强的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要十分慎重,必须做到准确无误,且同事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美国总统布什首次正式访问欧盟
出镜:
当地时间2月22日下午4点40分,美国总统布什开始对欧盟进行正式访问。
这是自欧盟成立以来,美国总统第一次对欧盟的正式访问。布什在访问中重申美欧关系以及美欧在世界热点问题上合作的重要性。
解说:
布什访问欧盟是他连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次出访,也是美国最高首脑对欧盟的第一次正式访问,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布什在访问中强调了发展美欧关系以及美欧在世界热点问题上合作的重要性。他呼吁美欧应当加强合作,以往的纷争已经成为过去,美欧之间的友好关系与合作对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发言中强调,欧盟有自己的外交政策。欧盟正在和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欧盟本着透明、负责的态度希望和21世纪的主要国家,如中国以及欧洲的盟友消除尚存的障碍。希拉克还强调,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世界问题,欧洲需要美国,正如美国需要欧洲一样。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重申,欧美应该成为全球性的伙伴,但是这种伙伴关系应该是平衡的。欧美必须是在同一水平上的伙伴关系。欧盟愿意与布什就影响跨大西洋两岸关系的双边和多边问题交换意见。
双方首脑正式会见后,布什与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首相容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理事会秘书长索拉纳共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一些国际问题的分析人士认为,布什访问欧盟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主要是为了修补自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欧盟的关系,寻求与欧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
双方首脑的会晤,虽然在美国与欧盟的关系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举动,但是双方在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方式、伊拉克战后重建、国际反恐怖行动、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当布什对欧盟进行正式访问的同时,欧盟理事会总部外面聚集了许多反战组织和群众举行游行,抗议布什访问欧洲。
这条新闻的背景是用分析人士的观点来体现的,不但简明扼要,而且深化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