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四节 构思中的阶段性递进案例分析

字体:16+-

在广播电视节目构思活动中,有许多节目构思是通过阶段性递进来完成的;现场感强的节目构思,甚至是在现场完成的。这或许是广播电视节目构思的特殊点。

阶段性递进式的节目构思,在新闻报道中显得尤为突出。记者要具有相当强的感受能力,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来构思、设计下一步的报道方案和对策。

美国著名记者型主持人克朗凯特、钱塞勒、沃尔特斯三人曾因对中东问题的采访报道,促动了中东和谈的进程。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进行报道中东和谈的阶段性递进构思。

1.时机的等待与构思的实现

从1974年11月开始到1979年4月结束的中东和平会谈曾引起美国电视新闻界的高度重视。三大电视网纷纷派出各自的一流新闻节目主持人前往中东地区进行采访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出了美国头号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全国广播公司出场的是深刻、富有学者做派的主持人约翰·钱塞勒,巴巴拉·沃尔特斯则代表美国广播公司加入这一高强度竞争的行列。

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值埃及和以色列进行接触,准备举行最高级会谈阶段。克朗凯特、钱塞勒和沃尔特斯三人都想利用这一机会获取独家新闻。这是一次“电视外交”行动,这一行动在电视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中可以领略到阶段性的巧妙构思。

老谋深算的克朗凯特捷足先登,探出了中东和谈的内幕,但他耐心等待有机会再在电视上披露这一内幕。

当时埃及总统萨达特曾向埃及国会宣布,只要有机会促进中东和平的进程,他愿意到任何地方去举行会谈,即使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他也不会拒绝。以色列总理贝京则说,萨达特会受到欢迎的。

萨达特私下对ABC驻中东记者彼得·詹宁斯透露,他在等待以色列方面的正式邀请。詹宁斯立即把这一信息传给ABC驻以色列记者比尔·西曼斯。西曼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贝京时向他询问这一情况:“以色列方面是否会向萨达特发出正式邀请?”贝京回答说他将通过美国大使馆的渠道向萨达特转达他的意思。ABC以为已经获取了萨达特和贝京的信息,可以就此大做文章了。

然而ABC却不知道,CBS也已经在不露声色地做着准备工作。就在贝京宣布他的看法的同一天,克朗凯特在CBS《晚间新闻》节目中披露了这一信息。詹宁斯虽然是第一个从萨达特口中得知这一信息的记者,但却不是在摄像机前第一个报道的记者。

克朗凯特对报道时机的选择是经过精心构思和策划的。因为新闻报道必须讲求消息来源,同时要不失时机。克朗凯特先前探到的情况在未加公开证实之前是不能报道的,他利用ABC证实了自己的消息。

2.临阵编排的精心设计

克朗凯特在晚些时候又通过纽约和开罗之间的卫星进行一次电视采访。在电视上萨达特对克朗凯特说:“我正在等待合适的邀请。”当克朗凯特问萨达特这种邀请会做出怎样的安排时,萨达特回答说:“为什么不能通过我们双方的朋友——美国人做出安排呢?”萨达特的这句话是在1977年11月14日上午9点钟说出的。在此后的几个小时中,CBS驻以色列的记者们试图安排一次采访贝京的新闻。他们最终在贝京吃晚饭时找到了他。

贝京同意到附近的一家饭店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CBS已经设立了一个微型的演播室——去接受克朗凯特通过卫星进行的采访。贝京说他会给萨达特发出一份萨达特要求的正式邀请信。这封邀请信将由美国驻以色列大使于次日转交给萨达特。克朗凯特的制片人把萨达特的采访和贝京的采访编在一起播出了。这两人的回答不时被克朗凯特的提问打断,由于提问及编排穿插得巧妙,两次采访就好像是同时进行的。不过CBS事先已说明这两次采访不是同时进行的,但这种编排技巧仍可接受。

这种编排构思的效果是令人震动的。《纽约时报》就此发表讨论说,这是“克朗凯特外交”。由于这一举动,克朗凯特被认为是为实现中东和平进程做出了卓越外交成效的重大突破的主持人。

克朗凯特的采访及编排上的设计、构思引起了传播学者对电视媒介的社会作用的研究,引发了较大范围的评论。“电视记者在影响中东和平谈判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像《华盛顿邮报》传播媒介评论员查尔斯·塞布所说:‘有时很难断定电视网是在报道历史还是在塑造历史。电视已是推行对外政策的一种工具。’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之间的会晤本身已经过偏颇的‘安排’,因为通过卫星的电视访问是先访问萨达特,然后才访问贝京的。”[4]

