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下我们编译节选美国《新闻业》一书中有关导语写作的案例进行解剖——
《新闻业》一书的作者是美国NBC晚间新闻主持人、资深电视记者约翰·钱塞勒和美联社驻华盛顿首席记者,美联社执行总编沃尔特·米尔斯。
钱塞勒曾是NBC资深新闻评论员,他的写作被公认为是一流水准。米尔斯在新闻写作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曾获普利策新闻奖。
他们两人以漫谈的方式探讨了新闻行业的许许多多专业问题。他们既有亲身经历,又有独特见解。
在书中,他们专门就导语写作做了精辟的分析。他们所阐述的观点和经验之谈对于学习和掌握导语写作的要领,会有很大帮助。
1.重要信息选择与导语写作
每一条消息都得从某一点开始叙述,这就相当于开头——也就是记者们称为的导语。
所谓导语是你怎样开头,听起来简洁明了。
在新闻编辑里,那些被扔进纸篓里的稿子,大部分是因为导语写得不理想。
导语应该是简洁的,但太简洁也不行。例如:“死了。这就是那个男子被人找到时的情况。”这样的导语就过于简单。
通常写坏导语要比写好导语容易。
导语是新闻写作的要旨、序曲和调子。如果设计得当,导语会在人们提问之前回答问题,并能够接下来回答更多的问题。
导语确定主题,指引方向。
这似乎是对一两句话组成的导语提出了过多的要求。其实这既不那么可怕也不那么神秘。一条导语就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开头。
在新闻学中最值得称赞的是撰稿者写出一个好导语。没有人每次都能写出无可挑剔的导语。事实的选择以及趋于完美无缺的表达,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把导语写得正确,意味着找到合适的句子、引语,或者找到能够触及消息实质内容的事实。
有时这很容易:一位总统选举产生,一位领导人逝世,一场战争结束。这些消息的导语比较容易做到简洁明了。
通常情况下,诸多事实的分量相当,所有的事都在撰稿人脑中争吵着要首先登场。
1981年1月的一天,两个分量旗鼓相当的事实出现在同一天,这两个事实每一个都有分量成为那个月最重要的新闻。在那一天,罗纳德·里根就职总统时,在伊朗的美国人质被释放。这两个事件在一小时内,成为十年间最大的新闻。对我们俩人来说,这就意味着把这两条重要信息融进一条导语中。
米尔斯:我是这样把两条消息写在一起的:
“华盛顿(美联社)消息——罗纳德·里根在星期四成为美国总统,他许诺要在国内迎接‘全国复兴时代’,对外绝不投降。里根就职典礼既是权力的更替,又伴随着52名人质获得自由。”
钱塞勒:NBC《晚间新闻》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决定在新闻屏幕最上方显示里根宣誓就职的情况,没有解说员,没有标题。但我们第一条较长的新闻是人质的消息。我们这样做的理由是,自11月份以来所有的人都知道里根要就职,但人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消息,所以把人质作为第一条新闻。
我是这样开头的:“晚安,444天,人质危机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也是里根就任总统的第一天。”紧接着我们播放了美国人质在德黑兰机场登机的镜头。“当时我把纸放进打字机时还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写这个导语——突然跳出了‘最后’‘第一’这两个字,这就成了我消息的导语。”
米尔斯:我倒是花了一些时间来寻找合适的字眼。有那么多内容要报道,可是只能用那么少的字去叙述它。我需要说里根已经就职,我必须得描述一下他的就职演说,我还需要报道人质。要是里根在就职演说中提到了人质问题的话处理这条新闻就容易了,可是他没提这个问题。所以我碰撞出“权力的更替——自由之路”,这就既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又体现了不同之处。
在我的经历中,这是不寻常的。因为你一旦在导语中找到一个把手,而且你对它又很满意的话,消息的其他内容就会很容易流出笔端。
钱塞勒:最重要的新闻一般是最容易写的。德国人投降了、股票跌落40个百分点、人质释放和里根的就职典礼本身并不复杂。这几件事确实混合成为一个连贯结合的导语。但并非所有的组合都是那样的。
确定哪个重要的事实为导语的最好的实验是问问你自己:哪个事实更使我感兴趣?任何一个写新闻的人都要比读者或观众首先接触更多的信息。因此,若找不到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意味着导语写作的失败。
虽然报纸和电视新闻之间的写作有所区别,但两个媒介的撰稿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责任:把消息的实质内容装进导语里。
选择是导语写作的精髓。在任何一条复杂的消息中的某一个地方,总有能够使一些基本内容成为简洁、直接的解释。这项工作就是找到这些内容。一个模糊的开头通常就是一条模糊的新闻。导语确定了它之后的消息内容,如果没有这种确定,那么此后的段落就有可能是毫无目的的。
最容易开头的地方就是精巧、简单、具有事实的导语。
今天早晨,四个持枪的男人在Main大街抢劫了Amalgamad银行,抢走了五万美元。
撰稿人的任务是用清楚、简洁的语言写出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写作可以用风格、韵律和生动的句子完成,但这又必须是一种简洁明白的文字。
米尔斯:我在看大学生们写的消息时发现,消息中的导语经常是这样写的——“教师委员会星期三举行了会议”,句号。然后消息再接着说委员会决定了一些什么事情。这时我就会说,等一下,这个委员会决定的事项就是这条消息的导语。
钱塞勒:这个导语是:“从现在起,在Siwash的学生将必须按时交作业。”然后在第二句,你再说这个规定是怎样决定的,这样就会自然地过渡到教师委员会的会议。
米尔斯:这个委员会可能决定了好多事项,但如果关于家庭作业的决定,是影响读这条消息的人的话,那它就是导语。
钱塞勒:我有一个粗略的规则。我有时假装我在给我母亲打电话。我对她说,你知道在Siwash他们决定了什么吗?他们说学生们必须按时交作业。她会说,谁做的这个决定?我回答说,是教师委员会。那就是导语。
