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12日、5月7日、7月24日和10月22日,新上台的美国第35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广播中发表了四次影响巨大的广播演讲。由于演讲是在总统府楼下接待室的壁炉前进行的,故称为“炉边谈话”。
他在四次“炉边谈话”中极其巧妙地利用广播这一强大的舆论工具阐明了实行“新政”的目标。美国新闻广播界称“炉边谈话”为美国政治史和广播史上的里程碑。
1.“炉边谈话”的时代背景
1933年初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全国:许多工厂倒闭,学校停课,无数失业的人群流落街头;各州的银行相继倒闭,全国的金融心脏停止了跳动。整个国家万般激**,人民一片恐慌。不得人心的胡佛总统宣布说:“我们已经山穷水尽,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3月5日,罗斯福上台时,虽然华尔街街头国旗飘扬,庆祝新总统就职,但证券交易所却正式关闭了,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也关闭了。这是86年来破天荒第一次。为了挽救美国面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决定实行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然而,尽管他信心十足,声威赫赫,但美国统治阶层及大财团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反对罗斯福实行“新政”的各种势力又在不断设置障碍。面对奄奄一息的美国经济和攻击“新政”的反对派,罗斯福感到在复苏僵死的经济同时,有必要首先大造舆论,指出美国并没有走到尽头,仍然有“出路”。他决定利用广播这一舆论工具直接向全国阐明“新政”目标。在他之前,柯立芝和胡佛两位总统都没有对广播演讲这种形式发生过兴趣。
3月12日,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壁炉前装上了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相互广播公司的扩音器。罗斯福被人用轮椅推进这个临时布置的白宫广播室后说,他希望讲得自然些,就像坐在自己家里,听众也坐在他们家里,双方随意交谈那样。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新闻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之后就真的作为正式名称叫开了。
罗斯福这次谈的是全国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他用深入浅出、人人能听懂的词句和比喻,把工业经济的复杂结构讲得一清二楚。他说:“朋友们,我想告诉大家,过去这几天我们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下一步又打算怎么干。首先,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作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
当时的美国,正处在大萧条时期。一般劳动人民吃穿住房都成问题,哪来的钱存进银行。显而易见,罗斯福说的朋友是指中上层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他对这个阶层讲话,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因为这些人掌握着全国的经济命脉,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也就谈不上实行“新政”。
罗斯福使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广播演讲,是为了照顾不同的听众对象,更好地发挥“谈话”的作用。
罗斯福的四次“炉边谈话”发表后,顷刻之间,“新政”的目标便家喻户晓,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社会舆论。许多大小企业家开始相信“新政”的目标,支持他的主张。“炉边谈话”使罗斯福获得了个人成功,同时,广播充分显示了舆论的巨大作用,千百万人对无线电广播演讲这一形式产生了极大兴趣。
2.“炉边谈话”的作用
“炉边谈话”充分显示出广播这个舆论工具的巨大威力。每一次“谈话”都使信件如雪片般飞向白宫。以前,白宫只有一人负责处理总统的所有来往信件。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是由一人负责收发总统信件的。但是,自“谈话”发表后,竟有50万封来不及答复的信件在白宫堆积如山。为此,行政当局只好雇用一批工作人员专门处理答复这些信件。这说明,广播这一舆论工具远远超过其他舆论工具的作用。
听众对“谈话”的强烈反应,造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得国会以惊人的速度批准了一系列新法令,成立了各种“复兴”组织。如《联邦紧急救急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复兴总署》等。从此,罗斯福的“新政”在舆论的支持下顺利实行了。
罗斯福选择广播而不选择其他新闻媒体大造舆论,是因为:广播比报纸等其他新闻媒体有着更迅速、更及时、更广泛的功能。听众不分男女老幼,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都可以同时收听广播。正因为广播具有这些特点,它的舆论作用便有广泛性。
“炉边谈话”通过广播传遍了美国四面八方。中上层阶级觉得总统好像在单独和他们谈话,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对他们的事情了如指掌。他们发现罗斯福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得力的代言人。这一阶层的许多人把罗斯福的像从杂志上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纽约时报》报道:“从来没有哪个总统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这样满怀希望。”甚至大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也没有料到罗斯福的广播演讲竟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一所小学进行民意测验时,孩子们写道:罗斯福第一,上帝第二。一些人还后悔在大选时没有投他的票。
罗斯福上台第五天,就把采访白宫的记者召集到办公桌前,举行记者招待会。在他任职期间,举行过空前频繁的记者招待会。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总统举行过这么多的记者招待会。从他开始,白宫记者招待会便成为近代美国总统任期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罗斯福执政第五天举行记者招待会,第七天在广播中发表“炉边谈话”。“炉边谈话”成为美国政治史和广播史上的里程碑。
[本章重点]
1.新闻体裁,就是新闻的报道形式。体裁与题材不同,体裁是指新闻的文体,题材是指报道的题目或对象。就广播电视新闻而言,不同体裁写作同报道的发展变化及报道风格、方式密不可分。
2.所谓消息,就是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目前,消息类体裁有这样几种形式:活动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图片组合新闻、现场口头报道、简明新闻、综合新闻、新闻特写。
活动图像新闻是电视屏幕上数量最多、最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特点是简短、迅速、客观形象、讲求实效、注重用事实说话。
口播新闻是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在电视屏幕上对观众口头播报新闻的形式,口播新闻必须简明扼要,不能长篇大论。
图片组合新闻是将成组的照片组合起来,配以文字解说的报道体裁。图片组合是对活动图像报道的一种补充形式。
现场口头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拍摄展现现场动态和环境。
综合新闻是将具有同类性质各有特点的事实综合起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说明一个主题。综合新闻写作要理清思路,找到主线、分清层次,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加以表述。
简明新闻只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不做具体介绍、说明,仅仅是简单地报道事实。写作时,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新闻事件概要地加以表述。
新闻特写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给予“放大”和“再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新闻特写的取材必须是真实的,要尽可能讲求新鲜及时。
3.专题类新闻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形式。它可以就专门的新闻题材做详尽、生动的报道,对新闻事实做比较具体、系统的分析,较完整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特别报道对写作要求十分严格,要分寸得当、严谨、讲求逻辑。
专题新闻在选材上注重新近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为全社会关注的事物。
调查报道是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详尽披露的重大事件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报道。调查报道体裁对于电视来说,表现手法要引人入胜,吸引观众。
电视新闻纪录片在样式上有四种:特别纪录片、大型纪录片、调查性纪录片、微型纪录片。
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同步报道的方式之一。一般情况下,重大会议、纪念活动、特别事件、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闭幕式等新闻采用这种方式报道。
4.电视评论是对国内外重大的、具有典型意义、有趋向性的新闻事件与问题发表看法,表明立场、观点、态度。电视评论写作同报纸评论有共性,也有个性,主要根据不同方式而定。总的要求是: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明朗、语言有力。所谓评论,一定要有论点和论据。中国电视屏幕上的评论体裁主要有四种形式:编后语、短评、述评、现场评论。
5.电视谈话类新闻报道是以人的声音为主的一种方式,有人物专访、现场快速采访、座谈、讨论、辩论、演讲等。人物专访是一种定向明确的采访报道方式。我国新闻界将专访分为三种类型: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社会问题。
[思考题]
1.消息类新闻写作主要有哪几种体裁?
2.专题类新闻写作有哪些要求?
3.调查报道写作有哪些要求?
4.评论类新闻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5.谈话类新闻写作的要点是什么?