然而,克朗凯特及另外两个主持人的努力仍然在继续。他们还在不断进行着阶段性构思,争取在报道中有成功的举动。

3.特殊状态的巧妙调节

尽管克朗凯特捷足先登,初战告捷,但沃尔特斯却并未因此罢休。她一直受到以色列官员的高度重视,而且她在贝京出任以色列总理之前就见过并认识贝京。在贝京患心脏病住院期间,沃尔特斯给他寄去鲜花以示慰问、关切。她的这种小小的举动确实奏效,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作用尤为明显。贝京曾对他的助手们说过,他认为巴巴拉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

萨达特也是巴巴拉的朋友。在1976年巴巴拉开始主持ABC《晚间新闻》节目时,萨达特就同意在她的节目中露面。但萨达特始终没有露面,其原因之一是他对巴巴拉的100万美元的巨额年薪持一种批评观点。

1977年11月底萨达特抵达耶路撒冷之际,巴巴拉分别安排了采访萨达特和贝京。她曾要求一同采访他们两人,但萨达特坚决拒绝了这种采访。虽然这次采访如同克朗凯特的采访一样编辑在一起,但萨达特显然不愿意与一个以色列人一起出现在一个节目中。

巴巴拉回忆说,当萨达特和贝京在耶路撒冷会见时,贝京“动情地要求萨达特为了我们的好朋友巴巴拉咱们一起接受她的采访吧”。萨达特终于表示同意。这次采访在友好的气氛下进行下去;两国领导人谈笑风生,回答了巴巴拉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回避了一些问题。

担任这次采访的制片人贾斯廷·弗里德兰把摄像机调整到适当的位置,让麦克风始终开着,最后把这次采访通过卫星传到ABC纽约总部。当他到以色列广播电视中心准备往纽约传送节目时,以色列的电视从业人员看到贝京和萨达特坐在一起而且就在耶路撒冷接受一个美国主持人通过卫星进行的采访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当时在以色列看到这个采访录像的一个技术员是CBS的雇员。他立即给CBS驻耶路撒冷的新闻办事处打电话通知他们ABC的这一惊人的举动。CBS立即开始行动,要超过ABC。克朗凯特也开始着手安排一次类似的联合采访。CBS用了一段时间才安排妥当。但这时时间已很晚,两位领导人不再像接受巴巴拉采访时那样兴高采烈、谈笑风生了。他们的回答很短,而且回答得极为死板。贝京和萨达特两人在电视上的表现都不佳。克朗凯特对此显然不大满意。他以为CBS的摄像师们已经停机了,就顺口喊出:“巴巴拉是否采到了我没有采到的信息?”

巴巴拉·沃尔特斯对萨达特与贝京的采访比之克朗凯特又略胜一筹。通过巧妙调节,将两个互为“仇人”的采访对象安排在一起采访,并能够让他们面带笑容、谈笑风生。这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巴巴拉的过人之处是她在报道之前就不断地绞尽脑汁进行构思,对面临的特殊状态进行巧妙的调节,这不能不说是较高水准的构思与设计。她让老谋深算的克朗凯特感到焦急。克朗凯特的采访同巴巴拉的采访效果截然不同,两位领导人完全变成两种面孔、两种态度。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是很值得探究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克朗凯特缺少巴巴拉那样费尽心机的巧妙调节。

4.变化之中的延续构思

1979年4月卡特总统出访开罗和耶路撒冷时,巴巴拉又一次获得了成功的采访。

1977年由于萨达特的以色列之行而产生的中东和平进程当时正处于不稳定状态,卡特分别飞到开罗和耶路撒冷与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在卡特离开耶路撒冷返回华盛顿的途中,要接下来访问埃及,克朗凯特和钱塞勒已经设法采访了贝京,了解到和平进程遇到了什么样的障碍。

贝京拒绝了他们两人在电视上的单独采访,但却同意下午4点与巴巴拉见面。ABC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贝京的公寓架好设备,等待他的到来。4点钟到了,贝京却没露面。时针指到5点,仍不见贝京的影子,采访看来要告吹了。与此同时,卡特总统正在开罗与萨达特总统会晤。

5点一过,贝京来到屋里坐下来准备接受采访。他刚要开始说话,电话铃声响起来。贝京接过电话,几分钟后他满面笑容地回到房间。电话是卡特从开罗打来的,卡特告诉贝京,萨达特总统已经接受美国的建议,要重新促进中东和平的谈判。