2.导语的修饰语
唯有描写——而不是陈旧的形容词才能使一个导语变得异常出色。
举例说,罗伯特·肯尼迪遇害。富有戏剧性、讽刺性、悲剧性,令人震惊——这些词都适用于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一个导语也可以在不使用这些词的情况下写成:“今天早些时候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死于枪击,就像他的总统兄弟一样,成为一个暗杀者残暴的牺牲品。”写这样的导语并不需要事实的选择,但却需要词汇的选择。在这种导语里使用“戏剧性”或“令人震惊的”一类词不仅仅是一种粗心大意的写作,而且削弱了事件本身的分量。
当然,这是惹人注目的,也是令人震惊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才没必要去过多地啰唆。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个没有戏剧效果的导语。其戏剧效果正埋在叙述当中,请看美联社记者道格拉斯在描写罗伯特·肯尼迪葬礼时使用的巧妙的导语——
罗伯特·肯尼迪,于星期六在一轮不确定的月光下葬在一个和缓的山坡上,这月光不停地闪烁在先他而去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墓碑上空。
所以,理查德·尼克松辞职那一天的导语也应该是最简练的——
理查德·尼克松今天辞去了美国第37届总统的职务。
读者随后就会知道过去从未有过辞职的总统。此导语只告诉发生了什么事情,其余的留在后面说。
钱塞勒:这在电视写作中尤为重要。重大新闻通常都是坏消息。这类新闻的导语应尽可能写得简洁明快。观众需要了解事实,所以得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消化。看报就不同了,读者可以先读提要中的灾难部分,然后再继续看消息本身。一个读者可以按自己的速度阅读。看电视新闻则不同,观众需要时间来理解新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写重大新闻导语时,总是先写出基本的事实,然后才尽可能地、逐渐地、有逻辑性地写出其他事实。
必须具备在30秒内说出导语的本领。
简洁并不等于枯燥无味。即使在最不复杂的导语中,也会有紧张和生动的对比。1918年民主党代表大会发布Hubert H. Humphrey为其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在会议大厅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在芝加哥市区出现了骚乱,反战分子和警察发生了冲突。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夜晚。
这就可以用“与此同时”写出这个导语——
H今晚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与此同时,在距大会会议厅不远的芝加哥市区内发生了骚乱。
[本章重点]
1.新闻的结构形式是记者写作时要反复思考的重要一环,在一定程度上讲,结构对于一篇新闻稿的写作至关重要。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常运用的结构形式有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平行结构、悬念结构。
2.新闻结构的具体布局安排通常分四个部分:导语、主体、结尾、背景。导语的含义就是把重要的新鲜的事实放前面,尽快告诉读者。主体是新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写出导语所概括的主要内容,回答或说明导语提出的问题或结论;主体位置在导语后边;结尾在新闻中是为了表现事实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新闻背景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及其他有关新闻事实的内部、外部联系。也就是新闻事实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3.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导语的形式、新闻要素的处理方式及时态的安排上。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是新闻中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提供最新信息,尽量避免使用直接引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受到新闻节奏、时态的特定的限制。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常常时断时续、经常随画面的改动而重写,也经常由结构的安排而调整。记者写作的技巧不可能脱离特定画面时态结构而任意发挥,要求又松又紧的结构和进行式的时态。
4.新闻语言要求根据新闻的特点和性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语言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练、朴实。此外,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还要求通俗口语,平易近人,亲切自然。
[思考题]
1.广播电视新闻的一般结构形式有哪些?
2.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
3.怎样安排广播电视新闻的一般布局结构?
4.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特殊性是什么?
5.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