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一节 节目构思的特点

字体:16+-

节目创作活动是内在的认识活动和外在的表现活动的统一体。因此,对记者节目创作活动的考察,不外乎从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探寻其特有的规律性。

1.个体思维与整体节目的融合

在本质上,记者对节目的构思是以个体思维为基础的体现全体创作人员群体思维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故此,记者的构思活动至少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融合:

其一,在节目的整体把握上必须同编导的构想取得一致认同;

其二,在节目的个性特色上体现自己的风格;

其三,在节目的不同环节上领会其他创作人员的意图。

就一档节目而言,记者参与节目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记者相对独立承担节目的构思、创意;有的则侧重领会编导的意图,并参与部分构思。

不论记者对节目构思参与的程度是多是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记者必须参与节目构思,否则难以驾驭节目。

2.构思中的再创造

严格说来,记者的节目构思活动同其他主创人员的构思既有一致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成分。因而,记者的构思不但是一种创造,还是一种再创作活动。

首先,记者要在头脑中产生再现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

特定的感受、认识来自记者对客观世界的洞察、分析、判断。

一般说来,客体只有进入主体的认识范围,才有可能被反映。例如,美国首屈一指的主持人克朗凯特对环境保护、空间技术具有近似于狂热的兴趣,在他主持的节目中这些题目往往进入“射程之内”。

进一步看,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感受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通常,记者在构思活动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记者对客体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感受理解的统一,两者之间还存有矛盾的时候,构思活动就不能顺畅进行,甚至半途而废。

第二,如果记者对节目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般概念上的认识,就会导致节目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

第三,另一方面,假如记者感受还仅仅停留在纷乱的现象上,对感受的事物还没有深刻理解,这时记者的构思则会流于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记录。

第四,记者对节目的构思不单单是再现客观事物,同时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释客观事物,揭示其社会意义。

3.构思中的经验积累

从更深一层考虑,记者对每一次节目的构思创意,同其全部的生活工作经验、思想修养、学识总量的积累有着内在的联系。

国内外记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记者在构思某个节目之前,已经经历了种种摸索、创造,积累了一定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在你和政治家、体育明星、娱乐明星打了20年的交道之后,渐渐地注满经验的容器。这就是成为一个好主持人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开疆元老的《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这番话表明:主持人的成功之道不外乎得益于长期的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

大凡能够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发挥出创造力的记者,往往是因为他们对生活、工作取得了相当经验。例如,对细节的感受、对瞬间**的感悟,都反映出记者的经验积累程度。

记者既要对节目整体有所把握,也要仔细感受个别细节。细节中往往体现着节目的精华、**、冲突乃至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在体育现场赛事转播中,特别注重报道人物自己的言谈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一次转播女子排球比赛,他特意在现场穿插介绍了郎平同他的谈话:“我真不想干了,可我舍不得啊!”这几个字显示出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比之口号式的空洞言词更能说明人物的执著追求。可见,宋世雄在转播前就进行了构思,着意感受生动、微妙和细节。这体现出他在体育转播过程中的有血有肉、富有饱满情感的个性特征。

记者在节目构思过程中,能否感受微妙、生动的细节,也关系到能否自然、巧妙地注入自己的个性。

从根本上说,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是节目构思的总体目标。

记者的节目构思便是为达到这个目标,通过感受与理解的统一的内在认识活动,明确自己在节目中的作用,从而将个性风格容纳到节目系统之中。正如我国电视第一位固定节目主持人沈力所说:“主持人的最高任务是要驾驭节目,要做到能把节目掌握在自己手里,胸有成竹、运用自如,真正能起到‘主宰’和‘灵魂’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参与节目,只有参与节目才能获得掌握节目的主动权,才能驾驭节目,也才有可能表现出主持人的个性。”[1]

4.构思的整体把握

为了对记者节目构思活动的特点有更为透彻的理解,我们分析一下中央电视台24集大型电视专题系列片《解放》第一集《说解放》的构想以及主持人赵忠祥在节目传达时对节目构思的把握。

续表

续表

△ 节目开头部分分析:

在节目开头部分,开场白将《解放》这个节目片名的构思告诉给观众。

事实上,《解放》这个片名构思蕴含着深层的意义。主持人赵忠祥要在开场白中较好地把握节目的基调,从中看出他对编导的意图领会较深。同时他进入节目的状态,是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工作经验有着必然的联系的。

△ 节目主体层次部分分析:

节目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大层次:一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确定改革开放的方针;二是从1978年到1994年改革开放后的16年变化。

在开场白中已经将这两个阶段标志的国家独立和精神解放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因而,在解说和串联中都十分清楚整部片子的主体结构,过渡自然,显得胸有成竹。

△ 节目的选材及段落安排分析:

根据节目的主体框架结构,选材要十分精当。

节目第一个层次的材料组合是分四个段落排列的——

第一段落,从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现场切入,十分吸引人。

第二段落,然后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的实况,令人感到激动,感染力特别强。

第三段落,接着采访钟灵,穿插两个令人难忘的小故事。

第四段落,接下来是共和国建设的概括性叙述,用特技画面压缩了“**”那段历史。这样并没有割断历史的感觉,同时突出了重点。

节目的第二个层次的材料组合也是分四个段落排列的——

第一段落,第一个大层次到第二大层次转折,选择了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的庆典现场,突出选取邓小平阅兵的画面。

第二段落,采访秦基伟,穿插当时排练的难度。

第三个段落,介绍《解放》系列节目中的有关内容,实际上这部分构成了改革开放16年的变化。用这种方式概括,不外乎也是一种编导的巧妙表现手法。

第四个段落,节目的最后部分,用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闭幕式来展现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带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迎接新时代的曙光。

△ 记者参与节目构思的分析:

《说解放》作为《解放》系列节目的第一集,在串联词中交代了编导的构思。实际上也勾勒出建国45年的历史变迁。主持人赵忠祥不是节目的编导,也不是撰稿人,但他却较好地传达了节目内容,这说明他积极地参与了节目构思。

赵忠祥作为《解放》节目主创人员反复挑选的最佳人选来主持节目,具备了较为合适的条件。他的年龄正当壮年,共和国经历的命运他都经历过;他主持节目的经验已经有着丰富积累;国庆35周年阅兵式,他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现场直播。可谓是经验及阅历独占优势。

从赵忠祥主持节目的精神状态上看,他是十分投入的,情绪非常饱满。说明他对这部片子的内容理解得很透彻,有强烈的传达“欲望”。

在节目的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他都较好地把握了节目的总体构思。虽然主持人的串联词和结束语都是在演播室录制的,但是我们从合成的成品中,没有那种“隔着一层”的感觉。

赵忠祥在节目中能够较好地领会创作人员的意图,把握节目整体编排,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格。

△ 《解放》系列节目构思上的突破分析:

《解放》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45周年历史的“成就片”。传统上,这类节目大都是歌颂祖国各条战线的成就,以画面加解说的形式为主,比较死板。

《解放》的突破有这样几点:

其一,从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

其二,不回避历史上的阴影,但不展开,突出积极、向上的内容;

其三,节目中融进一定的故事性内容,增强趣味性;

其四,不面面俱到,侧重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

其五,不回避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

其六,注重人物采访,使节目更生动活泼,同时增强实证性;

其七,采用主持人形式,可以进行大跨度的编排。

其八,讲求情节结构,吸引观众的注意。

以上我们分析的这些内容,作为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应该有所了解。每当主持一个节目,无论是什么形式,都应该对编导的构思以及这类节目的基本规则有所把握。

一般来说,节目构思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而,作为记者,还要对节目构思的基本过程及特定节目的构思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