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三节 构思中的心理活动

字体:16+-

记者构思节目时,一系列心理活动作用其中。在记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中,中心环节是想象力的发挥。

当然,参与整个构思活动的心理能力,并不仅限于想象,其他一些心理能力,例如感觉、知觉、记忆、体验等心理能力也发生作用。但是,所有这些心理能力,都是围绕着想象活动展开的。

1.想象力的发挥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想象在记者构思活动中可以说是一种最明显的心理现象。

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

在记者的节目构思活动中,既定的创作意图得到传达之前,未来的节目形象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记者的头脑之中了。

想象在记者节目构思活动中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想象在节目构思阶段起到一种引导、推动作用。

没有想象力的记者,就不可能使其创作活动所需要再现的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的一切最微小的细节,都清晰地浮现在知觉表象中,从直接观照中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例如,记者在构思节目时,就必须围绕节目的支撑点,节目的**和如何形成等重点环节展开想象,待到主持传达时,凡是节目涉及的所有步骤、关节点,乃至细微之处统统都物化、具体化了。这种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记者头脑中的形象,完全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获得的。

其次,想象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能够促使记者从广阔的范围去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创造具体、生动的节目。

不论记者的生活经历多么丰富,职业生涯多么经久,如果他的构思活动只限于某些直接感知过的领域,那么他主持的节目在时间或空间上都不能不是狭小的。记者要打破直接经验的局限,较好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

记者在构思中通过想象,所能把握的客观事物的领域远比直接感知过的领域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

最后,没有想象,记者就不可能综合和改造从节目内容中所获得种种感觉印象,使之在表象上得到提炼取舍,从而在一定的节目时间内集中地显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比如在板块节目中,各个小栏目展示的内容往往是自成一体的,这就要求记者能够根据特定的主题需要,将不同内容的栏目组合起来,使这些貌似独立的事物之间产生明显而容易让观众察觉的联系。

正是依托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使节目超出一般的平淡无奇的水准。北京电视台曾经播出的《正大纵横》节目,串联词创作可谓超出一般平淡无奇的水准,妙语生花,随处可见。节目虽然三易固定主持人,又多次推出嘉宾主持,但每一对搭档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将不时变换的栏目巧妙地组合起来,而每一处的组合都充分体现出想象力。

从心理活动的机制上看,想象活动似乎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实际上,想象归根到底总是要受客观现实的制约。

从电视节目的各种类型来看,恐怕独有儿童节目可以超越现实不受任何限制地在想象的天地自由驰骋。

相对来讲,记者积累的实践经验越丰富,想象活动也就越自由,越富有创造性。

2.情感、感觉、知觉、记忆能力的作用

除了想象活动,情感也是记者节目构思过程中的重要心理能力。

通常,记者在节目构思中的想象是始终与情感的体验交互作用的。记者构思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依赖于情感与想象的相互激发。

我们在前面提及的宋世雄在体育转播中注入思想情感的例证,和陈铎在庆贺教师节晚会上临场即席创作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一段串联词,都是在思想与情感二者之间取得了协调一致。

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特点,要求记者在感觉方面具有特别精细敏锐的感受力;

在知觉方面能够根据节目的需要迅速判断客观对象的特征,并优先进行选择;

在记忆方面能够用确切、鲜明、通俗的言词表述富于特征的事实、景象、细节,把各种记忆表象组成一个新的结合体。

美国一代娱乐节目主持人之王埃德·沙利文以独具慧眼著称,其成就突出表现于能够感受、鉴别、判断、推出新的娱乐艺术和新人。他在节目构思过程中,常常闭目静思,在脑海中筛选、确定节目的内容构成。他的感觉、知觉和记忆能力令人叹服:凡经他在电视上推出的新人,日后大都成为走红的明星。

节目构思还涉及一种难以捉摸的心理现象——灵感。

3.灵感的产生与激发

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记者在构思过程中豁然贯通、茅塞顿开即是灵感的作用。

灵感的来临常常是直接伴随着想象的,也是通过想象的活跃得以实现的;

灵感与构思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

灵感是在高度紧张和艰苦的构思过程中产生的。

许多广播电视节目片名的产生就往往是以灵感为动力的,从而激发出记者节目创作的冲动。198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看世界》节目是由美籍华人靳羽西制作的。这个节目的英文名叫ONE WORLD,意思为一个世界。这个片名是靳羽西从中国儒家“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获取灵感而引申出来的,她对这个片子的名称颇为得意。从这个片名的立意可以看到灵感对构思的作用。《看世界》共播出52集,为中国观众了解欧洲、非洲、大洋洲、亚洲以及北美和南美政治、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

199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48小时》节目,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主持的。这个节目的构思立意、选题、角度以及表现手法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节目以48小时为切入点,报道了美国社会各种与人民大众利益切实相关的重大题材。例如,48小时内发生多少火灾;出生多少个因母亲吸毒而智能低下的儿童;有多少人得了老年痴呆症;有多少人死于意外创伤事故……这些选题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目,但用48小时这个角度来透视,就能够引起观众的特别注意,迫使人们无法忘记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这样的节目构思自然是灵感的产物。

灵感虽然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难以捉摸的心理现象,但它产生的基础却仍然在于主持人的生活经验和工作实践。一个生活、工作经验贫乏的主持人,在节目构思中很难产生灵感。但具有丰富生活工作经验也并不意味着必然能产生灵感;灵感的产生需要在一定的生活、工作经验基础上为创作节目而进行艰苦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