“发生了什么事?”巴巴拉问道。

“我可以告诉你卡特总统告诉我有好消息”。贝京回答道。接着他解释了电话的内容。在克朗凯特和钱塞勒最后终于找到贝京的时候,(贝京只同意接受他们的联合采访)沃尔特斯的采访已经通过国际卫星出现在美国的电视屏幕上。

在主持人行列中,一般认为没有一个像巴巴拉这样下大功夫采访名人的主持人。她会工作到很晚反复推敲一条消息或设计一次采访方案。

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不结盟国家会议上,巴巴拉要设法与约旦国王侯赛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进行接触。她想采访这三个人,但在警戒严密的会议大厅内根本无法与这三个人接触。她以独特并具女性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她带着文具走进记者厅写下了下面的条子,侯赛因第一个接到这张纸条:

亲爱的陛下:

我们是否可以确定我们的采访?我穿着粉红色的外套坐在记者席上。如果您看到我,请挥手。

巴巴拉·沃尔特斯

不久,侯赛因就开始寻找巴巴拉。巴巴拉看到侯赛因立即挥手示意。

巴巴拉就是这样靠现场的应变能力和巧妙构思得到了难得的采访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时候会遇到情况,发生变化,原来的构想已经无法实现的局面,记者要临阵不乱,抓住新的信息,将变化中的新情况重新构思变成有用的材料。

可以说在变化中不要中断构思,而要延续构思,这是阶段性递进构思的突出特点。

[本章重点]

1.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构思活动,是节目孕育过程中一系列多维性思维的体现。

多维性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来认识事物。

具体来讲,构思是为节目确定基调、内容、框架、形式,是主持人在观念中发生的、内在的认识活动。

2.记者对节目构思是以个体思维为基础的体现全体创作人员群体思维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记者的构思至少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融合:其一,在节目的整体把握上必须同编导取得一致认同;其二,在节目个性特色上体现自己的风格;其三,在节目的不同环节上领会其他创作人员的意图。

3.记者的节目构思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具体构思节目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对客体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感受与理解的统一,两者之间还存在矛盾的时候,构思活动就不能顺畅进行;

第二,如果对节目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般概念上的认识,就会导致节目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

第三,记者的感受如果仅仅停留在纷乱的现象上,对感受的事物还没有深刻理解,构思则会流于肤浅;

第四,记者的构思不单单是再现客观事物,同时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释客观事物,揭示其社会意义。

4.记者的节目构思,从整体看,经过三个基本阶段;具体分解,要完成七个具体步骤。

三个基本阶段是:节目构想初步形成,即为创作节目想出一个点子;对具体构想再孕育、再认识,使最初的设想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对获得材料进一步加工改造,精选内容,提炼思想,使节目具有上乘质量。

七个具体步骤是:理解受众对象;明确节目的出发点、节目的目的;确定节目中心主题;构造整体框架;精选节目内容;合理安排材料;设计节目的具体表现形式,调动多种手法。

5.记者进行构思时,一系列心理活动作用其中。在记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中,中心环节是想象力的发挥。其他一些心理能力,如感觉、知觉、记忆、体验等都是围绕着想象活动展开的。

想象在节目构思阶段,起到一种引导、推动的作用。想象能够促使记者从更广阔的范围去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创作出具体、生动的节目。

没有想象,记者就不可能综合和改造从节目内容中所获得的种种感觉印象,使之得到提炼取舍,从而在一定的节目时间内集中显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6.记者的节目构思还涉及一种难以捉摸的心理现象——灵感。

记者在构思过程中豁然贯通、茅塞顿开就是灵感的作用。

灵感的来临常常是直接伴随着想象,也是通过想象中的活跃得以实现的。

灵感和构思有着内在的联系,灵感是在高度紧张和艰苦的构思过程中产生的。

灵感虽然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难以捉摸的心理现象,但它产生的基础仍然在于记者的生活经验和工作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经验必然能产生灵感,灵感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基础上,为创作节目进行艰苦的构思。

[思考题]

1.记者节目构思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活动?

2.记者进行节目构思为什么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融合?

3.为什么说记者的节目构思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4.记者的生活、工作经验积累在节目构思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5.节目构思要经过哪三个基本阶段?

6.怎样才能较好地把握节目构思的七个具体步骤?

7.为什么说想象力是节目构思中心理能力的中心环节?

8.情感、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能力在节目构思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9.灵感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同节目构思有什么样的关系?

10.怎样理解某些节目构思中阶段性递进的特点?

[1] 沈力:《谈主持人的个性形成》,载《话说节目主持人》,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王朝闻:《美学概论》,1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 引自[美]《频道》,1987(5)。

[4] [美]汤姆·贝塞尔:《传播新闻》,载《传播媒介之职能》,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