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导语的形式,新闻要素的处理方式及时态的安排上。
1.导语及新闻要素的安排
在美国、英国等电视发达国家,将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统称为电子新闻导语,他们对电子新闻导语写作的研究比较具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同新闻要素的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学习和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结构首先要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特殊性。
(1)电子新闻导语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是新闻中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在多数情况下,除开同步报道中的突发事件直播需要记者用口头播报的方式即兴将导语讲述出来,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是要用文字来写作的。
导语写作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方面之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无论是对新闻要素的处理,还是写作技巧的运用都同文字新闻有很大区别。
在某种程度上讲,写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并不是侧重于写出什么花样来,而是侧重于判断、分析导语到底应该包含什么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寻找构成一条导语的内容,导语写作必然同新闻要素的处理密不可分。
(2)电子新闻导语写作要领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
听众、观众对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能否引起关注,关系到对新闻内容能否注意收看。因此,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是提供最新信息。
新的信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新的信息也是人们想要知道新东西的心理需求。
文字新闻导语,要求概括消息中的重要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则不能先将重要内容告知观众,因为听众、观众一听即过,往往不能记住,通常,听众、观众接受了一个新信息,然后才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这时新闻再提供主要内容。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在导语中提供最新信息即可。
提供最新信息,记者就要在新闻事实构成中寻找到。有些事物已经在社会上明显存在,记者就要寻找新的动向、新的动态。
(3)怎样安排事件
在传统的“5个W”和“一个H”这6个新闻要素中,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最有可能提供的是what。
一条导语中的what可以成为许多内容。一般情况下,它是新闻中主要事件的交代。
较好的导语交代“什么事”的时候,应该考虑观众的因素。例如:
“粮油价格继续上涨”,这是一条简洁具体的导语;
“人们要花更多的钱买粮油”,这也是一条生动、清楚的导语;
“我们要花更多的钱买粮油”,这是一条包含了观众因素的更为亲近的导语。
相比之下,最后一条导语更为可取。
(4)如何交代地点和时间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中永远有必要告诉观众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
许多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会传送到好几个地区,甚至通过卫星传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因而,撰写导语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地点的交代。
通常,地点可以放到导语的末端,注意不要放到细节之后。交代地点时要说得具体,如果涉及具体地点,不要笼统地说某个国家,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观众都清楚记者提供的地点在什么地方。如果听众和观众收听或观看了新闻后还在猜测事情发生在哪里,这就是导语写作中的漏洞。
笼统时间的交代,关于新闻发生的时间,是否在导语中强调,那要看新闻的时间因素是否对新闻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偶尔使用“今天”是可以的,但用滥了却是不可取的。如果要用,就要在导语中给出。但是在最新消息的栏目中,导语写作时可以省略。如果在一般新闻中,需要特别交代时间,强调其时间因素,那就要具体交代清楚,要注意这一特定时间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其新闻价值。有些新闻节目强调刚刚收到的消息,以引起观众注意。但是新闻中如果没有重要内容,则没有必要强调刚刚收到。通常,“新近发生的”“近来”“最近”这样的时间因素可以不要。
(5)恰当安排人物
广播电视新闻中的人物名字一般不出现在导语中,除非这个人物是有一定知名度或十分重要的人,他或她本身具有一定名人效应,能提高新闻价值含量或引起观众注意。
如果导语中出现一个观众不熟悉的名字,往往会感到莫名其妙,一般不会引起注意,这并不是说不知名的人物绝对不能出现在导语之中。处理的方法是告诉听众和观众做了什么事情即可。
例如:“一名法国青年科学家发明了新式照明方法。”至于这个法国青年叫什么,观众不必去在导语中了解,而且也记不住。
如果导语中出现知名人物的名字,一定要注意告知人物是干什么的,具体职业和职务是什么。
例如:“穆罕默德·阿里将要访问中国”,许多观众听了肯定要猜测此人是谁。如果写成“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将要访问中国”,观众听了就十分清楚。
电视导语写作切记: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最好在一个有必要出现的名字前冠上其职业和职务。
(6)小心使用直接引语
一般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应尽量避免使用直接引语,因为观众对开头的几句话不能全神贯注地留意。如果是特别重大信息,引用时一定先告诉谁说的,这个人一般应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具有一定社会号召力的人物。
例如: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还要进一步深化”。这样先告诉消息来源,再告诉消息中的信息的直接引语能够使观众注意。
文字新闻可以在使用直接引语之后,再引出是谁说的。它可以写成“中国的改革开放还要进一步深化,这是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所强调的”。广播电视却不能这样安排,等观众听到邓小平3个字后,已经过了前边的话,可能没有完全记住。
有时,听众和观众听不到消息来源,还会造成误解,他们会以为消息出自广播和电视机构本身。另外,使用直接引语还要注意准确性。由于广播电视对引语的处理是截取重要的部分,不能全部引用。故此,千万要小心慎重,不要引起对消息来源的指控。
(7)不要包含全部细节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最好不要包含全部细节,因为观众对开头的几句话不会十分留意,细节的交代应在主体中安排。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先提供信息,再展开事实和细节的叙述。
如果在导语中必须要使用细节,那么只能包含一个片断,或截取能够使观众引起重视和注意的细节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不同于文字新闻,不易在导语中描述细节,那样导语部分不但冗长而且不易安排其他新闻要素。
(8)不要罗列数字
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中,数字表明增加了细节,因而数字大都安排在主体中提及。
如果有必要在导语中使用,则应选择一个最重要的数字,并且安排在导语末端,为什么呢?因为重要的数字放到前边,观众一听即过,如果是听到一个信息,再听到一个细节就容易记住。
例如,“京通快速路发生一场车祸,致使一人死亡”。观众先知道发生了车祸,然后知道最严重的结果。如果在导语中罗列数字,告诉几辆车相撞,多少人受伤,重要的部分就会淹埋其中;如果写成“由于一群民工穿越京通快速路,引起一场人为车祸,造成十多人受伤,一人死亡,三辆汽车受到不同程度破损”。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导语中先讲了原因,又讲了一堆细节,很容易使观众忽略重要内容。
无论是在主体中还是在导语中,都不能提供一连串数字,那样重要的数字就会埋在其中,得不到强调,观众也无法全部记住。
为了使听众和观众对数字加深印象和理解,新闻对应数字说明,对比时最好再打出字幕、图表。
使用数字时,还要注意要经得起推敲,有些数字的来源最好有据可依。
(9)合理安排原因、结果
原因、结果通常放到消息的主体或结尾部分加以回答。它们很少能在导语中找到立足之地。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开始说事情将要“怎么样”前,应该先告知事情目前是“什么样”;在告诉“为什么”前,应先告知“什么事”。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遵循视觉逻辑,不能完全套用文字新闻的结构方式和写作技巧。
2.结构与时态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受到新闻节奏、时态的特定的限制。
广播电视记者在某种程度上讲,不能期望自己的写作严密到无可挑剔的程度,也不能期望自己的写作可以任意发挥。洋洋洒洒、十分过瘾、一气呵成的写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是无法形成的写作状态。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常常时断时续、经常随面画的改动而重写,也经常由结构的安排而调整。记者写作的技巧不可能脱离特定画面时态结构而任意发挥。
(1)又紧又松的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在节奏上是一种又紧又松的结构方式。其理由是:记者要调节画面。换句话说,一是要给观众留出看画面的时间,二是要给画面留出自己说话的时间。
一般而言,稿件的每一句话不一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所选用的每一个词必须是有理由的。
有时,当没有足够的画面来说明事实时,就应该有一个比较详尽的文字稿来支撑画面,这时候,文字的结构就比较明快、紧凑。有时,观众可以从画面上获得明晰的感觉和印象,文字就不必过多解释。某些画面展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时,可以插进画龙点睛的文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时候,文字结构就比较松弛、舒展。
广播新闻也许用6秒钟24个字介绍3个人物,电视新闻则要用12秒钟24个字来介绍。比如,广播新闻稿可以这样写:“参加晚会的有著名歌星×××、×××、×××、×××。”但在电视新闻中,这样介绍却不行。因为画面上同时出现4个人,观众分不清张三李四。记者要给每一个人拍下特写镜头,分别让每一个人的面孔在画面上至少停留3秒钟,这样就持续12秒钟。播音员解说时,不能一口气念完,要根据画面稍有停顿。这样,解说节奏就比较松弛,写作时就不能按12秒钟的时间来计算文字字数。
总体上讲,电视新闻写作结构的快与慢受到画面结构的制约。这种又紧又松的结构对写作技巧的发挥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就是不能按照文字思维方式来构思电视稿件,也不能像文字新闻那样较自由地发挥写作技巧。
美国有些电视学家认为,一流的大手笔不要企图在电视中显露才华。这样认为或许有着合理成分,因为,电视写作不可能脱离画面而存在,电视写作更不可能超脱画面,成为第一位的表现元素。这样讲,并不是说写作不重要,而是要把写作放到应有位置之上,才能发挥其特定作用。
当我们努力提高写作技巧时,不能单纯着眼于文字写作技巧,必须结合电视特点来发挥技巧。那么,电视新闻的风格对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2)进行式的时态
电视新闻的结构大都是进行式的,因而它的时态对写作技巧有着一定的限定。
直接性是电视新闻的主要优势。在一切可能情况下,我们提倡在新闻正在发生时进行报道。我们借用英语语法时态来归纳一下,进行时态对写作技巧有什么要求及其在技巧运用上如何处理时态。
△ 现在进行时:
使用现在进行时态,往往强调新闻正在发生。比如,写“总理正在飞往英国进行访问”,而不写“总理今天已经离开北京前往英国进行访问”。当然,现在进行时态的运用,要求新闻确实是在进行之中,这可以向观众暗示,记者正密切注视高层领导人活动并随时进行报道。
△ 现在完成进行时:
如果新闻正在发生,而记者只清楚前半部分内容,不清楚后半部分确切的时间和地点,那么可以用现在完成进行时,使新闻不失去进行式的优势。比如写“总理已经乘飞机前往英国进行访问”,这样处理仍然使观众感到事件在进行过程之中。
△ 将来进行时:
新闻涉及不久的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时,可以用将来进行时态。比如写“总理乘坐的飞机中午12点前将在英国着陆”。这样可以给观众直接的时间概念,增强对新闻的关注。
△ 将来完成时:
有时记者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材料,没有办法确切地交代时间,可以用将来完成时。比如写“现在,总理可能已经乘上飞机前往英国进行访问”。用“可能乘上飞机前往……”仍然可以使观众产生事件在进行之中的感觉。
△ 混合时态:
在电视新闻中混用时态不能算错误。但要注意按其事物发展来体现进行式。
一般来说,在导语中使用现在进行时,在主体转换的开头用过去时态。比如,“总理正从北京飞往英国进行访问。在离开首都之前,总理昨晚同世界银行组织签署了一项发展农业经济的贷款协议”。如果先说签署协议发生在昨晚,然后再说早晨飞往英国,就将最新信息放在了后面,不能体现新闻性。
以上我们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电视写作的技巧,实际上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提高的,因此,学习写作最好的办法是多写、多练、多总结。
作为电视记者,写作起来应该是快速、提笔成章。因此,平时打好文字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写作,还要适应电视报道方式的发展变化的需要,既抓住规律,又不因循守旧,真正使写作成为一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